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兴兰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 010021
学术期刊因具有出版的连续性和时效性等特点,成为特定领域研究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首选,在学术传承、学者交流、引领学科发展,以及形成与巩固学术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对特定类型期刊进行研究和评价不仅可以揭示期刊的报道重点、办刊特色,还可以揭示期刊的传播途径、知识被利用情况以及学术影响力等。同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发展路径,为学术期刊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借鉴。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期刊传播、期刊营销和数据出版4个方面。(1)媒体融合研究。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2014年8月27日,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要率先将贯彻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来抓,要走在融合发展前列,努力成为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3]。随后媒体融合得到期刊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撰文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模式、新问题、新对策[4-9],以及技术层面上的相关问题[10]。(2)期刊传播研究。移动互联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进一步拓宽。有学者探索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期刊传播和服务的创新模式,提出学术期刊出版主体通过与读者互动,可以增加读者黏性,提高期刊知名度[11]。还有学者分析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大量成功案例,提出当前条件下微信平台不仅是传播期刊内容的平台,也是展示期刊品牌形象的窗口,更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12]。(3)期刊营销研究。有学者从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了期刊的市场需求,探索了其市场运营策略[13],相关研究受到期刊从业者的关注。(4)数据出版与数据期刊研究。与传统出版和传统期刊相比,数据出版和数据期刊还是新生事物。研究者们对国外数据期刊的产生、执行标准、出版规模及运行情况进行了客观展示[14-15],以期对国内数据出版有所启发。图书馆界也积极关注这种新的文献类型,并探讨了管理之策[16-17],试图在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背景下,在数据出版方面有所作为。
民族类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阵地,又是传播先进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度报道民族地区社情民意,从学理上探求民族地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平台。与上述国内期刊的研究现状及主流趋势相比,目前,对民族类学术期刊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1)2003年,黄敏[18]利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1998年)》从政治、学术、编辑、出版能力等方面分析了17种民族类核心期刊的特点与质量,针对民族类期刊特色不鲜明、综合实力不强、社会反响不大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提出提高编辑队伍水平、创办特色栏目和加强网络宣传等对策;(2)2013年,吴俊[19]从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民族高校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困境,认为办刊定位陈旧、民族学学科发展支持不力和优秀稿件外流是造成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并从办好特色栏目以彰显学术优势、期刊编委国际化、向知名学者约稿、搭建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4个方面提出发展策略;(3)2018年,刘钊[20]从网站建设、互动服务平台设置、论文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新媒体运营4个方面分析了9种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提出当前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网站有待优化、媒体形式单一、与用户互动不足、媒体融合程度低等问题。综上可见,将民族类学术期刊纳入研究视野的文献较少,且都是从编者的视角审视民族类期刊或民族院校学报的办刊特点及问题;鲜有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发展现状、探索发展路径的研究。本研究以民族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客观展示其办刊特色及质量,多角度分析其发展路径,拟为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来源期刊为依据,选取民族类双核心期刊20种。这20种期刊既有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社科院系统主办的专业期刊,也有国家民委主管、民族地区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主办的学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民族类中文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报道特色和主要问题。为了表述方便,下文中对样本期刊刊名后的“哲学社会科学版”或“人文社会科学版”作了省略处理。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1)对20种民族类双核心期刊的“征稿信息”进行文本分析,比较各刊的办刊宗旨和报道重点;(2)利用中国知网的期刊“统计与评价”功能,查看各刊近10年、近5年、近3年的栏目设置及其变化,重点分析各刊近10年载文的关键词和涉及的学科范围,进而对各刊的特色及主题进行深层次揭示;(3)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版)》和《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2018)》数据,对各刊近期的影响力和学术声誉进行评价;(4)在归纳总结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多角度探讨民族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
本研究选取的20种民族类双核心期刊代表了我国民族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最高水平。其中17种期刊同时也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评价为核心期刊;12种期刊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为教育部名刊名栏建设期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和《吉首大学学报》位居《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2018)》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Q2区。这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大多创刊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不断成长起来的,集中反映我国民族问题研究最新成果的学术刊物。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各刊已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瑰丽的奇葩,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承和普及多元民族文化知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期刊可分为教育与社会科学、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综合类社会科学及专业性期刊4个大类。其中75%的期刊出版地在民族地区,本着立足当地、放眼全国的办刊宗旨,刊发涉及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论或应用文章,及时反映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实际,记录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的民族地区的发展。调查发现,各刊基本建设了自己的网站,有完善的采编系统及互动交流社区,体现了期刊建设的当代性。
