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读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思考

2019-12-30 23:37孟瑞瑞陈滔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孟瑞瑞 陈滔娜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00)

随着网络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了“屏读时代”。屏幕在大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通过屏幕看书、看视频、获取各种信息等,这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屏幕这一媒介,把自己的思想、理念等渗透到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达到育人的目的。但同时由于屏幕时代出现的信息碎片化、娱乐化等缺陷,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如何使屏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成为屏读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互动共享:屏读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屏读,是指人类社会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信息生产、信息编码和信息消费的新方式,即在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双重技术变革的前提下,人们主要是通过手机屏幕、随身便携智能终端的屏幕等设备,来实现信息数据的生产、编码和消费[1]。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使大众无法摆脱对智能移动终端的依赖成为“屏幕之民”,今天人们通过“移动终端+移动网络+APP”真正迈入到了“屏读时代”[2]。屏幕无处不在,屏幕凭借自己独有的互动共享的现实价值,使高校大学生通过屏幕获取学习资源和生活便利,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乐趣,这也意味着屏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屏幕时代因为有了思想活跃、善于尝试新事物的大学生的参与互动而变得精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有了“屏幕”这一媒介而变得更加生动。

屏幕在网络和自媒体的推动下,知识和信息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来呈现的,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现实特征。第一,互动性。互动是屏读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人与人之间凭借“屏幕”实现互动,成为屏幕时代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屏读时代教师通过“屏幕”这一媒介,让知识、信息和思想得以传播和表达,实现与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学生凭借屏幕实现与各种各样人之间的互动,去参与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这成为大学生“屏读”乐趣之一。第二,共享性。在这个知识信息共享时代,教师和学生通过屏幕获取一个启发性趣味性的内容,她或他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等进行转发,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共享性使许多人能够有机会使有益的知识和信息为之所用,这使得知识与信息变得更有意义与价值。第三,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屏幕上获取和存放信息,学生在屏读时代只需触摸或者点击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人人都能成为参与者或传播者,人人可以成为媒体。第四,即时性。以“屏”为媒介,大学生不但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和学习国内国外的实时动态、最新科研成果等,而且学生也可以从屏幕中获取最新的社会问题事件进展。屏幕时代信息是即时的和流动的,消息和信息能在几秒钟之内传到世界各地每一个角落,而热点和头条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屏读”出现而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屏幕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屏读时代拓宽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屏读时代,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从书本、广播等传统媒介中获取信息,而是通过屏幕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查阅、接收和反馈信息。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屏幕获取自己教学课程资源,不断更新自己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做到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屏幕拓展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来源,方便课下进行资源的获取,丰富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其提供更多更方便接触国外、境外的科研成果和思想思潮的方式。

其次,屏读时代搭建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屏读时代,以“屏”为载体为师生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减轻了因学生面对老师的紧张与压力,减少了师生之间因时间和地点的冲突而带来了交流阻碍,实现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绝不应是“体外循环”,不允许理论知识和认识的“贩卖”,而是要做沟通灵魂的工作[3]163。屏幕为师生营造一个公共空间,为教师走进学生的世界创造了一个平台。这既能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又能方便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困难与烦恼倾诉给老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状况,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屏幕为师生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既能促使老师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又能在互动交流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再次,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屏读时代,学生拥有了大量可以获取资源途径和方式,这也为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了条件。学生借助网络读取屏幕上的内容,获得新的认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获得学识和思想上的进步。学生以“屏”为媒介,进行网络学习课程、网络资源查阅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行自我学习,开阔眼界;学生以“屏”为媒介,接受正确的理论和价值教育,进行自己反思,做到内化于心;学生以“屏”为媒介,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在交往互动中,实现个人的自我教育或者集体的自我教育。

最后,屏读时代加强了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屏读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借助屏幕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去,有时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消息的传播者,人人都能成为“媒体人”。人的社会化目标的核心是形成自我,其目的在于使人成为“有目的的行动者”,成为自觉的社会人[3]104。一方面,教师通过屏幕了解社会的现状,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紧密联系,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脱离的阻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屏幕之民”,自然而然地便会进入屏幕世界中去,他们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讨论,获得新的思考和认知,加深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使大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入社会,自觉地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二、屏幕之弊:屏读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

屏读时代,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屏”为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供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便利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效果、学校教师的主体地位、网络信息选择、思政话语权威等方面形成了现实的挑战。

(一)学生沉迷屏幕,削弱了教育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抬头率”近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生沉迷屏幕上的各种游戏、聊天等娱乐软件,成为“低头族”。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角度来看,教师习惯于ppt的放映,课堂语言缺少生动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渐渐失去课堂听课的兴趣,专注于自己屏幕上的趣事,这样便形成了“教师一人讲,学生无人听”的局面。当学生课堂上没有和老师进行眼神交流或者向老师提出问题交流时,老师也渐渐失去了授课的乐趣,敷衍了事,削弱了教育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课堂注意力被屏幕上的视频、游戏等分散,学生不认真听教师所讲的内容,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只是片段式地获取教师所讲内容,导致获取知识的不完整性,削弱了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改变,冲击了学校教师的主体地位

