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妹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 福建 永安 36600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年2 月28 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8 年12 月, 中国现有网民8.29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 433 万”[1]。 也就是说,8亿多人利用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网络时代滋生语言新形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给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带来挑战。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 二是指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通常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指第二种。 郁敏在《网络语言∶不应成为语言规范的死角》中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产生于网络、发展于网络的语言,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另类语言[2]。20 世纪90 年代互联网诞生以来, 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者为了满足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采用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的语言方式来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网络语言。 进入21 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传播中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
2004 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网络新词成为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9 年5 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显示,“锦鲤、佛系、skr、确认过眼神、官宣、C 位、土味情话、皮一下、燃烧我的卡路里” 等十个词语成为2018 年度网络用语。2006 年以来,《咬文嚼字》杂志也在每年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年度流行语绝大多数为网络新词。 网络新词改变汉语言原有的构词方式,呈现多样性,归纳起来构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现代汉语中,附加式由“前缀+词根”或者“词根+后缀”的形式[4]。而网络语言中的类附加式和现代汉语中的附加式构词法相类似,如“X 哥/姐/妹”式的“犀利哥、芙蓉姐、奶茶妹”等,“X 帝”式的“章鱼帝、表情帝、贺岁帝”等,“被X”式的“被第一、被出差、被恋爱”等。 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统称为类附加式,因为这些词语的词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
谐音使网络语言的再生机制变得发达, 促使新词语大量涌现,如用“酱紫”表示这样子,用“稀饭”表示喜欢,用“神马”表示什么,用“果酱”表示过奖,用“1314” 表示一生一世, 用“886” 表示拜拜啦,用“7456”表示气死我了。在网络语境中,通过谐音法创造的新词虽然意义与原义并不相干, 但这些新词比原词更有韵味和情趣,因此容易得到传播。
网络语言通过借喻的修辞方法, 把某一词语的意思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一个意义确定的新兴词语。“菜鸟”一词是从台湾方言中的闽南语“菜鸟仔”借用过来的,“菜鸟仔”指刚学飞行飞得跌跌撞撞、甚至会掉到地上的小鸟, 在网络用语中被用来比喻初学网络者操作不熟悉,后来泛指新手,构词时且只出现喻体,把词语的比喻义固定下来。借喻法让网络词语既不会太直白,又带有幽默的色彩,容易激发网民的使用兴趣,产生较好的沟通效果。
在网络交流中,为了提升交流速度,通常用拼音开头字母的缩写来表达原词语的意义, 而不出现汉字,如“BB”表示爸爸,“MM”表示妈妈,“NB”表示厉害,“RMB”表示人民币,“BC”表示白痴,“TMD”表示他妈的,“BT”表示变态。 缩略式体现了语言的简化规律,“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于交际的方向发展……在网络世界中, 语言的简化表达更是大行其道, 外文字母因其简便的输入方式和标新立异的表达形式受到网民的青睐”[5]。
在网络中, 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用“(-_-)”表示笑脸,用“∶-(”表示不幸,用“>∶-(”表示狂怒等。 这些符号构成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一些网民用英文或拼音加汉字的方式构词,如在汉语动词后加-ing 表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 住”表示坚持,用“I 服了YOU”表示我服了你。组合式构词语码混用,大量出现外文原形词、字母词、数字与符号、图形的组合体等非汉语成分的词语,如“吃饭ing、很high、打call、hold 不住”等[6]。
从表面上看,网络语言具有简明、实用、速生、消亡快的特点。 而从本质上看,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简便性、形象性、诙谐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典型的特点。 网络语言往往用借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词,构思巧妙,语出惊人,因别具一格而得到流行传播。 “香菇蓝瘦”实指“想哭、难受”,利用南方方言的谐音来表情达意,一出来大受欢迎,风行一时。“灌水”原指给田地浇水或向容器等里面注水, 在网络交流中则表示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的行为, 借指在互联网上发表没有实际内容的帖子,成为网络常用词语。
表达简洁是网络语言的又一个特点。 网民们在交流时为了节省时间常用较少的词汇表达深刻的含义,如用“糊”表示“网红过气或者事情失败”,用“烧饼”来形容一个人很傻,用“欧洲人”表示运气很好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等[7]。 有些直接用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来表意,如用“GG”表示哥哥,用“MM”表示妹妹,用“PMP”表示拍马屁,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520”表示我爱你,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用“3166”表示再见等。 这些词语用最简洁的“形”来缩短言语交流的时间,在一定的语境中带来愉悦感,且具有刺激性。但过于追求简便,这样的网络语言会出现撞车现象,造成语言上的混乱,如“DD”既可以表示弟弟,也可以表示东东;“MM”既可以表示妹妹,也可以表示美眉。
网民们费尽心思创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努力营造轻松幽默的氛围。如用“霉女”一词指相貌丑陋的女性,从音节上看,这个词与“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从内容上看,“霉”字能让人联想到过期、霉变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再如用“吃藕”表示丑,用“你造吗”表示你知道吗[7]。在网络语言中,这种词语的褒贬转化往往建立在辞趣层面上,大多按照“同音+缩写”的格式来造词,如用“白骨精”表示白领、骨干、精英,用“可爱”表示可怜没人爱,用“偶像”表示呕吐的对象等[8]。 此外,动物名称也常常被借用作网络词语,使网络语言显得诙谐有趣。
