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悦
青团奶奶独自住在十梓街的一座老宅里,眼睛看不见已经好几年了,保姆照顾她的三餐饭食之后就回自己家了。平时能和她说说话的人不多,常年只有一位邮差会在来街上送信的时候为她读读信,或陪她聊上一阵子。
青团奶奶的生活有点单调,每天都是家门口的摇椅上、院子里、卧室,三点一线。她的眼睛看不见,却能用其他的感官体会人间烟火的况味。哪怕只是别人经过她家门口时飘来的只言片语,她也能借助丰富的人生经历,从中演绎出一段故事。比如别人说某某人某天去了海边,这时,她便会将脸转向说话者的方向,猜测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然后想象出大海上的一阵惊涛骇浪来。
作者开篇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家人不在身边、生活孤独的老人形象。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丰富的心灵可以不受现实拘束,以想象来驱散孤独。这让老人的孤独形象更显立体化,为下文特别是结尾揭示文章的主旨蓄势。
邮差名叫木槿,每到周五,她就会兴冲冲地往青团奶奶这儿跑来,只为陪青团奶奶说说话。而每到月底她都会送来一封青团奶奶女儿寄来的信。青团奶奶的女儿远在美国,虽然很少回国看望母亲,但会每月按时寄来一封信。而青团奶奶因为舍不得离开故土,便拒绝了女儿提出的要她出国和自己一家住在一起的建议,执意一个人独居在老宅里。
在家门口,青团奶奶顽童般地坐在摇椅上,乖乖地听木槿给她念信。“奶奶!”木槿的声音听上去很惊喜。这时青团奶奶便会想:“是不是女儿又去了什么新地方或是经历了什么新鲜事?”“阿姨这次去大草原了!”木槿用羡慕的语气说道。
偶有邻居路过,见木槿在给青团奶奶读信,便会停下脚步询问道:“奶奶,您女儿这次又去哪里啦?”不等青团奶奶回答,邻居便低头看了看信。果然,信纸上还是除了几句简单的问候之外,就再没有其他内容了。后来邻居们都明白了,那些青团奶奶女儿在国外的经历,大多是木槿盯着只有寥寥数语的信纸,凭着自己的想象编造出来的。但看着青团奶奶听木槿念信时脸上绽开的笑容,邻居们又不忍说出真相,只能对木槿点点头,然后便离开了。
作者对人物和情节的设置颇具匠心。凭想象为青团奶奶读信的邮差、“看破不说破”的邻居们,不仅以他们的善良温暖着老人孤独的心灵,还让文章有了温度。
而每个月听木槿念信的时间,便是青团奶奶最期待也最快乐的时间。
此时,木槿又展开了信纸:“奶奶,阿姨这次去草原了,住在一个小镇上,小镇祥和安宁,居民都很热情。小镇就依山建在草原边上,每天都可以看见许多鸟儿从草原上空低低地飞过,飞回山林里。等到了晚上……”木槿突然停住了,随后用激动的语调说,“奶奶,奶奶!那里的月光,和我们这里是一样的哦!白色的月光!”青团奶奶抖动了一下眉毛,想了想,然后露出了欣喜的神色:“嗯,那里白色的月光,就像,就像……”那双紧闭的双眼仿佛看到万千风景。
蚊子血可以被当成朱砂痣。有爱与美好的心灵,就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欣赏到人间至美的风景。青团奶奶的心里有独到的风景,只是触手可及的温度却不是来自至亲,本该遥远的人却那么亲近、温馨。
文章以一段冷静理性的议论文字来结尾,传达出生活的況味,既卒章显志,又引人深思,达到了“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