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莉表示,除了供需形势的变化,此次非洲猪瘟疫情暴露了畜牧兽医体系里一些深层次、长期性的问题。疫病防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也和经济、体制等密切相关。畜牧兽医部门要在紧抓生产的基础上转变职能,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方面的监管,将恢复生猪生产和环境整治政策结合起来。
目前,基层面临着机构改革问题,国家正在推进审批服务执法队伍的整合,把乡镇审批服务执法等部门整合一起,这就意味着以前一条线的畜牧兽医系统的“条管”“县管”被整合到了乡镇,带来的问题就是工作弱化。对县里来说,职责下放给县里减轻了一部分责任,但对整个畜牧兽医体系来说,工作力量肯定有所削弱。现在是上面出台了很多政策,但下面只有一条线,即基层畜牧兽医站,好一点基层畜牧兽医站还有几个人开展工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缺少人员,只能借助市场化的力量开展防疫等工作。如在一些地方通过动物医院开展工作;有些地方则只有村级防疫员在做这些工作,工作开展很受影响。
此外,从经济上来说,因为将动物防疫工作推向市场,动物医院也好,村级防疫员也好,运转经费很大一部分要靠市场收入,目前仅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依靠疫苗注射补贴,大部分收入还需要靠给养殖户服务取得。但随着畜牧业结构变化,规模化养殖推进,他们的服务性收入也在下降。特别是村级防疫员,比如随着生猪散养户的退出,大型的养猪场根本不需要村级防疫员提供服务,致使他们收入下降很多。而且在南方地区环境整治以后,中小养殖场关停也是影响收入的一个因素,随着生猪产能下降,表现更加明显。
地方财政支出的能力和积极性上也有冲突。受税收、环保、土地等因素影响,很多县缺乏将编制和资金投向畜牧业的积极性;而农业、畜牧业大县一般也是财政弱县,能力有限。所以存在有能力的不支持畜牧业发展,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又没有能力的矛盾。另外,还存在日常监管和突发疫病处理问题,这些都造成工作水平难提升、日常监管薄弱。当面临突发疫病,需要大量人手开展工作的时候,问题就暴露无遗。
王莉表示,调研发现,疫病防控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和经济、体制等密切相关。当前,畜牧业管理、服务体系面临着地位、机构设置改革和未来工作方向调整问题,尤其是基层工作到底该怎样改革、创新?这方面值得认真研究,以便更好为畜产品生产、市场供应提供保障。
王莉建议,要紧跟形势变化,紧抓生产,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方式。在转变职能上,畜牧兽医部门一直都在关注生产,从一开始发展畜牧业的时候,扶持小农户生产,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然后又推广规模化养殖,虽然产量上来了,但生物防控的水平依然不高。实际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导致出现了供需问题,但更深层次是暴露了产业发展问题。因此,不光要关注量增长的问题,还要关注生物防控等方面的问题,畜牧兽医部门的管理职能要覆盖更广。
王莉表示,目前生猪产能下降,和前期南方水网地区环境整治造成的生猪减量也有关系。目前,环境整治还在进行中,如现在地方推进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工作任务也很重,一方面要完成环保任务,另一方面,要应对供给压力。当前猪肉价格上涨,市场行情看好,关停猪场的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补贴。建议将恢复生猪生产和环境整治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此外,要重视市场调节的力量。调研发现,很多养殖场户有扩栏增产的准备和意愿。消费方面,在牛羊肉价格明显上涨的时候,新疆这样的传统牛羊肉消费地区禽肉的增长都如此的快,其他地区市场调节的力量更不能忽视。
对于组建畜牧业经济和畜产品消费研究团队,王莉建议要开展长期连续性的工作,前提是要设计并建立好基础,利用全国畜牧总站在畜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资源,一方面要思考现有的形势分析还缺少哪部分内容,做出自己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要体现全面性,如当前因为投入大、数据收集困难,消费调查是弱项,很多时候都没有考虑外出消费和一些新形式的消费变化情况,以及国际性的变化趋势,应力争打造成为一个全面、综合,和其他形势分析有差异性的形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