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2019-12-31 06:13周玉龙郭鑫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仪式试题情境

周玉龙 郭鑫

许多同学在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之后依然对写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家对在高考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没底。虽然要想预知高考作文题目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高考作文命题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每年进行高考备考之时,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都会命制大量的作文试题对高三学生进行训练,而命制这些试题的老师极有可能参与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工作。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些重点中学命制的作文试题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了一种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特开设“名校金题”栏目,每期对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作文备考试题与优秀例文进行展示,并邀请该校的语文名师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读,以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本年度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意为“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上苍保佑我们吧!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盼着早日平定四方”。这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祭祀天地的仪式,通过在特定场合举行这种仪式使群体具有了“规范”,也促进了“信仰”的教化。

后来诸如封禅仪式、春耕仪式、阅兵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开业仪式、拜师仪式等,有的得以传承,甚至有所发展,有的则改变某些形式,或者加以简化,还有些仪式则逐步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已成常态,甚至一些年轻人为了上班时有好心情也要先举行上班仪式。

对此,不少人认为仪式能够带来正能量,鼓励自己;也有部分人认为仪式过于烦琐,实在没有必要;也有人觉得仪式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喧宾夺主了。

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根据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道作文题把目光投射于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创设了两个情境,表明仪式逐渐由神圣步入生活化。材料的内容既着眼于国家层面,也着眼于民众层面。通过这样一种情境设置把考生和国家民族、现实生活、文化传统等诸多领域关联起来,从而使考生的学识与能力得以呈现。此外,材料第三段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写作时要求考生要在这些看法的比较中表明自己的态度,任务指令较为明确,但又具有开放性,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由此看来,该题既贴近现实,又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既有明确的写作任务,又有综合概括、抽绎探究等思维要求。

命题材料由三段话构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二段是情境创设,第三段为任务指令。第一个情境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讲述周武王伐纣时祭祀天地的仪式,由此引申出仪式的作用,它是国家宣传教化与管理的方式或工具之一,具有规范行为和促进信仰的作用。若考生论述仪式的其他作用,属于对材料中所给情境的合理发散,言之有理即可。第二个情境侧重讲各种仪式随着历史社会发展而发生的变化,以及当今社会中仪式的生活化与普及化。考生若能看到变化背后的本质——顺应时代发展的仪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反之则简化甚至是消失,才真正地理解了该情境中隐含的观点,也体现了深入思考。第三段则是通过展示人们对于仪式的不同看法来下达任务指令,此时,前两段的情境退居幕后,多元性的观点浮出水面:仪式对国家、对个人的激励作用自是无疑,但是为了仪式而仪式,导致过于注重繁文缛节,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仪式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考生在写作时既可以选择其一,也可以综合立意,没有要求考生必须明确地选择一方。但不管怎样,最好能在写作中体现出辩证思维,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切忌自说自话。总而言之,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

佳作展评

传承仪式,享受生活

文/何 睦

历史长河流淌至今天,一些仪式或湮灭,或重生,人们对仪式的态度或贬抑,或褒扬。在我看来,仪式意义轻重、举行仪式有用与否不可一概而论,须有所辨别与扬弃,从而更好地传承仪式,最终更好地生活。

仪式,顾名思义,其与礼仪有关,而礼仪最早源于远古人类祭祀神灵与祖先。无论是周武王讨伐暴君商纣王时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是后来历朝历代的封禅仪式、春耕仪式、成人仪式、阅兵仪式等,仪式都以“礼”为核心,通过在特定场合举行仪式使群体有了规范,并促进了信仰的教化与传承。

若无礼,若无仪式,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则与飞禽走兽、游鱼虫鸟无甚区别。正是源远流长的各种仪式,人为地划分甚至设定了言行准则的界限与规则,促进了人们道德与规则意识的自觉,也增进了群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帝王在封禅仪式中感受权力的神圣与庄重,激发身为人君、勇担重任、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儿女在成人仪式中切身体会到成长之后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则在拜师仪式中密切了双方的人际关系,增进了情感与价值认同……

然而,时时处处重视仪式,却不切实际。过于看重各种繁文缛节,往往会因小失大,甚至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成权力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晚清朝廷坚持让外国使者双膝下跪觐见,这不切实际、固执己见的仪式,最终严重损害了外交关系;新时代新社会中“女德班”“国学班”等,则一味强调复古,在钱与权的诱惑下人为强调仪式,给无辜、无知者戴上了沉重的人性枷锁;而各种为求升学就业、升官发财就到寺院里烧香拜佛的落后迷信之仪式,也依旧流毒甚广。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难道能对所有仪式轻易褒贬或盖棺定论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增强自身的辨别意识与能力,对落后腐朽的仪式说“不”,对有益身心、适应时代的仪式则慎重取舍。其次,我们切不可忘记仪式的本质,即“礼”。传承仪式最重要的还是对仪式感的继承与发展,这也是践行礼的内在要求。

王小波曾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只有注重仪式感,注重仪式的内蕴与象征,从而培育独属于自己的神圣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

