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培林,张莉靖*,王佳鑫,金婉莎
(1.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2.延安大学 政治与法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
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1]。对自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认为当满足自尊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自信[2]。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主力军,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立志成才的关键期,而自信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自信发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己的个人前途,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自信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自信又与那些因素有关?对于这两个问题,一些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Lundeberg等通过对自信性别差异的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为自信[3]。车丽萍发现他人成功经验是影响个体自信的重要因素[4]。芦炎等发现增加课余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提高自信心水平[5]。李听也发现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提高[6]。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获奖经历的定义是有无获得过荣誉证书的经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户口类型的大学生进行自信心与获奖经历的关系研究,为大学生合理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提供理论依据。
在延安大学发放纸质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给其他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都大学,石家庄学院等)学生发放网上问卷137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88%。其中男132人,女192人,文科140人,理科184人,城镇91人,农村233人,大二133人,大三158人,大四32人,有获奖经历245人,无获奖经历79人。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获奖经历问卷包括3个问题,用于了解学生获奖经历的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自信问卷,该问卷由车丽萍编制,该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要求,总量表信度系数为0.9280,重测信度(间隔3.5周)为0.8713,该量表由70个项目组成[7]。
把荣誉证书分为三类:学术学业类荣誉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普通话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奖学金,教师资格证之类的各类资格证书),社会实践类荣誉证书(创新创业类表彰证书,志愿服务类表彰证书,支农支教类表彰证书),文体竞赛类荣誉证书(歌唱舞蹈比赛证书,演讲辩论比赛证书,各类体育赛事奖项),同时把获得荣誉证书的数量分成四个数量级别(0:无,1-3:较少,4-8:较多,9-11:很多),以此探究获得不同数量级别的各种类荣誉证书与自信各维度的关系。
所得数据采用SPSS2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信总分和“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分量表上差异显著,且都是男生得分高于女生。通过T检验可得出,不同户口类型,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自信问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年级变量(大二,大三,大四)与自信总分及自信各分量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年级在自信总分及自信各分量表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都为P>0.05)。
表1 不同被试变量的大学生在自信各分量表上的显著性检验(M±SD)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将不同被试变量(性别,年级,户口类型,专业类别)分别与获奖经历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发现性别与获奖经历有显著相关性,χ2(1,N=324)=6.68.P<0.05,而其他被试变量(年级,户口类型,专业类别)与获奖经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见表2)。
不同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在动手操作,专业自信,外语交往,同学他人,家长教师,健康与体质,仪表长相,综合确认,总体肯定等自信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并且都是有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得分高于无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具体结果见表3)。
表2 不同被试变量与获奖经历的独立性检验
表3 不同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在自信上的差异检验(M±SD)
通过表4可以看出,获得不同数量级别的学术学业类证书的大学生在学业自信上有显著差异,获得不同数量级别的社会实践类证书的大学生在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上有显著差异,获得不同数量级别的文体竞赛类证书的大学生在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上均有显著差异,进行事后检验,发现除了社会实践类证书在社交自信上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都是获得荣誉证书的数量级别越高,其相应自信维度上的分数越高。
以获奖经历,学生性别作为预测变量,大学生自信心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获奖经历和学生性别可以预测大学生的自信心,能够解释大学生自信心9.3%的变异,其中“获奖经历”的预测力最强,能够解释6.1%的变异量,“学生性别”能够解释3.2%的变异量。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大学生自信心=0.272×获奖经历-0.182×学生性别+常量
表4 获得不同数量级别的各类荣誉证书的大学生在自信给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注:0:无1;较少2;较多3;很多
表5 获奖经历,学生性别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多元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男生自信心水平在除身体自信以外的其他自信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前人的以往研究[8]比较一致。探讨其原因,中国的传统观念对当代人的教育理念仍有一定的影响,在自己孩子的成长发展中父母给了男孩较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促进了男孩的自信发展。现在一些企业为了降低员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在招聘时会提出性别要求,一些女大学生为此对自己的就业产生了一些担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结果显示,性别与获奖经历有显著的相关性,探究其原因:男性追求荣誉与地位的动机总体上高于女性,男性认为他们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各项能力水平,而女性更倾向于看自己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立的成就目标。
结果表明,不同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在除了体育运动,动作形式,否定自我,长相身高的其他自信因子的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且都是有获奖经历的同学的得分高于无获奖经历的同学。对此我们的解释如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不在满足于餐饮的生活需要,而是追求学习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就是如今国人们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因此大家的体育运动自信普遍都比较高。在参加高考前考生都要接受考察身体素质的体检,通过后才能参加高考,所以大学生在动作形式上的得分普遍较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总体上都比较高,对自己的评价都倾向于积极向上,所以他们在否定自我上的得分都比较一致。大学生在我国现阶段属于高学历人群,在这个人群中,外貌形态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远弱于低学历群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学生所获得的成就主要和自己的各项能力有关,也就是说大学生有无获奖经历与长相身高的关系很微弱甚至几乎为零。大学生参加某项考试或比赛得到良好的反馈或评价后,自然就会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比较擅长或有优势,在这一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同时,如果他们对自己在某个方面有较强的自信,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与这个方面有关的比赛或活动。如此反复良性循环,获奖经历越丰富,其在相应自信因子上的得分越高,反之,获奖经历很少甚至没有,其在相应自信因子上的得分越低,这也就可以说明有不同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在其他自信因子上的显著差异。
结果发现,大学生获得的学术学业类证书越多,其学业自信分数就越高,对此我们是怎么解释的,一个学生如果在每次学业测试上的得分都非常高,那么这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肯定充满自信。大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类证书或文体竞赛类证书越多,其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分数就越高,社会实践考验的是一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不仅要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还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沟通交流,因此学业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得更好甚至表现突出。文体竞赛是学校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各种比赛活动,学生一般都是在确保自己学业没有问题的前提下而腾出余力去参加此类活动,而且有些比赛需要团队合作,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沟通协商来使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发挥整个团队的最佳水平,所以获得此类证书的大学生学业能力与社交能力都比较好。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性别和获奖经历这两个变量能够联合解释自信心9.3%的变异量,其中获奖经历单个变量能够解释自信心6.1%的变异量,这说明获奖经历对大学生自信心是具有一定的预测力的。
(1)学生性别在自信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是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学生性别与获奖经历有显著相关性。
(2)不同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在大部分自信因子上有显著差异,且均是有获奖经历的大学生得分高于无获奖经历的大学生。
(3)大学生获得学术学业类证书的数量级别越高,其在学业自信上的得分越高,大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类证书或文体竞赛类证书的数量级别越高,其在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上的得分越高。
(4)获奖经历和学生性别是自信心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自信心。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于中小学来说是比较多的,所以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去参加一些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各类比赛,证书考试,这不仅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毕业找工作时制作的简历增添光彩,而且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