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一般涉及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4个方面。其中,政治质量代表了政府对媒体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求[21]。通过查阅这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征稿信息的文本及各刊历年纸质样本,发现:(1)这类期刊是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主阵地,理论文章占比较大。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绝大多数期刊常设“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专栏,这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我国多元一体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开辟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专栏,及时刊发理论文章,深刻解读习近平同志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总方针家喻户晓。(2)这类期刊载文讨论的民族相关问题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如各刊对农民工问题、精准扶贫、非遗保护、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城镇化、美丽中国、乡村旅游等现实问题给予了及时、持续关注,研究结论具有权威性,体现了国内民族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民族问题研究卷的重要转载源刊。(3)这类期刊载文涉及的学科较为全面,包括政治、历史、文化、经济、艺术、教育、法律、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常常体现在栏目设置上,稳定而连续性强的栏目设置可以帮助期刊录用到大量的优质稿件,保证期刊在每个主题上的刊文质量,并形成品牌。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栏目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已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工程建设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立足民族问题研究,关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不定期推出瞄准学术前沿或围绕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的专题栏目。笔者利用中国知网的“统计与分析”工具对研究对象的栏目设置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近10年来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的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民族文化(含语言、文学、考古、历史、非遗、旅游、艺术、宗教等)、民族问题研究(如边疆史地、民族社会等)、民族研究(如藏族、彝族、土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田野调查以及其他与民族相关的交叉学科栏目。
对于出版周期相同的学术期刊而言,关键词的规模与期刊学术质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2]。一般来说,关键词多且频次分布不均衡,说明期刊载文主题繁多,质量一般,有的甚至偏离其办刊宗旨。上述民族类学术期刊多为双月刊,年均载文量为153篇。通过载文关键词聚类发现,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载文的关键词除了民族地区、民族问题、民族(国家)认同等较集中外,其他关键词繁多而分散。表1对近10年各刊载文的关键词分布按频次进行了排序,可以看出各种民族类学术期刊的报道内容和重点。表面上看,这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报道主题极其分散。然而,如果将关键词与期刊的出版地及地域民族性联系起来看,则恰恰反映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等特点。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将土家族和回族研究作为报道重点;《西域研究》不仅将新疆、西域、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作为报道重点,而且还进一步展示了龟兹、于阗、高昌、伊犁、西州、回鹘等古代新疆民族及社会生活情景;《民族文学研究》设有“老舍”“沈从文”“元好问”研究专栏,试图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家介绍给世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此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吉首大学学报》等报道重点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精准扶贫、城镇化、农民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大数据等关键词集中体现了期刊报道主题的时代气息。
学术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同一学科领域内,不同的学术期刊具有不同的刊载特点,综合性期刊涉及大量学科,专业性期刊则主题较为集中[23]。研究20种民族类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表2)发现,除了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民族学、社会学及统计学、文学与文化较集中外,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历史、语言、法律、宗教、新闻出版、图书情报等其他学科。可见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综合性较强,学科特色不突出,专业化程度较低,在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1 近10年民族类期刊载文关键词分布
注:利用中国知网“统计与分析”工具的近10年期刊载文关键词分析整理而成,按关键词分布频次进行排序。
表2 近10年民族类期刊载文的学科特色
注:利用中国知网“统计与分析”工具的近10年期刊载文学科分布分析整理而成。
本研究除了对上述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的报道主题、栏目设置、关键词、学科特色等进行宏观综合评价外,还选取复合5年影响因子(Universalized Journal Impact Factors,U-JIF5)、复合5年即年指标、复合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CI)、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JMI)、期刊分区及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orld Academic Journal Clout Index,WAJCI)7个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对这组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声誉进行了评价,20种民族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情况见表3。
2.6.1 U-JIF5
U-JIF5是指某期刊前5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5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一般而言,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其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相对越大[24]。由表3可知,这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的U-JIF5均值是0.916,其中,50%的期刊的U-JIF5大于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的该指标均值(0.798)。《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民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吉首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5种期刊的U-JIF5值大于1,说明本研究所选的民族类学术期刊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2.6.2 复合5年即年指标
