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突发事件在小学危机教育中的实践

2019-12-30 09:40王艳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

王艳娟

摘要 小学生安全教育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借助书本、讲座进行的安全教育存在刻板生硬、流于形式、脱离学生生活现状等局限。我们应当借助模拟突发事件的方法,提高小学生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的求生能力。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危机模拟 危机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儿童的危机教育亦如此。向小学生普及危机自救知识、培育孩子的危机自救意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校的危机教育都是“课本教育为主,专家讲座为辅”,只有在国内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灾难与事故之后,校园管理者才有意识地开展一两次实地模拟逃生演练。校方没有借助模拟突发事件展开危机教育的长效机制,也没有检验模拟突发事件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其模拟逃生训练收效甚微。

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阶段,其认知思维与成年人有比较大的差异。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习惯于认知图形、图像、音乐、场景等可以调动感官的物质媒介载体。故事化、情境化的讲授叙事方式,更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留存于学生的记忆认知之中。基础教育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向伙伴、同学学习与交流,以此来获取同辈的认同感与自己发掘知识的乐趣,一些学生也逐渐开始产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这一阶段内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受启发、讨论后,自己总结知识,获取信息。因此,相对于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课本,和单纯以口述形式供给知识的讲演,模拟突发事件这一教育方式更适应当代学生的认知习惯,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危机自救知识的兴趣。

另外,模拟突发事件的举办地就在学生每日上学的校园内,不管是教室、教师办公室、微机房,还是操场、体育馆、公共洗手间,这些都能够成为给学生提供自救知识的课堂。相比课本的单纯讲授,临场演练更为具体和全面,也更为生活化。面对不同学校的校园环境,其针对性也更强。同时也能查漏补缺,通过评估在模拟突发事件演练中各方人员的表现,以及学校各项设施中的隐患、校园管理章程设计的缺漏等等,发现在危机中的缺失之处,提升校园的安全性。

一、模拟突发事件在现阶段小学危机教育中的实践阻滞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已经有部分小学校率先使用模拟突发事件对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也因为种种原因,这类模拟突发事件的练习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效果较差,对学生危机求生技能的训练不足。

1.模拟频率低,危机教育强度低

很多小学校倾向于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的频率开展模拟突发事件的训练,并且很多学校都集中选择在开学时进行安全教育,时长大约为一个课时(约40分钟)。事实上,这种一学期一次、一学年一次的模拟突发事件教育对学生来说,教育影响并不大,很多学生在听到预警的铃声响起时需要被提醒才知道躲在书桌下。很多学生面对这种程式化的模拟突发事件训练,表现出相对单一的、刻板的情绪,常常只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训练,训练的效果比较差。

2.部分模拟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匹配

很多学校在模拟训练前一天便告知教师,教师则提前传达给学生,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待安全教育训练也不认真。校园安排学生疏散的流程常常仅限于让学生在操场或体育场集合,而对学生如何下楼、如何进入操场、如何在操场上形成队列却没有足够的教育和管理,这些疏漏在真正的危机环境中都将是学生求生的隐患。除此之外,模拟突发事件往往都假定学生是在课堂上课,忽视了发生危机时学生可能在公共洗手间、微机房、音乐教室等地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的水管爆裂、电器短路引发火灾、重物砸坠等求生困境没有开展相应教育。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断言,眼下部分危机模拟教育缺少实用性。

3.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明确

参与到模拟突发事件训练中的大多数是学生。教师扮演的常常是监督者的角色。试想在灾难环境下,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肩负代理监护职责的教育者,是有義务和有必要救助学生的,如果教师仅仅行使监督学生疏散、撤离的职责,就无法真正体验和感受在灾难中保护学生的压力和不足。以“火灾”为主题的安全教育为例,在火灾环境中,教师应当熟悉各个楼层灭火器的位置,了解灭火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懂得如何组织学生,避免学生之间发生踩踏。这样的突发事件模拟才算是相对成功的。

4.模拟情境比较单一,缺乏多种类事件训练意识

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学校所模拟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单一,最多的是“地震”,模拟自救的内容常常也仅限于学生的疏散、学生如何借助课桌椅保护自己。且不论地震在我国的发生频率,仅仅从学生学习自救的手段而言,学校就有敷衍的嫌疑。很多小学校预备有救生包、安全头盔,但没有教授应用于自救的清洁伤口、包扎技能。近年来,侵害校园安全的恶性事件除了自然灾害外,还有校外人员在校内对学生行凶这类严重影响学生个人安全的事件。学校也应该立足于现实,尝试教会学生如何规避此类事件的危害。

二、模拟突发事件在危机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1.将模拟突发事件训练常态化,提高训练的频率

提升模拟突发事件教育的影响力和深人性,首先就要提高模拟突发事件的训练频次,要让这种训练常态化、日常化,要让学生自己形成危机自救的应激行为,形成对危险问题的“反射弧”[2]。研究过程中笔者也观察到很多学校因为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赶课时,不愿意开展此类课外活动。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基于学生日常在校生活的行为安排模拟突发事件的情境教育,早操后、放学前、课间休息时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模拟突发事件的契机。教师同样也可以在班级小范围内展开班级内部的训练,将情境模拟的时间化整为零,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2.打造仿真的模拟情境

真实的危机、灾难是没有提前预告的,因此学校也可以考虑在不提前预告的情况下对学生展开训练,在模拟的突发危机中真正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自救技能缺陷。真实的灾难的强度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以地震为例,地震中初有震感的几分钟是逃生的最佳时机,因此仿真情境训练也可以依据现实进行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不同灾难阶段做出不同的自救选择,进而使学生真正从模拟突发事件中学习到真实灾害环境下的自救技能。

3.与避险救灾专业人员展开合作

校方应当与校外避险救灾专业人员展开合作,邀请本地区的消防员、医务人员、警察进入校园,参与模拟突发事件训练,并且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自救知识培训,让学生自由地与学校邀请的专业人士互动和交流,通过自由的提问交流学习真正适合自身情况的自救技能。

4.培训教师的应急反应能力

小学校园中,教师是为数不多的成年人,在发生灾难时,教师有必要挺身而出来保护学生,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师范师德的内在要求[3|。因此在开展模拟突发事件训练时,有必要让教师加入进来,成为参与危机训练的一员。教师能够通过模拟突发事件获得更为直接的指导学生避险的经验,也能够熟悉灭火器、消防栓、救生索等救生物品的使用方法,提升教师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提高师生群体在突发性灾难中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建华,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6.

[3]宋佳,徐迎春.小学教师安全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浅析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应对突发事件的法治化措施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学校突发事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