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的效益分析
——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例

2019-12-30 05:19沈锡宾刘红霞魏均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华医学会集约化科技期刊

■沈锡宾 刘红霞 李 鹏 刘 冰 魏均民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100052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7—2018)》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中指出,集群化建设、集约化出版是医药卫生期刊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式[1]。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从融合出版实现路径的资源配置难度、利益分配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等方面考虑,业界普遍认为 “通过行业领域组建期刊联盟开展融合出版”是最为认可的方案之一[2]。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全力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3]。科技期刊集约化出版路径业已成为科技期刊出版人的重要共识,从理论给予了肯定[4-8],迟美等[9]、张燕等[10]与吴坚等[11]的实例也说明科技期刊集约化经营合作可使得利益最大化,但上述研究缺少对照数据,且期刊集群的规模不大,时间跨度不长,研究的说服力不强。

本研究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5年集约化数字出版实践出发,分析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发掘集约化对于科技期刊的价值,希望为中国科技期刊迈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提供实证参考。

1 科技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1.1 入选科技期刊范围及分析内容说明

本研究的对象为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的医学期刊(以下统称“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包括中华系列、中国系列、国际系列和英文系列,共计143种。目前,该系列期刊的所有数据均通过中华医学期刊网集约化平台进行发布,最早的单刊数据可回溯至1915年。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包括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和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的变化情况、网刊平台建设相关的支出费用情况、网刊平台运维相关费用支出情况、数据加工费用支出情况,以及数字出版相关人力资源配置变化情况等(图1)。

图1 科技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调查内容

1.2 期刊IF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hineseS&TJournalCitationReports,CJCR)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对中国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的数据库,其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通常认为期刊的IF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本研究所用的IF和TC均来自CJCR报告。笔者采集2001—2018年发布的CJCR数据,摘录所有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IF和TC。由于部分期刊存在部分年份未被CJCR数据库收录、新近收录或收录一段时间后不再收录的情况,统计时将这些缺失年份的IF和TC计作0。

为评估集约化数字出版对于IF和TC的影响,将各期刊的数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实施集约化数字出版前,时间跨度为2014年以前;第二阶段为实施集约化数字出版后,时间为2014年(含)之后。CJCR于每年年底发布前一年的被引情况,考虑到数据统计的滞后性,2015年发布的报告反映2014年度的被引数据(即代表2014年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故以2015年度发布的CJCR数据作为分界,之前代表的是未开展集约化数字出版的情况,之后(含)代表开展集约化数字出版后的情况,后文所述时间均为CJCR发表的年份。两个阶段数据比较时,先计算各期刊IF和TC的算数平均数,再计算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值,求得IF的变化值(ΔIF)和TC的变化值(ΔTC)。

为评估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协同开展集约化数字出版服务的效果,本研究按照是否与杂志社合作开展数字出版服务工作,将纳入统计的系列期刊分为2个亚组。其中,合作建设的定义为: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关部门定期提交排版数据,启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统一建设的期刊网站,并对外宣称其为首选官方网站。未合作期刊包括以下2种情况:第一种是期刊自己未建设网站,同时未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研发的网站作为其官方网站,编辑部未对外宣传该网站,比如未将该网址在期刊的版权目次页公开。第二种是编辑部自行创建官方网站并独立开展运维工作。通过比较2个亚组间的ΔIF和ΔTC来评估集约化数字出版的效果。

1.3 网刊平台建设相关费用统计

针对网刊平台建设和运维相关成本的比较,研究者选择了国内两大网刊服务公司的报价作为基数。为规避商业利益以免泄露商业机密,本研究对网刊系统建设和相关的费用进行脱敏处理。首先,相关费用成本取两家公司的平均值,比较明确的费用有网刊建设费、运维费、服务器和宽带费等;其次,不在文中列出详细价格,仅列出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单刊费用的相对比值。

