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艳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毋庸置疑,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同样将“自主发展”列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为了完成黑龙江省教育厅部署的“普通高中探索高考综合改革实践路径”任务,2017年以来,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做好综合评估、学习领悟、培训交流、模拟选课等基础性、准备性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成长这一重要能力,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在转变育人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基于学生自我成长与转变课堂育人方式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和相互促进作用,以及情感、意志、目标、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影响,学校将“关注开发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进而转变课堂育人方式”作为所承担的“探路”任务的重点工作内容。
“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是人类最不可思议的武器,是一切活动的能源力量和内驱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客观准确全面的自我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于形成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而转变育人方式的作用,学校要求教师做到三点:一要做到合适关心,促进学生自我了解。通过成长追踪记录袋、阶段性学业报告单和假期职业规划书等个性化设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实现“明察自身需求、明晰专业倾向、明确职业理想”的自我认知效果。开展爱心义卖、读书分享会和科技节手工作品展等课业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和特长,带动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显著提升。二要做到合理关切,情感传动。“课堂的艺术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凭借扎实学识、高尚品德等个人魅力的“展示”,发挥情感传动的作用,在道德素养、品格行为、知识体系等方面为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高中学生提供必要“给养”,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从知识的获取中产生成就感,在品德的引领中启迪心灵,实现精神的升华。三是坚持合力关照,集体综合反馈。建立班科任联合体评价机制,通过“自评+生评 +师评”的评价方式,公正客观全面“还原”学生真实面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认识到,在集体中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存在。把“思维导图”请进课堂,鼓励全学科教师接纳并尊重学生,主动倾听、深度参与,从学科专业角度,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气质特征、个性心理、思维习惯的学习方法。
因为更加关注情感因素,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越来越强,教师越来越有亲切感,课堂越来越有温度,在扎实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 “外力牵动”到“内力驱动”,角色由“客人”到“主人”的实质性转变。
目标的作用强大地发挥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目标鼓励机制,助力学生自我成长,促进育人方式转变,完善学生自我规划能力。
学校组织专人培训学生,向学生明确:每堂课课前需要完成备品准备,需要进入预设听课状态;课上需要凝神聚力完成学校提出的“双60目标”,即60%的学生学会当节课60%的内容;课后用好思维导图,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高效完成作业和复习。这些看似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际是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明确每分钟、每堂课、每一天自己都有应该完成的任务。目标,使学生心中的想法具体化,促成了他们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果的提升使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关注目标的重要性。
走向目标的过程,会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生活,但实施起来会让学生感觉过于沉重。所以,学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式、项目合作式等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的思考、发言、作业都拥有自己的价值;鼓励学生学会制订短期学习计划,学会列学习清单、作业清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将教学目标分解后,教会学生制订学习日历,鼓励学生自主把握知识规律,清单式明晰核心知识在学段内的分布及学习要求,学会根据自己完成学习日历的情况,及时作出目标的微调;在课堂上重点强调“学习三率”,即安静自习率、作业完成率、听讲专注率,利用学业报告单、个性化成绩单、“给未来的自己”时光胶囊等方式,努力做到人人有目标、天天有收获,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自信、能够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毅力。
那些能够重新确立目标,不断完成目标的学生,我们发现他们的性情逐渐趋于冷静,思维更加清晰缜密,思想更加成熟稳重,并拥有难得的“自知”能力,这些都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文理分科的选择,果断完成高考后专业的选择。
意志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也就是激励学生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为适应新课改,学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注重教师的思想引领,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省自强,自动自发地汲取知识。二是注重教学管理策略,通过探索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课堂重构中的解放策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高效学习。三是注重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通过“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方面需要不断努力,从被动、不适应到自觉习惯,形成自我管理体系。
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强化之后,学校开始尝试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模式。自2018年开始,在高一学年进行“3+3”、“3+2+1”模拟选课和模拟走班教学,初步制定了学生出勤考核、选修课程考试、学分转换、教师评价等综合实施办法。以课题为依托,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推行等级考试评价方式,采取“分数+等级”的赋分办法,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实现自我管理;分别从课前准备、预习、设定学习目标,课堂上认知、执行、获得技能,课后信息反馈、自我评估、自我完善三个阶段入手,在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关注他们优良的兴趣品质,培养其自我提升能力。一是突出高效学习小组建设。通过网格化层级带动,让学生在“倾听、参与、互动、自主、达成”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融入科学知识探究,在体验、交流、实践中激发求知欲,引领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提升自我、迁移自信,渐入“心流”状态,实现课堂学习效果收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二是强化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学校全面落实《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从提升语文整体阅读力、英语读说能力和政史哲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提升数理、逻辑、阅读、表达等核心能力。三是打造音体美特色课堂。以校园体育俱乐部、管弦乐团、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社等各类兴趣小组为依托,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打造音体美特色课堂,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举办校园体育节、趣味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小小先生讲坛等系列活动,将课堂教学成果在学校集中展示,为学生们搭建炫动青春、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
通过关注学生兴趣因素,促进了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品鉴和文化理解等素养的有效提升,在教学相长的互动中,教师的育人方式也由过多强调知识传授转为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今后学校拟在厘清和处理好非智力因素、自我成长、课堂育人方式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非智力因素与课堂育人方式之间的作用纽带,重点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的“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求,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关注“动机”因素,引导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关注“信念”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关注“抱负”因素,激励学生树立与中国梦同心同向的远大抱负,在课堂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