复合5年即年指标是指某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即年指标反映了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衡量个刊对本学科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可以反映期刊被学界和读者的认可程度[24]。这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的复合5年即年指标均值是0.153,68%的期刊的复合5年即年指标大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的该项均值(0.110),说明这些期刊的载文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新颖性,被关注和使用的速度较快,在学科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6.3 复合TC
复合TC是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这20种期刊的复合TC均值是2437.15,远高于国内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的复合TC均值(1933)。20种期刊中有40%的期刊复合TC值大于对照值,其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的复合TC值高达7953,是对照值的4.11倍。可见创刊时间早、期均载文量大的期刊在复合TC上会有出色的表现。
2.6.4 CI
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TC和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期刊的CI值越大,表明其与影响力最大期刊的差距越小。由表3可知,这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中《民族研究》的CI值(1011.616)最大,说明其是这组期刊中影响力最大的期刊。该刊不仅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和CSSCI(2019—2020)共同收录的民族类中文学术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2018)核心期刊中唯一的民族类权威期刊。此外,期刊的CI值也是期刊分区的主要依据。这20种期刊中,有70%的期刊为Q1期刊。
2.6.5 JMI
JMI是指某刊影响因子与该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的比值,表示平均每篇文献对该刊影响因子的贡献。JMI值越小,表示发文规模很大而效用不高,也就是每篇文章对该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值很小。2018年国内人文社科期刊的JMI均值为3.759,80%的期刊的JMI值在0.287~6.441范围内。经统计,上述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的JMI均值为3.7467,接近国内人文社科期刊的JMI均值,说明这组期刊的载文质量较好,且期刊的载文规模和影响因子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此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民族研究》《吉首大学学报》《民族语文》的JMI分别为14.986、12.600、7.809和4.416,远远大于国内人文社科期刊的JMI均值,位列国内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统计源期刊排名的前20%。从学术影响力指标来看,这20种民族类学术期刊呈现出量效齐升的态势。
2.6.6 WAJCI
《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是基于近5年在国际范围内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研究实践提出的一套新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其将期刊分为240个学科领域,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设置了177个学科领域类目,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设置了63个学科领域类目。WAJCI排名前25%区间的期刊为“世界学术影响力Q1期刊”,25%~50%区间内的期刊为“世界学术影响力Q2期刊”。2018年,WAJCI-Q1中国社科期刊共47种,但是没有一种期刊属于民族类学术期刊;WAJCI-Q2中国社科期刊共118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4种民族类期刊位列其中,其WAJCI指数分别为2.170、1.764、1.337、1.310,学科内世界排名分别是60/234、73/234、91/234和93/234,在13063种世界范围内传播较广、影响面较大、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学术期刊中表现出色。
表3 民族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汇总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版)》和《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2018)》;对照值为国内人文社科期刊的相关指标均值。
本研究对20种民族类中文学术期刊近10年的报道主题、栏目特色、载文关键词、所属学科及近期学术影响力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当前,这类期刊特色鲜明、问题突出,亟待改革创新,探索发展之路。
本研究选取的20种民族类双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明确,在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方面代表了国内民族类中文学术期刊的最高水平。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普及多元民族文化知识、支撑民族相关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地域性、民族性和学科性特点,是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的佼佼者。近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等更新办刊理念,以“全球视野、前沿聚焦、问题探究”为导向,通过策划国际学术前沿栏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逐年提高。成为WAJCI-Q2期刊,学科内世界排名居于25.6%~39.7%。从学术影响力指标来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民族研究》《吉首大学学报》《民族语文》等期刊有量效齐升的表现。
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多数为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或高校学报,期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当前国内综合性社科期刊和高校学报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民族类期刊独有的个性问题。
共性问题主要是:(1)编辑方针、编辑模式、栏目设置趋同,甚至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趋同,“泛综合化”倾向突出[25];(2)报道内容大而全,几乎覆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3)发行量小,部分期刊只是发表的平台,失去了传播和交流的功能;(4)出版周期长、载文量小、信息量少;(5)多数期刊没有独立域名的网站,传播途径少,只有 7种期刊利用微信和手机版网页进行知识传播,交流互动能力欠缺;(6)虽然绝大多数期刊有规范的采编系统,但OA程度低,原文获取难度大。