计算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系列期刊官方网站的建设成本时,计算的方式如下:列出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网刊平台建设的所有成本,再计算每年刊均的支出费用。可比较的支出成本包括:网刊系统的研发费用(包括委托研发和杂志社研发人员成本)、服务器租用费、存储费用、本地服务器和其他硬件购置费、软件购置费、服务器防护和网络相关运维费用、相关人员办公支出以及管理成本等。由于域名费均由编辑部自行承担,不在本研究的比较成本范围中。

1.4 网刊平台数据加工费用统计

各期刊的数据加工一般分为全文XML数据加工和题录信息数据加工,题录信息数据加工精度参差不齐,费用差异较大,故本研究以全文XML结构化数据加工费用作为可比较成本。

1.5 网刊平台和新媒体运维人员投入统计

对于网刊平台和新媒体运维人员,仅统计参与集约化办刊,且办刊地址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期刊编辑部在相关业务的人员配备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2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2.1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IF和TC的总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期刊共123种,获得IF和TC数据各1613项,有10种期刊在29个年份中缺失数据,补全信息后,IF和TC数据各为1642项。

2.2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前后IF和TC的比较分析

如表1所示,所有样本期刊2015年前、后的IF分别为0.611±0.353和 0.810±0.533,期刊IF绝对值提高了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所有样本期刊2015年前、后的TC分别为(1398.8±1196.2)次和(1574.9±1433.7)次,期刊的TC绝对值提高了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数据表明,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IF和TC均有显著提升,尤以IF更为显著。

表1 2015年前、后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IF和TC的比较

注:a年份指JCR报告的发布年份,其报道数据代表前一年的期刊学术影响力。

2.3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亚组间IF和TC比较

表2所示为实施集约化数字出版的期刊(合作组)和未实施集约化数字出版的期刊(未合作组)2015年前、后的IF和TC的变化情况。其中合作组期刊共72种,CJCR数据有1017组,补全后共计1028组。2015年前、后的IF均值分别为0.667±0.352和0.918±0.477,上升幅度为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作组期刊2015年前、后的TC分别为(1596.6±1286.1)次和(1833.7±1442.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未合作组期刊共51种,CJCR数据有595组,补全后共有614组。未合作期刊2015年前、后的IF均值分别为0.511±0.333和0.656±0.572,上升幅度为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合作组期刊2015年前、后的TC分别为(1045.5±916.7)次和(1204.9±1339.9)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2015年前、后的IF和TC变化

注:a年份是指JCR报告的发布年份,其报道数据代表前一年的期刊学术影响力;bP<0.01,cP<0.05,与同组2000—2014年数据相比。

以上结果说明,不论是否实施集约化数字出版,期刊的IF均有显著提升,TC也有所增加,合作组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认为IF和TC的影响因素众多,2个亚组期刊的IF和TC均提高的基础是CJCR收录统计源期刊数的增加。

2.4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亚组间IF和TC变化

表3所示为两个亚组2015年前、后IF和TC均值的增幅,合作组和非合作组的ΔIF分别为0.262(0.137,0.468)和0.098(-0.005,0.26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亚组的ΔTC分别为271.1(83.7,643.2)次和141.5(-38.6,402.8)次,合作组增加幅度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是否实施集约化数字出版期刊组间 IF和TC变化比较

注:ΔIF为2015年前、后IF的平均数差值,ΔTC为2015年前、后TC的平均数差值。

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实施集约化数字出版后IF和TC的上升幅度更大,期刊计量指标的提升与是否加盟集约化数字出版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3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3.1 期刊官网建设的资金投入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数字出版平台(中华医学期刊网和中华医学期刊App)已上线183种期刊,其中142种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发行的期刊,40种为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期刊,另外1种为平台加盟期刊,故平台相关的研发和运维成本以183种期刊作为基数。

经计算,在2014—2018年将研发成本按年分摊到单刊后,相比委托技术服务商进行系统研发和运维,保守估计成本降低了10%。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通过集约化开展数字出版的投入成本会更低。