由于网络语言没有强制的规范, 很多网民在交流时有很强的随意性, 因此网络词语的内涵往往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不同的人对某些网络语言的理解不尽相同。 如“晕”与“汗”是网络语言中流行指数最高的两个字,“晕”表示非常惊异或不可思议,“汗”表示敬畏的情绪。但它们有时都被用来表示“惊讶或无语”,具体含义很难区别,有时它们可以互换,但有时又不能,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不理解。
网络语言从出现到今天,发展迅速,流传广泛。网络语言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一方面,网络词语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构成一种新的文化生态, 如“给力”“正能量”“山寨”“秒杀”“奇葩”“点赞”等词语既遵循语言规范、合乎语言结构特点,又能恰当表现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词语的不规范问题、低俗化现象也异常严重,不断受到人们的诟病。
一方面,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很多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 一些网络语言还肆意使用错别字,如“有木有”(有没有)、“工作ing”(在工作中)、“I 服了YOU”等,使语言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网络语言由网民自由创造, 在创造中常常出现诸多不规范现象∶遣词造句随意,导致表意不明;词语构成不稳定,难以学习传承;情境化色彩浓厚,不利于全民接受;过度游戏化,造成浅薄化和粗俗化。 网络语言构词造句有很大的随意性,语法现象有很多变异,有的把名词直接用作动词或者形容词,如“他很中文系”“他这个人反映真慢, 真要耐心我了”, 词性发生变异。 有的句型受到英语语序的影响,如“郁闷呀我”“厉害了我的哥”“我都急死了快”等,语序发生变异。有的倒装甚至还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句式, 如“……都”句型表示高兴死了,又如“……先”句型表示你吃先。这些都不符合汉语言的规范要求。长期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影响正常的语文学习,使人产生混淆,分不清哪些是规范的语言,哪些是不规范的语言[6]。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随意性随之带来低俗化,如“TMD(他妈的)、尼玛(你妈)、绿茶婊、草泥马、逼格、屌丝”等。 一些低俗不文明的语言在网络上频频出现,有一些甚至用在了生活中,扭曲了语言的美[7]。
1.辨证对待网络语言规范化
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和可变性。 语言变化的动因一定是在语言系统之外, 但语言作为一个已经在完善运转的系统, 它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和容纳度[9]。语言的发展有一个自身过滤的过程,好的会留存,不好的会慢慢地被语言系统所淘汰。 汉语在几千年的漫长演变中,正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才得到逐步的发展和完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社会方言”,必然需要经过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 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这些网民都是不同程度的“玩童”,他们上网的主要活动是娱乐和游戏。“大量异读、异体、同形词的产生,褒贬义的曲意转化,童言式叠音词的产生,流行句式的套用,表情符号的运用,无不带着强烈的游戏色彩。”[8]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网络语言带来的影响,分清利弊,趋利避害,科学规范网络语言。 应根据网络交际的独特语境,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探讨网络语言规范化的问题,对网络情境下的语言不宜一棍子打死,全面否定。
“语言规范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的工作,是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需要。 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使用语言时可能造成交际不便和混乱的问题,如建立语言文字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领域的个人语言使用则不在规范范围内。 ”[9]从这一点出发,在语言发展中,对网络语言的运用要分领域区别对待, 如果是纯粹的网民, 在网络中聊天使用,属于非公共领域,不在强制规范范围内。 而在大众日常生活的公共领域,使用网络语言就必须严格、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汉语言文字健康有序地传承和发展。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受到的影响也最深。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引导学生在处理日常事务和撰写文章时, 增强自律意识, 不盲目随大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语法规范、文明向上充满生命力的可以合理使用,对语法不规范、低级趣味的网络语言要坚决剔除,做到不跟风、不盲从,有效抵制不规范的网络用语。
目前,语文教学普通存在语法教学弱化现象,导致学生语言规范意识不强,导致学生说话、写文章往往不合文法,在网络交流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基础语法教育。同时,引导学生使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也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网络语言因其具有创新性、形象性和幽默性等特点,能较好地表情达意,如果运用得好,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选文上要严把文字关,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认为,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常态,但是教育语言需要用基本、稳定的词汇, 暂时不能接受有争议性的网络新词进入教材[10]。
3.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加大力度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引导网民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网络语言,了解使用不规范词语造成的种种弊端, 提高对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认识。语言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大对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对约定俗成、符合语法规范、使用率高的网络词语及时收入相关词典,让这些网络词语有正当身份。国家机关、各类社会团体、学校在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各类媒体要增强自律意识,坚守社会责任,杜绝不规范用语现象, 在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方面起示范和引领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