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来的世界将是多姿多彩、充满竞争的世界。一个与时俱进的班主任必须在教育观念上不断更新,采取创新的教育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成功的时候不居功、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健康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享受其中的幸福,去体验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为师垂范;因人施教;家校配合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任务不单纯是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过道德生活。一个与时俱进的班主任必须在教育观念上不断更新,采取创新的教育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而学生是否能健康且创造性地发展,其前提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下面谈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几点做法。
一、培育德行,为师垂范
人们常说:学生是班主任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白××,一位住在观音寺工棚,父母皆是外来打工者的学生。由于家境贫困,加上方言影响,普通话很不标准。自卑、内向、不合群成了白同学的性格特点。记得开学初的一节语文课,白同学因上课紧张,想拉大便不敢举手,结果大便拉在裤子里,臭气一下子熏满整间教室。学生循味发现臭气是从白同学身上散发出来的,便个个捂住鼻子远离他,还不住地说:“臭死了!臭死了!”唯独他孤立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敢动,脸色苍白,任凭同学们的鄙夷和嘲笑……这时,我一声不响地停止讲课,为他拿纸巾,让他去上厕所,然后默默地拿起拖把拖地上的残渣。几乎同时几个学生纷纷上前拿桶提水,拿抹布擦脏椅,还有个别男生征求我的意见,跑去男厕所帮白同学擦洗裤子上的脏物,一个和他邻居的学生赶紧去打电话通知其家长带来干净的衣裤……面对此情此景,白同学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来得那样突然,也结束得如此干净利落。一节语文课竟成了师生共献爱心的育人课。当天晚上,我立即布置学生写一篇日记,题目叫《我学会了帮助别人……》同时,让白同学写一篇《亲情》的日记。第二天,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层出不穷,连向来不擅表达的白同学,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学生间的真情实感。课前几分钟,我让这几位评上优秀习作的学生(包括白同学)上台朗读,并让其他学生评价谈感想。事后,他变得开朗、自信多了,课堂上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同学们渐渐喜欢和他交流、玩耍了。一件小事竟使学生发生如此莫大的变化,留下一生受益的深刻印象……
“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深远的、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这些话明确指出教师的良好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直观、形象的表象,是传播文明的主力军,班主任应以良好的师德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抓住契机,对症下药
一个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的班主任,不仅应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是“专家”,还应是一个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杂家”,是一个能艺术化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难免会有违纪现象,对于学生的违纪,首先要弄清原因,耐心教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课时,周××同学哭着跑来告状:吴老师,我姑姑从马来西亚寄给我的一根笛子不见了。那根笛子又漂亮又好玩,在厦门是买不到的,呜呜……我先是安抚她不要哭泣,然后慢慢询问她笛子的外观及放在哪,什么时候丢的?通过询问及观察了解,我怀疑是本班同学陈××拿走的。但怀疑要有证据,如果叫每个学生都检查自己的书包,不但会打草惊蛇,而且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突然我想到:最近,学校不是要举行自作乐器配乐讲故事比赛吗?而且学生又很喜欢我发的奖品……于是我立即向全班同学宣布:这次学校要举行科技节“OM”比赛,要求每个班选一队代表自作乐器配乐讲故事比赛。咱班每个小朋友回去跟家长一起制作会发出声音的乐器,制作出来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品。于是当天下午上学时,陈同学便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我:吴老师,这支木笛子是我和爸爸一起制作的,你看多漂亮啊!还会响呢,你听……当我看到这支笛子就猜想是周同学丢失的那支。我立即假装表扬了陈同学很能干,还告诉他老师想学学怎么吹,先把笛子放在老师这,等下课连同奖品一起给他。他高兴地点点头走了,我马上叫学生去请周同学来认领,周同学高兴地接过笛子连声说谢谢。真相总算大白。但是要怎么使陈××说实话,承认错误。我费尽了心思,终于想到怎么说服陈××。
