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研究进展

2019-12-30 11:17:50侯一鸣
医师在线 2019年8期

侯一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36

咳嗽变异性哮喘简称CVA,又称“隐匿型哮喘”“过敏性咳嗽”,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占儿童慢性咳嗽的17.0%~40.1%。从目前发展来看,西医认为CVA存在一定的气道反应性,主要通过支气管扩张剂及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方法,通常吸入激素疗程长,停药过早咳嗽易反复,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VA的临床研究和报道逐渐增多,且疗效较好。笔者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杨程远认为,本病早期为肺气不足,风邪潜肺,肺管挛急,虚实夹杂;后期则呈现肺、脾、肾三脏皆虚的表现。究其本质是因宿痰内伏,阻塞气道,致肺气伏郁,升降不利,气痰相搏而咳嗽。苏家辉等认为,本病的本质当属外感失治,邪伏肺络,肺气失宣,气机不利,气道挛急所致,并进一步提出以风邪犯肺为核心,始终把握风邪致病是关键。总的来说,从当前CVA病因机制的了解下,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肺、脾、肾三脏亏虚,而致卫表不固,外邪潜藏于肺络;或脾失运化,痰湿胶着于膈上;或外邪与宿痰互相引动,而致肺气不宣,气道闭阻挛急,久病入络伤阴,则见肺络瘀滞、阴虚内热之象。

2 病因论治

2.1 从风论治

CVA咳嗽的特殊表现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风盛则挛急”的致病特征,从风论治立法。若风咳寒证加细辛、干姜、五味子;风咳热证加钩藤、薄荷,临床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

2.2 从燥论治

从刺激性干咳表现入手,认为本病主要为肺燥而咳,以润肺止咳汤治疗小儿CVA,全力止咳,突出润肺,而收完效。

2.3 从肝论治

采用疏肝化瘀、养阴清肺法,标本兼治,充分结合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点,切中病机,使肺气得宣,咳喘自平。

2.4 从肾论治

采用补肾固本法,临床分为肺热肾虚和肺寒肾虚论治,重用女贞子、淫羊藿等以调节免疫功能,疗效满意。

2.5 从痰论治

根据“百病多由痰作祟”的理论,从痰论治,以理气化痰、宣肺止咳。自拟中药方随证加减治疗,收效良好。

2.6 从瘀论治

肺络瘀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强调活血化瘀药物应根据血瘀形成的始动因素辨证用药,常与益气、养阴、温阳、祛痰等法同用,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3 中医外治疗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用中药外治法治疗小儿CVA。三伏贴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它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盛夏三伏时节、机体阳气至盛、体内阴寒之气易解之时,借助辛香温热走窜之药进行穴位贴敷,温阳祛寒,祛除体内顽固寒气,同时增强身体的正气,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郭亦男运用冬病夏治的三伏贴联合拔罐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取穴为任脉上的膻中穴和天突穴以及膀胱经上的肺俞穴和膈俞穴。治愈1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刘娟遵循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原则,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小儿CVA60例,取穴:膀胱经之肺俞、心俞、膈俞以及任脉之膻中,脾经之足三里,定喘。结果:痊愈18例,显效27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4 总结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小儿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是一个长期慢性进展的过程,与儿童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的发育尚不完善,尤以肺脾肾三脏突出。肺气不足,则外邪易犯肺,引起咳嗽频作,应以疏风散寒、益气固表为治则,标本兼治;脾属土,小儿脾常不足,母病及子。致使肺脾不足,则咳嗽、痰白清稀,应以燥湿化痰、益气健脾为治则,补益肺脾之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虚则气不能下降至肾中,肾虚则不能纳气,易导致咳嗽反复,应以疏风祛邪、补益肺肾之气为治则,从根本上治疗该病。因此在治疗儿童CVA时,应找准本质原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经方,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CVA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