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强
西宁这座峡谷城市,就是山水的产物。往古,人们依山而聚,傍水而居,乃有“帝力于我何哉”的踏实和自在。之后,生存的考验和文化的碰撞,使得此地也像其他地方一样,模仿山形而筑城,以为抵挡,以为自固。然后,除却山的凝固之外,所谓有灵而动,有韵而生;三水绕西宁,把一种游行和汇聚的品质也注入了斯城。
源自城市周围雪山冰川的三川之水,汇聚于湟水,将来自高处的清冽和高地之城的倒影引入黄河。这让孕自青海的中华母亲河,染上了西宁颜色。我是说,西宁是山川孕育的灵秀之城,并且天然地带有引领、贯通的使命。这座位于北纬36度的高原古城,把声光色味投入河湟二水,流淌二三百里后,同样位于北纬36度的金城兰州则在早晨拉面杂碎蒸蒙镜片的白汽中,隐隐散发着来自青藏高原物料的香味。带着西宁人的梦呓和姿容,黄河继续东去,一路坎坷,一路创造,一路哺育,北中国的苍茫和深厚,由此天成。至入海口不远,竟诞生一座海边秀丽之城——青岛。前些年,总有人将青海误作青岛,我将这个笑话谬解为“思源”之无意识心理,万水归海,海边的回望和回溯,一样是苍远而阔大的。何况青岛和青海的明珠城市西宁一样,同处北纬36度。
这样,我们可以采取仰视的角度打量西宁。西宁之城,在我看来就是一把有三水四河修琢的秘钥,引指勾连的作用明显。而海湖新区所处位置则如钥匙铜头铁首,确定的匙身的厚长和位置。今天的海湖新区自古就是大自然风气的呼吸之道,也是运载文化金声玉振、玉鸣剑啸的重要见证。同样,从西而走,过海湖,走湟源山峡,乃至草原,在农耕与游牧交汇处,陡见大天地,这番景象足以让居城壁之内安稳生活的人们精神一振。再西,则可入浩瀚戈壁,这里是人们追求声息相通,交流有便的重大考验和障碍。逾此,则具备了向更高处走进的营地;也可以喘口气,再入丝绸之路而龟兹、交河、高昌,而撒马尔罕、而大食波斯,直至茀林罗马。不提近古、中古、远古,就是在五十年前,新城格尔木在柴达木盆地顶领风沙日夜拔节,如今已经是刚健青年。当年的筑路人,当年的筑城人大都在海湖村路土道上留下过血性的声音。新城格尔木就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兄弟,和年长的西宁、兰州,一样神奇地并列于北纬36度。
柳叶一样的西宁,哈达一样的西宁,古琴一样的西宁,在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中有过独对大野的寂寞,有过阻隔战火的凝重,有过因为其他丝路阻绝,而兴盛一时的青唐时间:“城枕湟水之南,广二十里,旁开八门,中有隔城,以门通之,为东西二城。”(李远《青唐录》)据说,当年青唐城佛寺遍布,商铺鳞列,各族各色人等杂居共处,十分繁荣。所谓东西二城,东为商城,西为王城。
在我的记忆里,西宁的商业核心区不断从东而西流动。查资料可知,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东关东梢门地区是西宁南来北往的商贸聚集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还能嗅到来自西域物什的那缕古香。就是今天也能从中下南关丰富的饮食一条街,感受到一种“市场街”的生气和繁盛。而至淞沪抗战时期,被人称为“我国惟一的女飞行家”的一代奇女子林鹏侠,奉母命由新加坡欲赴东三省参战,终因中日签订协定而抱一腔热血,独自游历西北,行程万里著成《西北行》一书。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西宁的商业核心已有明显转移:“城关划分三区,街市共二十九条,最为热闹为中山街,商店林立,凡日用等物,应有尽有,惟有来舶来奢侈品则少见。……其余大街如民生、共和、民族、北大、县门、民有、同仁、西街、南大、莫家、教场、法院、先觉街,大致皆现萧条,冷落之象。”
到我上小学时,西宁人气最旺的地方首推莫家家街。农贸市场加特色小吃,再加街口著名的和平餐厅,再加西宁大十字百货商店,以及附近的大十字新华书店和刘胡兰商店,风头一时无两。这种人间热闹,随着城市的发展而生长、而发展,很快和水井巷西大街商业区域连成了一片。夜晚以莫家街和水井巷为核心,一条大街连通诸多小巷,灯火璀璨,人声鼎沸,临时搭起的白帐篷遍布街市,烤羊肉、烤饼和麦仁粥的香气,挑逗着人们的食欲。之后,商业之火继续西移,城西商业巷成为了新的繁盛所在。至此,西宁改变了古来“西为王城,东为商城”的历史格局。而在商贸向西的过程中,城市也完成了一次次地自我革新和成长,西宁人也一次次地在实现对于现代城市的构想和改造。
这样的城市之梦,在海湖新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实在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以万达、唐道637、新华联等等密集型商圈,展示了城市的世界时间和互联性;另一方面,本土的文化和生活元素也以渗入和连体的方式参与到城市的创造之中。汉语中“城市”的“市”字,在海湖新区得到了充分展现。可以说,西宁如今商贸活力和颜值担当非海湖新区莫属。城市对于文化和文明的创造、传播和推动作用,怎么形容也不算过分。二战以后,城市化研究是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瞩目的学术焦点之一。20世纪以来,加入全球化过程的一部分城市发展迅速,而远离全球化进程的城市衰退者众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背景、速度遠比西方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同一和差异之间比值的调整,将越来越成为城市性格、气质、内涵的主核。简单地说,城市应该强调自我身份,而且是独特的自我身份。这是本地居民对于本地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也是与其他城市的显著区分。海湖新区的同一和差异之间比值,某种程度可视为西宁再次确定自我身份的象征。
作为在大十字长大成人的老西宁人,我本能地对于海湖新区持有观望的态度。可是随着一次次在大剧院观赏舞剧、歌剧、话剧,随着在海湖大大小小的书店徜徉、凝思,随着不断感受海湖河畔四季风景的变化,随着在有时呈现梦境一般的楼群间的迷失和导出,随着生命不断在海湖留下印痕,而海湖也不断将甜苦酸辣渗入我的内心——我知道西宁分娩的另一半,正以化蛹成蝶的轻盈、繁复和美,在北纬36度应和着历史的交流融合,生成新的姿容和载量。西宁放飞海湖新区,这是感受和理解一种使命,这是西宁在健步向前走。
这是西宁献给世界,也是献给自己的一首情歌;这是西宁和西宁人融入世界的一个梦想;这是一种仍然在变化和生长的现实,沿着北纬36度指向更广阔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