屏幕时代,涌现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如网络直播、慕课等在线教育资源,出现了各种获取知识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意义上学校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受时空限制,未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由于任课教师常常仅限于教室课堂教授,屏读时代大学生将不再满足于仅仅在教室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传授,他们有选择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网上公开课的学习,获得新的认识和知识的补充。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选择性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传达观念和观点。另一方面,因获取信息的同步性和便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衰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先于学生获取知识内容,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渠道。屏幕时代,因网络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步获取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学生拥有各种查询信息的渠道,有更多选择地去接受知识和信息。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崇拜”之感减弱,有的学生以老师所讲内容,自己知道并理解为借口,不再以认真的态度去听取教师课堂教授,错失了接受知识本身的正确含义,更未能深刻体会到其内容的思想和精神。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学校教师的主体地位,育人效果不佳。

(三)真假信息混杂,引发了信息选择危机

屏幕时代,是大数据爆炸时代,每时每秒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造成了信息生产过剩。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状况复杂,尚未成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理解能力,面对屏幕上的信息,经常真假难辨,引发信息选择危机。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都可以为自己代言的时代,网络屏幕上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上演的一场又一场的“反转剧”,让大学生无法辨认真假,其价值观念也受其不良影响。大学生有时也会片面地相信网络屏幕上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评论,有时候还会引起人为的网络言语的攻击,受到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等伤害。再加上网络监管部门监督不力,网络屏幕上甚至出现许多虚假、暴力等信息,引发网络信息危机,大学生深受其害。

(四)教育话语权威动摇,降低了话语内容说服力

屏幕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各种信息涌现出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追求自主、独立,长期置身信息场中易受浸染,网络世界之中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言论和信息极易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4]。大学生受屏读内容的影响,易被屏幕信息误导,甚至有的大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工具,思政课就是强制性“灌输”课程,拒绝阅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具有排斥心理。这严重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说服力,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添了难度。

三、调适之策:屏读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行动

屏读时代,作为“屏幕之民”的大学生从屏幕上“读”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读取信息的内容或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了一些现实挑战,这就需要分析出现实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标。

(一)加强学生自律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屏幕时代,学生借助屏幕进入网络世界,面对屏幕里的复杂多变的信息与网络环境,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自律意识,增强自我修养,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促进心理健康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在屏幕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律自觉,做到不沉溺屏幕、不迷失自己。在网上虚拟空间里,每个大学生们都能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辨别道德界限,通过自省,加强自制,克服自己的恶念与陋习,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与操守,按照正确的伦理准则行事,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屏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的平台,因而要激励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以“屏”为媒介进行自我教育,助力人格塑造。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学习型人才,大学生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然后利用屏幕上各种资源,进行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武装自己,辩证看待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行自我教育,实现人生提升。

(二)教师不断与时俱进,以“屏”为载体

高校教师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群爱接触新事物、跟随时代潮流的大学生,因而教师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以“屏”为载体,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教师在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要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使屏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师要懂得居安思危,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自媒体,实现自己的育人目标。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育内容要满足学生主体需要,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知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屏”为界实现课上课下互动,如屏幕“弹幕”设置,使学生乐于接受,且教师及时接收到学生最新信息,进行反馈。最后,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乐于接受学生的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屏幕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及操作方法,了解网络世界出现的新事物,乐于接受学生在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上提出的建议。

(三)借鉴传播学的方法,培养信息素养能力

屏幕时代面对复杂的海量信息,在遵守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识别、筛选或者生产、传播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要借鉴传播学的方法,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对于教师而言,要加大对教师主体信息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传播方法,易于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以“屏”为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学生而言,学校要对学生开展网络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筛选与甄别的基本能力和技巧。学校还要增强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复杂众多的信息时,不能迷失自我,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另外大学生自身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正确识别信息,使之为我所用。

(四)强化舆论阵地意识,掌握话语权地位

屏幕时代为网络舆情提供了话语空间,但有时大学生也会受屏幕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做出一些不正确的行为,这就需要强化舆论阵地意识,加强舆论管理、监督和引导,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地位。在舆论管理上,学校既要加强校园内信息技术管理,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舆论忧患意识,加强学校各个机构自媒体平台的宣传,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巩固舆论阵地。在舆论监督上,学校要加强相关部门进行舆论监督和信息过滤,避免不良的信息出现出学校区域网内,净化校园信息环境,坚持弘扬主旋律。在舆论引导上,学校各级职能部门需要发展和改进舆情管理和引导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灵活的舆论手段引导学生的思考与讨论[5]。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舆论疏导和教育引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让他们辩证看待屏幕上的信息,保持清晰的头脑,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化强化舆论阵地意识,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