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语教育的战略定位

2019-12-30 01:40李静纯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培育育人学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英语课程发展、英语教材编制、英语课堂教学和英语教育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人们对于中小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课程研究者和广大英语教师应当整体思考英语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为未来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这对基础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整合。教育领域提出课程整合的概念和任务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但是,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基本上仍然以学科课程为骨干,各学科在长期的运作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课程发展惯例。这样的惯例虽然能够保证学科教学的正常运行,但也渐次构成了实现课程整合的潜在障碍,形成了比较坚固的“学科壁垒”。这样的“学科壁垒”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们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并已成为日常教学运行的基础。学生的整体发展往往被限制在这样的学科框架之中,在某些学校课堂上,课程整合甚至会被边缘化。基于知识体系的学科教学结构已在不同程度地深植于某些教材的总体设计和活动编排之中,并进而影响着日常的课堂教学。不花大力气,这样的既成框架不容易改变。

第二个特点是它们具有经久成习的课堂教学运行习惯。课程实施的真实质量体现在学校的日常课程运行,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运行,其中包括教师每日每时的教学侧重。通常,教师教学是围绕着学科知识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围绕学科知识的,知识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一些学校,学科知识教学成为日常教学运行的主导趋势。

第三个特点是它们得到了基于学科知识的考核系统的有力支持。上面说的这两种坚持学科教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考试内容相互呼应的。在各类考试中,有些题目被教师视为“知识理解”的测试,另外一些题目则被教师视为“知识运用”的测试,为了取得考试的好成绩,教师就会把很大的精力用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上,客观上制约了整体育人的目标达成。

课程整合有必要在以上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但是,多年来这些方面的运行已经形成了十分牢固的惯例,演化为课程运行的主导行动。所以,提出课程整合的改革要求,是需要有真实的改革措施来支持的。当前的课程改革应当向整合的方向迈进,其中一个主要办法就是整体调整学科课程的内容,向学科课程中注入整合的要素。我们应当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变:

1. 增强人生信念的培育

在培育人生信念方面,英语教育首先要解决一个立足点的问题。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培育人才,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这个基点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英语教育在内容上要进行有效的更新。审视英美国家原创的、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综合性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主体内容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教材编者的立足点主要是基于英语语言发展本身,而且,其文化内容都是欧美国家的。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育人原则,我国未来的英语教材应当坚持自主编写的创作思路,全面安排国家责任与使命担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介、法治意识与社会规范养成、道德培育与引领以及基于民族自尊的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把培育正确的人生信念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

2. 增强科学意识的培育

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即科学意识的培育主要是自然科学课程(如小学的科学科目,中学的数理化生课程)需要承担的任务,其实,这是一种有局限性的看法。科学意识的系统培育应当贯穿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还有一种看法,即科学意识的培育主要是科学方法的养成,这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看法,科学意识的培育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表达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每个学科的教学都要贯穿这些内容。比如,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贯穿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备课要贯穿规范的逻辑标准,教学设计要贯穿规范的逻辑思路,课堂教学运行要符合规范的逻辑框架。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就有必要学一些逻辑学的知识,从课堂的话语陈述中准确区分真值(truth)与谬误(fallacy),从而使自己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规范的逻辑教育(Hurley,2008)。科学教育不限于逻辑的养成,也不限于方法的习得,而是一种渗透在各个学科运行中的综合性培育,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编制具体的科学教育目标,并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3. 增强审美意识的培育

以知识为基础的课堂运行很容易忽视审美教育,因为基于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的脑工作机制与基于审美活动的脑工作机制是两种不同的脑工作类型。虽然,这两类脑工作机制都涉及到神经元的网络连接,但是,不同类型的脑工作具有不同的连接网络。心理学家赫伯(Hebb)提出了一个定律,学界称为“赫伯定律”(Hebbs law),大概意思可以用Siegel 的一个通俗论述来概括:“神经元一起放电,一起生存,一起传递信息。”(Siegel,2000)基于知識记忆的脑工作网络与基于审美的脑工作网络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我们可以引申Siegel 的话:不同的神经元形成不同的神经元网络,任何一种神经元网络都是一起放电,一起生存,一起传递信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知识学习所激活的神经元网络与审美活动所激活的神经元网络是不同的,这样,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课堂动态来激活并持续运行不同的网络,在这件事情上,知识学习的课堂整体心态与审美鉴赏的课堂整体心态是两类不同的心态。教师只有注意到这个基本的原理,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恰当的时机上实施学习心境的转换,也只有如此,课堂上才能真正出现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活动。

