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超声引导下颅内肿瘤显微切除术的效果分析

2019-12-30 11:17:50韦耀刚
医师在线 2019年8期

韦耀刚

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730900

超声引导技术可以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更为精细的推进,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与安全性。与传统开放手术方式而言,这种手术方式是神经外科手术的未来趋势。通过越来越精细化的处理来减少手术风险,甚至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外观美观度,提升手术的各方面的细节优势。本文分析观察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46例颅内肿瘤患者,分析采用超声引导下颅内肿瘤显微手术切除后的疗效,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观察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46例颅内肿瘤患者,男32例,女14例;年龄从39岁至74岁,平均(52.76±4.10)岁;枕叶为4例,额叶为6例,顶叶为14例,颞叶为13例,小脑为5例,基底节区为4例。所有病例资料均由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同意治疗方案。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运用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超声探头设置在3至8MHz的状态,做好手术准备,同时术前要参考核磁共振与CT检查结果,确定病灶位置、大小、中线结构与脑组织状况,依据病灶设置手术切口。在超声探头上使用耦合剂,外套无菌塑料套,先进行开颅处理,固定手术切口的皮瓣及骨瓣,切开硬脑膜,将0.9%氯化钠溶液做好脑组织的喷洒。通过超声探头做好病灶组织表面的接触,依据回声状况做病灶情况的判断,探测颅内肿瘤血流信号、界限、血管等情况,必要时超声引导穿刺病灶,选择适宜的入路进入病灶,分块切除肿瘤病灶,术中实时动态探查出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的边界,避开重要的功能区和重要血管,在提高手术精确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1.3 评估标准

治疗效果:统计分析病灶的次全切除与完全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术后随访观察复发率情况。

2 结果

如表1所示,手术的病灶次全切除率为4.35%,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5.65%,术后随访6个月,颅内肿瘤复发3例,均为转移瘤。本组病例中,术后病理诊断胶质瘤为28例,通过超声探查时会有高回声,如果附近脑组织水肿明显,则是脑组织与肿瘤间的回声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可以确定肿瘤组织的范围。如果是星形细胞瘤有关的级别较低的胶质瘤,超声影像的边界相对规则,有均匀回声。如果是级别高的胶质母细胞瘤,会表现为不均匀回声。如果有囊变情况,则为无回声区状况。如果切除病灶后还有回声,可以将切除范围扩展。术后病理诊断8例脑膜瘤,超声探查为高回声,采用肿瘤全切相对简单。术后病理诊断转移瘤为9例,超声探查呈现环形强回声,内部则回声不规律。当有瘤卒中情况,超声探查则没有回声。术后病理诊断血管外膜细胞瘤为1例,有丰富血管的高回声情况。

3 讨论

超声技术可以较好的观察颅内肿瘤微创手术中的组织状况,超声引导能够对颅内肿瘤范围边界等有清晰的了解,同时可以观察有关血管情况,比传统手术有更为精细的操作效果[1]。超声技术本身可以有助于病灶性质的判断辨别,可以了解不同程度肿瘤病灶状况,可以依照超声与病灶边界状况来观察肿瘤的具体类型。本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下颅内肿瘤切除术治疗后,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在手术中可以通过超声对病灶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病灶情况做对应的定位判断[2],通过超声引导辅助,可以有效的保证病变切除的管控在2mm左右[3],能够有效的保证肿瘤定位的精确性。在这种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在肿瘤组织破坏中来更好的减少手术对周围正常组织构成的损害。但是在具体处理中,面对不同的肿瘤病灶,超声技术本身也会有误差。超声频率控制在5MHz能够对皮层下的小病灶做有效观察[4],可以鉴别肿瘤、实质性肿瘤情况。如果超声频率提升到10MHz,则可以观察侵袭性肿瘤与残余肿瘤问题。因此要灵活性把控考虑超声频率的设置,有效的探测多种不同情况,避免疏漏。

不同病理分级的脑胶质瘤超声图像表现有其不同的特点,低级别的II级脑胶质瘤,病灶大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周围无明显水肿带;而高低级别的III级脑胶质瘤,病灶大多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常有液化坏死区,周围常常伴有与病灶分界不清楚的水肿回声区。胶质瘤的超声图像表现与其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此特点术中超声可以有助于判断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指导手术切除病灶及术后治疗。本研究中,手术的病灶近全切除率为4.35%,完全切除率为95.65%。采用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可以实时动态探查出肿瘤的位置和边界,避开重要的功能区和重要血管,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对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使颅内肿瘤的切除更加安全、彻底,适宜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