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苗苗,钱雪娟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互联网的诞生,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笔者曾围绕“你在大学生活、学习中有没有动力、有没有兴趣?”这一问题对南京市江宁大学城的四所高校6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很多大学生的回答令人震动:“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没有目标,就无法有真正的动力”,“生活中不开心,学习上我能对付得了考试就行,如果老师考试的要求高,题目难,我们就不喜欢这个老师”,“课上的知识激发不了我的求知欲,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是疲于走形式,应付了事”,“我和我的很多同学会逃课、睡懒觉,我们的自控力还是太差”……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调背后,却沉重而深刻地折射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缺失、心情浮躁、缺乏意志力等实然心理问题。再加上宿舍群体打游戏、花钱代上课等诸多不良现象的出现,都表明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雅思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中对学习动力匮乏的大学生是这样描述的:“他们不思进取、自暴自弃,他们的学习只图考试过关,他们把读书阶段看作是职业生涯开始前的痛苦煎熬。”大学生在花朵一样的年龄,本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却意志消沉,目标茫然,这不仅是国家人才的极大浪费,对个人而言也是非常遗憾的。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说道:“一些缺乏动力的人最终会因为放逐自我而沦为平庸之才,但只要有些人忘我地投入其中,这些人就会成为真正的天才,大学的理性之光就会因为他们而闪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资源纷繁复杂,渗透到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寻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方式,帮助他们扶植起心中的梦想,消除他们心理存在的障碍,引导他们健康向上地学习、生活,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1]13-16。
1.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互联网+大环境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网络资源的丰厚足以满足他们对不同学习方法和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通过网络他们可以更快速、高效地教学和学习。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让客体缺乏准确的甄别和系统的学习,长时间依赖网络也会减少师生之间正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大背景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越来越大,不仅要教会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还要教会大学生正确识别和接纳网络文化,使他们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寻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好素材。
2.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依托网络,可以有效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这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高质量的网络心理课程,以使其即使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由于互联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这就对高校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网络传播的最新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主流趋势。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形式和空间上都有其局限性,主要通过心理讲座、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师面对面咨询等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3.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渠道的心理咨询方式。互联网+时代为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时间、空间限制的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方式更加多元化,为心理健康咨询的模式提供新途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呈现更加有利于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走向。传统方式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些是不准确的,很多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积极的解决办法,学生也不愿意咨询老师,学校也就无法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们通常利用互联网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和网络化,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平等互动的新途径。高等院校传统的教育方式,即教师导向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师生平等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弗雷尔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因为学生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为师生平等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能够促进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让老师在交流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尽快做到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效果。通过互联网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新的网络载体。互联网特有的静态和动态特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平等交流、互动,清晰掌握知识结构,拓展师生互动的深度[2]。
1.关注教学要素方面的变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多数高校开展了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音频、视频、图片和文本的组合成为教学形式的主流,而不仅仅是“粉笔+黑板”的平面教学。这就要求教学要素要顺应时代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第一,教学场地。高校应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站。网络具有即时即视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站可以充分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方便、快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存储功能,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利用这个功能的搜索引擎,可以得到更多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访谈”是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心理栏目,有大量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方面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案例,这些都是很好的可以借鉴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教学时,教师通过网络,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观看,也可以使用网站,即时播放,通过网络进入现场观看。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使用手机上网,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和聊天软件,建立学校或班级心理健康交流小组和网络群。课后老师可以通过平台或网络群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现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一般是通过微信、QQ等聊天软件进行,教师可以使用聊天软件、聊天团体,为师生建立更便捷的高效沟通渠道,在线解答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师生和谐。与此同时,微信平台的订阅功能也可以引入更多的心理健康订阅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二,教学方法。首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虚拟社会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如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建立一个师生群,不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群来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学习材料,同时学习材料也可以上传共享,方便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在群里形成小组学习,当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老师反映以便及时解决,教师可以更方便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其次,老师可以通过行为训练和角色扮演来教授知识。心理素质的范畴主要包括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制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培训任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或者在教学中插入表情和意见,并带领学生通过讨论获得视频反馈,以便交换意见。或针对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困难,制作短时间的微视频,通过微课堂方式,让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习技能。
第三,教学内容。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非常丰富,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人文艺术等通识类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人文与科学的适当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所在专业课程资源是基础,而人文艺术课程资源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在学生面前展示人文艺术的形象资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有趣,教学方法更加直观,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保护。同时,互联网+背景下,可以依托视频、音频课件,PPT,网站,APP,数据库、学习资源和数字资源等平台。这些平台充分展示了方便、创新、有趣等特点,这样更需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
第四,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理论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者学习动力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大量研究证明,学习兴趣与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3]53-98。所以,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重点。大学生是一个同龄群体,他们很有个性,但也有很多共同的问题,群体之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容易有不同的特点,这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现代互联网,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充分了解大学生所在专业的个性背景,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对各自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2.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对大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是巨大而长期的。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需要创新意识,将创新理念融入教学。网络时代信息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不容易系统地学习,无法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因此,对于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是开放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向学生展示专业知识,并找到最新案例。通过互联网的相关研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将更加切合实际,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4]。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是个漫长反复的过程,教师可以整合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同时,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以便为教学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机制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和高校之间应建立心理健康评估机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心理健康骨干教师队伍,并将互联网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对大学生的行为、语言、心理面貌都有涉及的较为全面、科学的有效评价机制,对他们的心理状态给出及时评价。这有利于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和干预,尽快纠正不良心理动机[5]。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运行评估机制,详细解读心理评估机制中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状态机制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充分掌握心理防御机制,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机制进行持续评估,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4.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
首先,应该制定完整的网络心理文件。大学生从进入校园作为新生起,就要进行心理测试,收集心理测试数据,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其次,创建心理测试系统,并定期更新内容,这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再次,利用“真实教育”的测试方法,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预防水平,可以根据条件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因此,高校心理档案应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及时的心理健康报告制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合理的健康监督机制,构建走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系统。对于一些有异常心理倾向的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其动向,发现异常及时给出反馈,以防止可能的不良情况发生。
情感与认知、伦理与理性,是完整人性的两翼。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以高校充分认识到改革的意义为前提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积极使用互联网,创新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建设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另外,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入互联网+思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认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应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催生大学生更加有力、更为蓬勃的学习生活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