首先,系统升级成本已经计算到人力支出中,不向系列期刊收取额外费用。一般而言,技术服务商在系统升级上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其次,现行的系列期刊官方网站不仅只有网刊发布系统,还配备有资源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和商务管理系统等。由以上系统协同运转支撑官方网站平台的对外发布,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网刊系统更具完整性和体系化,相对来说,同等复杂程度的系统委托第三方研发会投入更多成本。再次,纳入人员成本支出的研发人员还担负着诸多其他系统的研发,在计算人力成本时未完全扣除。最后,加盟数字出版平台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可免费使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编辑部无需再投入任何成本。但该项支出存在特殊性,本研究亦未将其纳入比对范畴。

以上数据分析说明,集约化数字出版从整体上降低了出版社的投入,且该投入存在边际效应和规模效应,运行时间越长,加盟期刊数量越多,平均成本越低。

3.2 数据加工的资金投入分析

期刊数据的定期及时发布是官方网站运营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自2014年研发CMA JATS后[12-13],选择了合适的数据加工商,通过竞价和集团定价的方式大幅降低了数据加工的费用。相比同类排版数据的加工费用,以全文XML数据加工计算,单页成本约为同行业的50%左右。且XML可实现一次制作、多次应用,不存在PC端、移动端数据重复计费的情况。

数据加工费是期刊网刊建设的主要成本之一,通过集约化数字出版可以大幅降低其成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正在推广基于云平台的结构化排版系统,可直接在排版环节中提出可利用的XML数据,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度降低数据加工成本,同时提升期刊数据发布的时效。

3.3 编辑部人员投入评估

本研究分析了办刊地址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22家期刊编辑部在网刊平台的人员配备情况。其中,2家中文期刊编辑部继续运营自建的网刊系统,配备有编辑或编务兼职负责网站的运营和数据的上传,2家英文期刊编辑部的网刊服务由合作出版商运维,其余18家期刊编辑部均不再配备网络编辑和数据运维人员,网刊信息更新均交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新媒体部统一执行。

3.4 集约化数字出版的经济效益评估

中华医学会集约化数字出版平台的收益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平台付费阅读收益、新媒体广告收益和平台加盟收益。

2014年之前,一些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已开设官方网站,但没有1种期刊实现了付费阅读。2018年,集约化的数字出版平台尝试开展付费阅读,开展了多样的付费模式,比如单篇付费、单期付费、期刊年卡会员和读者俱乐部会员等。此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个人用户支付方面收益颇丰,在线充值超过了2.5万人次,加入期刊会员超过5400人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收益点是基于数字资源的新媒体集约化运营推广。近些年,随着各编辑部新媒体工作的不断深入,部分期刊通过微信平台获得不菲的广告收入,通过集约化运营的20个期刊微信公众号整体实现了盈利。

此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数字出版平台的推出获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部分期刊愿意加盟到该出版平台并支付相关费用,数字出版平台也因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回报。

在集约化数字出版之前,科技期刊网刊的经营分散,各编辑部网站作为信息孤岛很难形成用户规模效应,获得经济收益。集约化之后,随着文献在线阅读体验的提升和规模化运作,读者开始有意愿为此支付费用,收回投入成本变得可期。当然,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个人用户(To C)的收益不是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主要来源,一般作为机构服务(To B)业务的补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已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运营经验,为后期To B业务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讨论

集群化、集约化、集团化出版一直是中国科技期刊界探索的一条道路,但对于集约化出版的风险收益评估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对国内最大的医学期刊集群的集约化数字出版进行全面剖析,发现其运行规律及投入产出比。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集约化数字出版实践证实,集约化数字出版可降低网站建设、数据加工、系统运维和人员配置的投入,获得经济收益,并与期刊社会效益的提升有密切关系。

从经济投入产出的结果可以看出,期刊集约化后,通过集中的研发和规模化的运作,可有效降低单刊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并为部分期刊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已有一些期刊利用To C的销售收入覆盖了期刊数字出版方面的投入,且尚有盈余,这是单刊运营时期难以做到的,而稳定的收益回报是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对于社会效益这一结果,集约化运营后期刊有更高的IF和TC,笔者分析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4.1 集约化运营为科技期刊提供全方位保障,激发编辑部活力