个性问题可概括为4 个方面。(1)存在形式分散,自主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能力有限。上述民族类学术期刊大多数并不是出版机构,而是科研机构或者高校的附属单位。由于期刊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的差异,当前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多以分散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期刊业务依旧停留在“编辑+出版”的原点上,自主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能力有限。资金、技术、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营团队是其主要制约因素。(2)资源共享欠缺,集群化发展能力不足。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增强实力、推动转型、谋求生存的主要方式[26]。当前,民族类期刊大多单刊独立运行,期刊间沟通不畅,缺乏联合组稿能力,再加上属地管理,刊号流动难等制度框架,期刊集群化发展受到制约。(3)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影响力不足,难以建立起民族问题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是一个国家学术研究质量和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27]。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相关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民族类学术期刊的引领和参与。当前,民族类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单一,依然是以订阅模式为主,其他媒体传播为辅,传播途径有限,影响力不足。(4)OA出版模式探索不足,国际交流能力欠缺。有研究表明,OA 出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期刊在世界范围的可见度与影响力[28]。然而上述20 种民族类核心期刊尚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影响了我国民族问题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针对民族类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期刊建设参与者共赢的视角,探索发展之路。
(1)集群化发展之路。集群化既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式,也是主要生存方式。国外大型出版集团通过商业并购实现了期刊出版运营的集群化,因而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国内学术期刊也面临着集群化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的集群化发展目前尚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亟需通过创新办刊体制机制来实现。研究发现,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中由国家民委主管,民委直属高校主办的居多,社科院系统主管,所属研究所主办的次之。主管、主办单位的相对集中使民族类学术期刊有集群化发展的优势。期刊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办刊经验,对现有民族类期刊进行整合,建立统一且开放的、符合新媒体发展潮流的民族类期刊出版、知识集成、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的平台。在争取国家项目资助的基础上,对原来分散的期刊主办单位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国内民族问题相关研究的若干特色版块,并集中在同一平台进行展示,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研究期刊集群。
(2)特色化发展之路。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民族类学术期刊要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形成自己的品牌,走出同质化的圈子,实现特色化发展。同时,还要发挥好凝聚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通过与国内民族研究相关领域专家座谈、了解民族类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有意识地征集讨论话题,做好中长期选题、组稿、出版策划工作,创建特色栏目,及时报道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寻求特色发展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整合跨境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和学科资源,不断构建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
(3)专业化发展之路。民族类学术期刊是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弘扬民族精品文化、探讨民族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平台,专业化也是其发展的主要路径。民族类学术期刊传播的知识要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还要在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作用;编辑部要从出版发行等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按照专业化、专职化、去行政化的要求优化编辑队伍,缩短审稿周期,提高审稿质量,要有国际化视野,探索依据国际标准聘请高水平主编、编委、审稿人等。
从期刊利用的角度来看,用户大多对国外大型商业出版集团或学/协会创建的期刊集群有很高的黏着度和依赖性。这些大型出版集团的成功得益于资源共享和规模化发展。我国是期刊大国,民族类学术期刊众多,因受现有期刊评价体系的局限,非核心期刊很难有突破性发展。因此,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扶持其他以民族问题为主要报道领域的期刊,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民族类期刊的规 模化发展,丰富民族问题研究的内涵。
学术期刊是学术话语的集散地,具有文化外交的功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跨境而居,我国的民族政策对邻国意义重大。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可以通过期刊“走出去”战略,营造一个民心相通、合作共赢的学术生态环境,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贡献。要发挥好民族类学术期刊的文化外交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立民族类期刊出版与传播项目,将期刊国际化纳入“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中去;(2)参加国际图书期刊展览或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书刊展,提高民族类期刊的显示度;(3)依托各级各类图书馆,与周边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民族类学术期刊国际交换、国际赠送[29],共同营造民族研究学术资源共建共享生态圈。在这个过程中,要统一出版标准,规范载文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提高研究成果的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域出版”是超星公司推出的一种以专题、主题、栏目形式进行内容与问题聚合的在线出版模式,具有知识动态化、信息模块化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强大的移动开放评价体系,是期刊建设者们学术交流和思想交互的在线平台[30],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条件下学术传播转型发展的有益探索,受到期刊出版界和图书情报领域的广泛关注。“域出版”平台为“专域”的编辑、制作和传播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实现了内容、形式、渠道的统一。既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模式,也是学术传播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发展前景,应当引起学术期刊界的重视和积极参与或量身定制[31]。民族类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域出版”,构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生的民族类期刊生态出版环境体系,实现自身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本研究以20种民族类中文学术期刊为样本,对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展现和研究,探索了多赢的发展之路,以期为民族类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限于篇幅,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图书馆是期刊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民族地区图书馆如何发挥好其在期刊知识整合、文化交流、服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论述不够;(2)没有对用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民族类学术期刊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关照。今后将联合民族地区图书馆界同行,对民族语言文字期刊进行相关研究,为研究者呈现更加全面、详实、精准的民族类学术期刊发展面貌,为国内民族类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