本刊主编:夏川山
看《课堂内外》高中版学得开心.活得快乐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
新浪微博:@夏川山学长很爱你杂志
Q群:517192142
开学前夜11点34分发来私信的同学,你好。
私信里,你只问了一个问题,“上学到底有什么用呢”。你发私信的时间那么晚,足以说明你被它困扰得有多深,你有多迷茫。好在,接触了更多信息、更广阔世界的成年人,通常比你更迷茫,这或许能给你少许宽慰。
有些关于人的定律是可信的。比如,越缺乏什么,就越追求、表现什么。
这本杂志的编辑们,在高中阶段都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美感,所以我们做“学科旅行”;从青春期到現在,大体上都像绝大多数年轻人那样过得不太快乐,所以我们做“我要快乐”;而迷茫,更是我们的最大公约数,于是有了“理想生活”。
步入职场后,我发现,前面二十多年的努力,竟然都只具有阶段性的意义——上大学之后,高中学习的知识根本用不上;工作了以后,当完成应聘环节,文凭和学历,除了跟工作伙伴寒暄时套近乎以外,也极少再被提及。每个阶段过去,自己好像都注定了要被打回原形,从头来过。
我很迷茫——所以,曾经的那些努力真的都白费了吗?
十七岁,在最爱做梦的年纪,我想做一名编剧。于是我参加艺考,念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可进人大学不到一年,我就认识到自己的天真。想直接成为一名编剧,实在太难。
比如,虽然我就读于一所“211”综合类院校,但毕业后,多半只能像师兄师姐们那样,进一家影视公司,做一些类似宣传、发行的边缘性工作,只有影视类“四大名校”的毕业生,才有可能进入剧组的核心创作团队。
又比如,新人编剧人行后,多半要活成一个贫穷的隐形人。且不说劳动力有多廉价,甚至,当你燃烧发际线,好不容易完成剧本后,连署上自己名字的权利都没有。
大二至大四,我开始写很多很多的杂志,也开始陆续出书,这是我为自己设计的“曲线救国之路”。我想着,如果成为畅销书作家,一切就会变得顺利许多。
后来,可能是在这条曲线上跑得太忘我,最终我进人杂志社成了一名编辑。
嗯……就这么跑偏了呢。
我一度感到失落一曾经那么努力想成为一名编剧,现在似乎全都白费了。可很快,我又意外地发现,四年的影视专业学习经历,帮助我培养了很好的画面感,这对做杂志来说太重要了。表演课,这门唯一让我体验过学霸待遇的课程,激发了我的表现力和感受力,进入职场后,无论是公众演讲还是产品制作,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看过的电影、上过的课,交往过的人和遇见过的事儿,又或是你正在阅读的这本杂志,这些眼下看似没什么用的事物,其实都预谋着在不远的将来成就更好的你。
所以,那位失眠的同学,想要想清楚却又想不清楚的事,暂时就别想了。不想干却又不得不干的事,干就完了。
比起害怕做无用功,我更害怕焦虑得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