下课后,陈××高兴地来办公室想拿奖品。我请他坐下,给他讲了关于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学徒,天天扫地板捡到钱却全都交给师傅的故事。原来这些钱是师傅故意扔在地板上,想考验学徒是否诚实做人的办法。试想一个天天捡到钱都归公的学徒,怎么可能去偷钱。因此,这个诚实的学徒自然而然成为胡雪岩手下的一名员工。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你做坏事,只要你一做坏事,“老天爷”和“土地公”都会看见,它们会托梦告诉吴老师的。陈××,现在给你一次坦白的机会,知錯就改还是好孩子,请你说说关于笛子的由来。果然不出所料,陈××终于一五一十地交代如何偷笛子的过程。通过这次教训,陈××再也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而且有时捡到同学丢失的东西或钱还能主动交还给老师或同学。同学们也渐渐敢把自己好玩或好看的东西和陈同学一起分享了。陈××尝到受人尊重信任的甜头,也慢慢学会为班级、老师、同学或家长做一些好事了。
不同的学生特点各异,就是同一学生,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教育学生要从了解学生入手,因人施教,抓住契机,对症下药,采取巧妙措施。具备这种教育机智是提高班主任威信的良好体现。
三、家校配合,共育“新苗”
爱莫查说:“教育的成功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但尊重学生不是百般迁就,溺爱学生。而学生家长,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容易被学生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导致教育的局限性。因此,班主任和家长要经常及时沟通交流,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措施。
我班刘××同学个性较突出:自以为是、心胸狭窄、很不合群。看到别人长得比他高,心里就不爽;看到哪个同学经常被老师表扬,就讨厌那个同学,轮到自己当值日班长时,就没事找事去批评那个同学。上课时,他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去玩;吃点心时,他看到别人趴在桌子上,露出后背,就搞恶作剧,用刚装满点心烫烫的杯子去烫人家后背;老师请他帮忙做事,他觉得对自己没好处的事就不做;在学校,哪个老师经常批评他,他就不喜欢上他的课;美术课,他因表现不好受过老师批评而铭记在心。课外,趁美术老师和别人谈话不注意时,便从窗口伸进美术室开水龙头让水哗哗流,甚至拿铅笔朝美术老师扔去;音乐课,他会趁老师教别班学生唱歌时,故意站在教室门口怪声怪调影响同学唱歌事后,刘同学针对朝美术老师扔铅笔的事宜,写了情况说明书,家长也写了一封信。
看完信后,我立即请美术老师和刘××同学来我办公室谈话,请他们共同回忆一下当天的情况。美术老师不记得刘××往美术室朝她扔东西的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但情形却历历在目,刘××也承认那次扔铅笔时美术老师和学生都在场。其实刘××的问题不在于他做了哪些错事,而关键在于他做错事的出发点是明知故犯,故意要惹人生气,甚至有“报复”倾向。他不喜欢被批评,只喜欢被表扬。他会记住哪些人批评过他,他就不喜欢谁。从没认识到别人批评教育他是为了帮助他改正缺点使其进步。他一旦发现所犯错误会影响其评先进或成为少先队员时,就开始为自己辩护、撒谎、不承认错误。如果撒谎侥幸成功,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因为他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认错态度不端正,才会接二连三地做错事。
面对这个有心理缺陷的学生,想教育好是急不得的,可以利用他上进这个优点,引导他正确面对自己做过的错事,不要只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上,要找到事情的本质,以及今后如何做才能改正缺点,还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心服口服,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于是,平时我常常故意创设情境,让他自己去领会。比如,我常常会在他面前针对班级的事征求配班老师的意见,尊重她的看法。跟他聊天时,我故意让他知道每个老师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点,和更多老师在一起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自己就会更快乐。同学之间、父母之间、师生之间只要彼此谦让,互相尊重就会得到更多欢乐。我还故意买几张漂亮的贴贴纸交给几个优生,让他们在轮到刘同学当班长时,就送给他当奖品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还叫优生在刘同学做值日时主动留下来帮他劳动。秋游时,他们还带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分给刘同学吃。渐渐地,刘同学尝到了分享是一种快乐的滋味。同学摔倒了,他会主动带他去找蔡医生;办公室垃圾满了,他会帮忙倒垃圾;上课时,他不再随意跑出去玩了,课堂还能积极发言。有时请他当“小老师”教会认字时,他还能想出创意的答案,用编字谜的办法记住会认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告”;牛过独木桥是“生”;左看是狗好,右看是好狗,两边一起看是恶兽,就是“狼”等等。
如今,刘××有时犯错时还会主动向老师、同学或家长道歉,甚至还会用拼音分别给我和苏老师写信,信上的内容大概是: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我爱您……
总之,教育学生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它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成功的时候不居功、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健康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享受其中的幸福,去体验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课初探[J].广西教育,2005(01A).
[2]贾晓波.家庭教育不当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18-19.
[3]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
作者简介:吴燕蓉(1977.09—),性别:女,籍贯:福建,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