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的路径选择
——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12-30 13:11:33吕建林张赠富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创职业高职

吕建林,张赠富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商贸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职场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现实课题[1]。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抓手。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在国务院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等政策的推动下,福建省各高职院校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上,积极在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层面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7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8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这两份文件上获奖项目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获奖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在每个等级上均有创新创业教育的获奖项目,且连续两年获得特等奖项目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旨,都是在学校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上做出了自己显著特色的院校项目。在课程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上,有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获得三等奖的项目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与实践”。在专业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获奖的院校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项目“‘互联网+供应链’校园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构筑与实践”获得特等奖等。在推进创新创业的改革议题上,黎明职业大学的“‘创新创业+专业实体’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得2018年的特等奖。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群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是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得到持续提高。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看,大家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前三个层面,且从上到下聚焦的程度在逐渐减弱。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发挥的示范导向作用不够。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学习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去创业,存在学不学不重要的思想。创新创业社团对于他们而言,吸引力不够,参加的人数不多,社团活跃度自然不高。

(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不够深入

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行业企业的资源提供有力支撑,但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是流于形式,合作深度难以拓展,而这一问题正是制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不少项目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或者流于形式,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但是在人才培养中却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计划的执行、实习成绩的考核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些问题都说明校企合作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根基不够牢固,企业派遣到高职院校的教师尚未完全发挥其专业优势;在高职课程的优化、教育模式的选择上作用不够明显。[2]教师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不足,科研经费投入少,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不高,这些问题都不利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缺乏

这几年福建省虽然加大了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的力度,但是这些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或专业教学工作量较少的教师转型而来,最多只能确保创新创业通识课的师资需求。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修,又受到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少之又少的实践经费的限制,他们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性,能够制订培养目标,却无法细化落实培养步骤,更缺乏阶段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标准,导致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呈现无序化与形式化的现状。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的路径选择

(一)顶层抓设计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 “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明确了具体任务,安排了专项经费,逐步完善起教学、人事、财务、学工、团委、校企合作、科研、后勤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完善机制体制

学校出台了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新机制、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制定扶持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办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十二个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和工作分工,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同时就健全体制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督导落实、加强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还制定出台了《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总体方案(试行)》和《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业园区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规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支撑。通过创业园管委会审核的创业项目可以开展为期两年的创业实践,打消了创业学生的顾虑,为其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完善的机制保证。[3-4]

(三)侧重自下而上的实施路径

1.在“小家”的基础上,跨专业构建学生双创团队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从2017年的9月开始推进全员育人训导制方案,每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家”,配备一个训导师,由其担任临时家长的职责,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家”建设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财经商贸学院提出要求,以学生宿舍为依托,结合专业群的建设,每6个不同专业学生构成的“小家”组成一个跨专业创新创业团队,并同时成立由6个专业学生组成的6个创新创业小组,在6个不同专业背景的训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三课堂活动。

2.在训导师的基础上,跨专业构建双创教师团队

在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训导师工作内容之一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内容,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6个不同专业背景的训导师组成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并选出其中一位训导师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由其负责本团队6个创新创业小组的运行和管理,通过日渐深入的产教融合,不断改善团队教师的结构,提高团队教师的指导能力。

3.在双创竞赛常态化的基础上,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5]。通过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专业融合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认知,加强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重点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开展模拟比赛、再模拟再比赛的活动,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专业教师的一种自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共同品质。在这一全过程、全覆盖的双创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创新创业的竞赛机制,即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参加一次创新创业竞赛,竞赛的级别可以是双创团队级、院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并把参加双创竞赛的要求作为准许毕业的条件之一。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组建可以跨院系、跨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学分可以得到认可和替换,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创新创业精英加入到教师指导团队中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蔚然成风,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将成为一种必然。

猜你喜欢
双创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爱的职业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