集约化数字出版可为加盟期刊提供包括技术、政策、渠道、资源、经济、专业人才等在内的一系列支持,充分解放了编辑的手脚,使其获得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创造力去运营期刊。通过集约化数字出版、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期刊编辑部可将数字出版的相关业务交由专职部门或技术和服务提供商执行,集中精力进行内容组织策划、期刊运营宣传和学术经营推广。工业化分工体系既确保了期刊品质的提升,又防止人才流动造成期刊运营方面人员的缺失,有效保障了期刊的长期稳定发展。

4.2 集约化数字出版平台为期刊提供更多推广渠道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集约化出版平台建设之初,引入了顶层设计理念。首先,数据标准国际化为后续的数据全球化分享和交换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不断迭代的数字出版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接口和终端适应能力。迄今,数字出版平台已与PubMed、Scopus、TrendMD、CSCD、SinoMed、百度学术、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等知识发现引擎或数据库进行链入服务,通过这些平台可快速发现并链接至全文。

4.3 集约化数字出版推动期刊内容多元化、媒介形式多样化、用户需求个性化

首先,期刊资源的加工体系和发布系统的完善,加速了数据可利用的周期,提升了数据利用的效能。通过网刊系统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联动运行,加快了文献的精准化曝光,各编辑部在内容上线后可迅速将本期目次和重要文献分享到编委微信群、作者微信群以及微信朋友圈,开展密集的内容推广活动。其次,网刊系统为编辑部提供了多媒体和跨媒体的服务,鼓励编辑部在论文中集成手术视频、附件材料、实验数据等内容。2018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展了将视频作为要素直接发表的案例,这些服务增加了论文的可信度及在线传播能力[14]。

4.4 集约化数字出版通过规模效应提升期刊影响力

2017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网刊系统的基础上升级上线了集约化期刊平台——中华医学期刊网。该平台可为读者提供期刊的在线阅读、投稿、纸刊购买、指南汇编、会员中心等服务;同时,该平台面向医学领域期刊开放加盟服务,为其提供一体化期刊复合出版服务和营销平台。该平台上线后得到了行业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2018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又上线了中华医学期刊App,完成了从PC端到移动客户端的全覆盖。通过纸媒、新媒体、传统网站、线下会议等媒体渠道,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这两大平台进行了全方位推广,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整体带动了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5 结语

通过本研究,笔者意识到学术期刊运营的一个现象——两极分化。在“互联网+”的时代,多渠道协作的价值被不断强化。学术期刊越有意愿加盟集约化平台,其学术运营的手段越多样,学术活力越旺盛,学术运营的能力就越强,学术影响力就越广,对优质内容的吸引力越强,形成了一个强者恒强的良性循环。反之,期刊不愿意加盟集约化平台,能够利用的技术和推广手段就越少,编辑部的学术运营方式短缺,编辑从事内容推广和运营的意愿越差,学术活力就持续下滑,内容的曝光度下降,自然会影响到期刊的IF和TC。近期笔者对国内医学期刊的加盟意愿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绝大部分期刊愿意加盟行业性或数据库平台,部分期刊不愿意加盟的理由主要是政策问题和平台切换存在的风险。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出版商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做深工作,为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发展铺平道路。

本研究在设计中难免存有瑕疵,譬如在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指标作为评价期刊社会效益时不可避免存在导向性问题。调研组认为选择IF和TC作为分析指标暂时还是学界共识,该数据相对客观,便于获取,未来是否应有更科学、全面、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有待业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2019年8月《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发布[3],点亮了中国科技期刊人眼前的灯塔,照亮了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2019年9月18日财政部等七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并提供7类资助项目,大规模、大范围地资助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期刊的高峰,其中集群化试点项目和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均是集约化发展思路的突出体现。笔者认为创建一流科技期刊,核心要义之一是要创建一流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传播平台,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说明,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流程再造,将期刊出版平台做大做强,是保障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最佳措施和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中华医学会集约化科技期刊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表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图的要求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集约化管理应用实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