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自觉投身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个人认为必须从教学情境入手,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各种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平时的所做所感,谈谈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才有思维,只有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教师在课堂上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学习中的问题是认知过程中矛盾的体现,是学生新旧知识体系交替的体现,问题的提出,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关系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置提问,问题要有引导性,应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学生将会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会变得主动,教与学也显得契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深入学习,对知识本身也会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学习九年级“频率与概率”的例1:(1)复习:随机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一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引导学生从两种可能去思考,各50%的机会,即。(2)新课引入:随机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至少有一次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投硬币有几次可能,第二次投硬币有几次可能,两次的搭配可以是怎么样(先后),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搭配的树状图和表格。(3)知识的巩固:注意题目的变形,两次投币,两次是反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引导学生从相反角度去思考。(4)题目的引申:连续投三次硬币,三次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连续投三次硬币,至少有一次是反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我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进入有效的学习中。
二、创设操作情境
教师设计的操作实验要合理而有趣味,让更多的学生有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推理、验证等环节来主动获取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最易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也在学习中享受到做的乐趣、学的情趣。
如在学习“三角形”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找来木条,分别钉成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引导学生探讨,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为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提供了理性的认识,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强化了知识和生活中的联系。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所以我觉得应该捕捉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教育化、教育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教育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学以致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培养“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等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生活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才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视图与投影”一课中,为了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亲自带学生到操场观察自己在上午、中午、下午阳光下的影子,从而形成开放式的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知识也落实得很快,比“满堂灌”的效果好,学生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教学借助文本、声音、图片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态性等,教学过程中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注意力和激发兴趣。同时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单元的知识时,为了体现图形的变化,我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与动态效果制作课件,为学生展示图形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动画、视频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学“结识抛物线”和“二次函数ax2+bx+c的图象”时,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象软件将抛物线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图形,对于理解抛物线的形状、开口方向、对称性、增减性等知识一目了然,减少了学生实际操作中的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可以避免横铺直叙和枯燥无味的单调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97-98.
作者简介:高春明,男,汉族,广东省信宜市人,现于信宜市洪冠中学任教初中数学,中学数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