点评

文章在对材料情境分析透彻的基础上,提炼出“仪式需传承”的观点,再结合任务指令,强调“对仪式要辩证地看待”,切合立意。文章观点明确,论证层层深入。首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第二段紧扣材料情境阐述仪式的内涵;第三段紧承上段深入说理,正反结合,有说服力;第四段论述仪式要有但若过于烦琐会产生哪些危害,体现了辩证分析的逻辑力量;第五段提醒人们怎样对待仪式才是科学正确的;结尾引用名言,重申观点,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高三年级10月月考作文试题导写

刘远军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下图是2019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给出的“当代青年眼中好工作”的图表数据。

(二)“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而今,即将中学毕业的你,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着怎样的思考?请联系自身人生经历和社会时代特点,写一篇文章,和父母或者同学交流关于“青年职业选择”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道作文试题采用材料加任务的形式命制,内容关涉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其中材料一以数据的方式反映当下青年的择业观,帮助学生体认自身和思考周边青年人的职业选择问题;材料二以言论的方式阐释选择职业的原则,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理性认知。

材料一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占比最多,表明青年人以梦想为职业选择的主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梦想”是泛化的表达,这个梦想可能是为国建功立业,可能是活得开心,也可能是一夜暴富。所以泛谈实现梦想意义不大,必须要对梦想有所审辨,才能达成真实的交流。“干得开心”占比居第二位,表明在职业选择时,青年人非常关注自身的内心感受。关注职业带来的内心感受也是关心自己生命意义达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大家需要思考:开心是不是衡量职业价值的唯一标准或最重要标准?选择职业除了开心还要关注什么?“解决社会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代表国家形象”则更多地指向职业的社会价值,它表明部分青年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意识到自身“社会人”的属性,期待自己的职业选择能给社会或他人以影响。而“离家近”“钱多”“可以短期内获利”“事少”则表明部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自然人”属性,期待自己的职业选择能给个体欲望以满足。这两类选择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来评判,但其中确有生命境界的差异,需要明辨反思。

材料二节选自马克思17岁时所写的中学毕业论文,意在强调职业选择的原则方针,即 “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二者兼容。这一原则方针对当代青少年的职业选择有何启示?如何看待职业选择对于达成“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的价值意义?这是青年人在思考职业选择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任务要求中有对话题的限定,即文章要围绕“青年职业选择”发表看法。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指令,写作时可大可小,小到具体的职业选择,大到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不论大小,“各言其志”则可,切忌目的不明、方向不清。写作时要借助材料分析,找到切合自身的言说角度,逻辑自洽地表达看法,完成和父母或同学的交流任务。

同时,写作主体是即将中学毕业的学生。写作的对象是同学或父母(二者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最大的可能性因素)。写作的目的是基于自身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来思考问题,交流看法。写作时可以把自己对职业选择的思考提供给他人,也可以回应他人的想法进行沟通,但要注意写给同学和写给父母的对象差别所带来的表达差异,即注意表达者的身份。

佳作展评

走各自的朝圣之路,通人类共同归处

文/施姝榕

亲爱的父亲:

展信佳。

明年夏日我将踏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您与母亲曾笑谈:职业选择自然离家近为最好。故今日我属此文成信奉上,谈谈我辈青年对职业选择的一些想法,希望您能够将它看完。

不知父亲您是否听说过“知识分子是一种业余精神”这句话?这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的结论,意指热爱在一个人的职业成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理学上讲,热爱是一种“生命冲力”,是可以使一个人在“铺满金钱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追赶月亮的动力。在职业选择中,热爱可以帮助个体实现生命的价值。古人说“不痴者不可与交”,因为痴者内心有热爱,有坚守。坚守自己内心的“痴念”,完成毛姆笔下的“一场艰难的梦想追寻”,行走在周国平笔下被精神光辉照耀着的“朝圣之路”,就是我对未来职业最美的期许。就好比您与我说过的阿尔贝特·施韦泽夫妇,他们深入非洲为麻风病人带去温暖——找到属于自己的兰巴雷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痴”呢?亲爱的父亲,不要笑我痴傻,到非洲去的职业选择是与我的梦想、我的热爱息息相关的。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您或许会问:这样的选择,“价值”在哪里?在我看来,作为青年担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便是青年最重要的价值所在。青年是社会群体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先生说青年“如朝阳”“如乳虎”,青年不应该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阴沉木”般凡事为己不为社会。青年的职业选择应注重自己能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青年人要勇于跳出“体制化”怪圈,变身为支撑社会的脊梁。反观当下,父亲,我相信您也有所体会。许多青年人仍以“价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私以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下的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能做“掌声里的木偶”而死于镜像,也不能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看客。您认为呢?

马克思说,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这句话说得恰到好处。“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二者并非不可得兼,它们都是我今后职业选择中的重要考量。不仅如此,我想,所有的青年人都该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时代需要青年,我们殊途同归。

最后,我想以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话作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過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祝安好!

您的女儿

×年×月×日

点评

此文采用书信的形式和父亲交流关于职业选择的看法,以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学生的身份和父亲进行沟通,行文逻辑清晰,言辞恳切真诚,理性感性兼备。作者能让材料、自身体验、社会现象自然融合,把对个体生命欲望的满足和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阐明青年对职业选择的思考。文章引用甚广,而不觉堆砌;切入甚小,而其旨却深;小我大我相融,文采与情怀兼备。考场急就章,如此堪称佳作。

猜你喜欢
仪式试题情境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十岁成长仪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仪式感重要吗?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