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摘要:刺萼龙葵又名黄花刺茄,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开黄色花朵,植物浑身长满了刺,其生长力非常旺盛。此植物盛产于墨西哥和美国地区,而我国是在河北、吉林个别地区相继发现该物种的存在。目前在本市大凌河流域已经发现大面积的刺萼龙葵,且呈现较为明显的扩张趋势,已侵入到大凌河周边的果树园、蔬菜园以及大面积农作物土地上。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刺萼龙葵的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其危害,从而找出正确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刺萼龙葵;形态特征;危害;防治措施
1 刺萼龙葵的形态特征
刺萼龙葵的茎部相对直立,植株有很多分支,类似于灌木形状。整个植株高20~70厘米,植株表面包裹毛絮,全身长满黄色硬刺。其叶片深裂成6~8个裂片,虽然只是1年生草本植物,但花果期却能持续几个月,花萼有刺,黄色,分裂成5个花瓣,开在较高处的枝条上面。一般开花期在每年6~9月,花朵十分漂亮,会吸引很多昆虫,使其授粉几率大幅提高。果实为浆果,表面附有大量粗糙的尖刺。刺萼龙葵的种子呈不太规则的厚扁平状,深褐色或黑色,也有红棕色。外表有一层非常坚硬的种皮,能对种胚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使其无论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都能保持长期活性。刺萼龙葵的种子还有低温状态下的休眠性,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最佳方法是经过低温处理。
2 刺萼龙葵的主要侵染特性及危害
刺萼龙葵是入侵性非常强的一种植物,具有极耐干旱特性,且有着极快的蔓延传播速度,生存竞争能力特别强,能耐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抑制它身边的其他植物正常生长,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种群,严重破坏其它植物。从而造成农作物绝收,甚至土地荒芜。由于刺萼龙葵是1年生植物,只能由成熟的种子传播。所以当果实成熟时,植株的主茎部分会接近地面处开始断裂,种子通过风、水流不断传播,也会利用刺萼扎入动物的皮毛及人的衣服上进行大量传播。一株成熟的刺萼龙葵上的浆果所含种子数量可达上万颗,刺萼龙葵的种子虽然很小,却能够长期休眠和潜伏在任何载体上,等到合适的季节和温度便会落地生根发芽,其繁殖生存能力超乎想象。這也是防治难度较大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刺萼龙葵危险性是由内而外传播的,比如它的茎干、叶片和花萼都布满密集的利刺,有着非常强的物理防御性;内含3种高毒性的神经毒素茄碱,毛刺能够轻易的伤害到家畜,一旦中毒,轻者呼吸困难,身体虚弱和发生颤抖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肠炎、出血、身体抽搐甚至死亡。刺萼龙葵还是某些线虫或病毒的寄主,都具有很强的毁灭性。有着物理和化学两种特性的刺萼龙葵,是身为入侵植物危害最大的原因。
3 主要防控措施
3.1 化学防治
防治刺萼龙葵,最好采用2,4-D这样药效强的灭草剂。最佳喷施期是刺萼龙葵还处在秧苗期间,这时的幼苗对2,4-D表现比较敏感,易杀死。开花后的刺萼龙葵对2,4-D则有着很大的抗药性。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2,4-D和麦草畏混合使用,效果比单一使用2,4-D好。为减少2,4-D对其他植物产生的药害,也可选择用30%2甲4氯·麦草畏水剂在其开花前期进行喷施,每亩用药120克,对水喷雾,效果更好。在刺萼龙葵开花后期,它对化学药剂的抗性要比幼苗期强很多,所以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期尤为重要,其次注意尽量减少化学防治对其它植物和土壤的危害。
3.2 物理防治
采用机械铲除和人工拔除也可有效预防刺萼龙葵的蔓延。首先要做到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其次在刺萼龙葵的生长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规划好时间,定期定时对刺萼龙葵进行观察监测。对发生范围较小的,可先采用人工防治,确保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如果发现大面积刺萼龙葵,可选择机械铲除,铲除后的刺萼龙葵须经过晾晒处理后,焚烧深埋。人工铲除刺萼龙葵时应注意,避免皮肤裸露在外面,不要用手或脚直接接触刺萼龙葵的植株;铁锨、锄头和镐头等是最好的铲除工具,注意选择手柄较长的。如果过程中不小心被尖刺扎伤,要及时涂抹一些消炎的药水,仔细观察,如果症状没得到缓解,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