4. 提升实践型的思维能力

通常,我们理解思维活动有一个定位,以为人自身可以自发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运行,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有思维能力,但是,思维的实际运用有很大差异,好的思维操作需要特定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之关键点在于启动“元认知”机制,通俗地说,就是教会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维加工。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三个要点:一个是教会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进行“元思考”,第二个是在存储信息时进行“元思考”,第三个则是在回忆已学信息时进行“元思考”,学习策略研究者称之为“三种功能性策略”(Lenz, Ellis & Scanlon, 1996)。教师需要在学习的行进之中(而不是之后)抓住这三个环节,随机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调整,使学生在思维运行的瞬间明确如何改进自己的“操作”,而且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连续进行思维改进的尝试,直到取得瞬间把控的实效,这就叫“实践型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思维训练课程是各个学科都可以实施的课程,所以,它具备很强的整合功能。

5. 提升实践型的人际能力

人际能力不仅仅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运行,它還在日常实践的层面上影响人的情绪和思维,所以,学生每天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都在真实地塑造着自己的人文品质。神经外科医生指出:“思维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分布在全身”(Restak,1993)。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说法来说明为什么“思维也分布在全身”:思维随时渗透在人的日常人际互动中,或者说渗透在人的行为交往中。教师面对课堂,每天都会卷入对于学生行动的示范、监控和组织,这些看似十分平常的事情,却是在真正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学生的人际能力。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和调整存在问题,或失于偏颇,就会使学生受到行为的负面影响,造成负面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掌握行为养成的一套具体训练方法。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详细叙述行为训练的细则,但是,可以明确几个基本的规则:首先要特别注意持续的日常微行为调整,只要持续调整,我们就可以达成目标;其次,要重视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改进,做之前或做之后进行教导,都可能会是低效的,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去矫正学生的行为,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再有,就是要因人而异,避免整齐划一,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类型的行为矫正。

6. 提升实践型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包含动手能力,也是各个学科教学的共同培育目标。科学课程和音乐美术课程都会涉及明确的行为操作,但是,这种能力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往往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人们通常认为语言学习主要涉及听说读写,除此之外似乎并不涉及行动的事情。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偏狭的。我们应当从几个方面加强培育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必要的空间安排,比如桌椅摆放,材料准备等,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日常行动中提升学生在细微事情上的操作效力。又如,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去尝试自己配备或配置课堂活动的材料,而且,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依照较高的标准去完成这样的配置,此外,教师还应当在教学安排中增加各类成品的制作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操作微技能。这些都是教师应当达成的共同目标,只有学科特征,没有学科界限。

我国中小学的主要课程活动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单位来实施的,所以,学校课程的实施就很容易出现一种态势:课程的宏观设计都会考虑到育人的整体目标,但是,在各学科的微观实施过程中,日常的关注点就往往会侧重学科目标本身。这个潜在的倾向存在于很多学校的学科教学之中,一定程度上就会弱化整体育人的目标推进。我们有必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实现整体育人目标的必要性,同时运用可以每天检验的整体育人目标细则来检查日常教学中的育人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整体育人目标在学生的日常互动中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Hurley,P. J. 2008.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M]. 10th edition. Belmont: Wadsworth, a part of Cengage Learning.

Lenz, B. K., Ellis, E. S., & Scanlon, D. 1996. Teaching Learning Strategies to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M]. Austin: PRO-ED.

Restak,R. 1993. Receptors[M]. New York: Bantam Books.

Siegel,D.J. 2000. The Developing Mind[R]. At the Learning Brain Expo, San Diego, California.

李静纯,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猜你喜欢
培育育人学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