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萧海川 陈灏
微观主体有活力,高质量发展才有源头活水。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面对产业变革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性交汇,企业该怎样应对新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此间在济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以及企业界代表给出了各自的思考。
坚定信心 正视差距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2%、消费增长贡献率超六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中国经济“三季报”继续展现稳健态势。
不少参会代表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压力,但“体量大稳得住”“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更加明显,为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实现经济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在调研中发现,即使是珠三角、长三角等比较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等领域仍需要加强。”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调整空间,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将带动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复苏。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注意到,三季度GDP增速放缓引发了一些担忧。他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单纯一个GDP增速指标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看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是最大的发展环境。”他在大会主题演讲中表示。
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坚持对标先进、正视差距。
“尽管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净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研发投入等指标看,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先进仍存在差距。”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
他以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为例分析说,目前中国上榜企业主要来自金融、基础工业等领域,而在生命健康、生活需求关联度较高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大企业较少。
“必须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国际对标。”宁高宁说。在他看来,中国企业从大到强的转变中,必须要在持续聚焦战略主业、加快产业升级、持续创新研发、优化企业评价体系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
20多年前,老国企山东潍柴一度濒临破产,37岁的谭旭光临危受命成为厂长,破釜沉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回过头看实际上我们就做了三件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员工收入能高能低。”谭旭光感慨地说,许多改革说起来轻松,但敢不敢做、愿不愿做才是关键。
如今,潍柴已成为世界一线发动机生产商;以潍柴为主体组建的山东重工集团,动力总成年产销量跃居全球前列。已成为山东重工“掌门人”的谭旭光依然觉得,现在远不到松懈的时候,要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走出去”,坚定不移实现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改什么?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兆前说,既要改革企业的创新模式,也要改革企业的治理方式,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有的民企还在沿袭传统的家长式决策方式、家族式管理模式。要实现由大到强的突破,民企必须突破治理方式的迭代更新,推动产权股权多元化、组织管理扁平化、营销渠道网络化,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李兆前说。
改革是一场由内到外的剧变,外界支持必不可少,但自我加压更为关键。
“早改革主动,晚改革肯定被动。”论坛上不少企业家表示,如果不想被市场的快速变化淘汰,就要把准企业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在市场的不确定性中找到企业发展的确定性方向。
提升创新能力 释放发展潜力
在京沪高铁线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飞速掠过。如今从北京出发,乘高铁半日内可到达全国54个城市。科技创新让高铁这张“中国名片”更加闪亮。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们已拥有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谱系,能满足全球不同模式、不同制式、不同运量、不同环境的要求。”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介绍说。
他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中车启动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正大力推进“十个转变”,其中技术创新将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引导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势在必行。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结构与金融能力來支撑。”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把金融创新发展的“动能”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能”。
据他介绍,截至今年9月末,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1.42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贷款占46%。
与会企业家认为,尽管在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企业开始具备一些优势,但总体上还需要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破解一些企业还存在的集成创新多、原始创新少,商业模式创新多、技术创新少,点上突破多、面上提升少等问题。
“我们要加快核心技术领域攻关力度,积极引领技术变革,善于用新技术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打造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的优秀企业。”李兆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