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分析

2019-12-30 11:17:50尹继红
医师在线 2019年8期

尹继红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55500

在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渐复杂的背景下,传染病发生率逐年攀升,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且极易引起人们的恐慌情绪,甚至威胁社会安定。当下我国应对传染病的手段在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易感染人群要加强预防,并且要明确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行杜绝,这就意味着群众需掌握一定程度的传染病预防的相关知识[1]。我国自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以来,加强了对于传染病的控制力度,麻疹、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获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一、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地集合传染病对于社会和人民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积极地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人文关怀,宣传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人们对传染病认知度与责任感。同时,健康教育要加大力度进行传染病病因、症状、传播方式、病情发展和治疗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传染病的的认识度,让人们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其对传染病的心理接受能力。

二、健康教育原则与措施

(一)健康教育原则

传染病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宣传、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教育工作。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健康教育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类型与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与宣传教育。其次,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群体选择合适的宣传内容和方法,宣传的内容要注意和语言之间的结合,避免健康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健康教育还必须遵循群众的心理和医学需求,提高群众对于传染病预防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在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期间,要尽量避免专业化的知识和语言,结合当地群众的习俗、生活习惯等制定宣传内容,采取适宜的宣传方式,以确保知识宣传到位,还可以采用形象化与具体化的方式让健康教育的氛围活跃起来,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相应的道具进行示范和讲解。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

传染病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首先要综合考虑传染病流行的病原学特点、人们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传染病病因、症状和易感染人群,确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重点宣传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意义。健康教育内容包含:一是传染源,比如农牧地区常发的布鲁氏杆菌传染病,传染源为牛、羊、猪等家畜;痢疾疾病的传染源为患者的粪便;艾滋病的传染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等,通过健康教育,让大家对各类传染病的传染源有着正确的认识。二是传播途径,常见的主要有: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蚊虫传播、血液传播、经水土传播、垂直传播等。比如之前提到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了解到传播途径之后就需要教育人们应该洁身自爱,注意不良性行为[2],另外注意公共用具的使用,避免间接通过血液感染。三是易感染人群,有些人由于从事的工作种类的原因,需要与传染源有接触,比如从事畜牧业的人长时间与家畜在一起,比如医生经常与携带病菌的病人进行接触,所以这些人要做好预防和消毒工作。四是及时接种传染病疫苗,这是对传染病进行预防的主要措施,应该给予重视。为了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健康教育宣传的主要形式可以采用:口头宣讲、书面教育、多媒体平台教育、健康讲座、演讲等,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一样的宣传形式,比如学历低的人群,通过口头宣讲、社区板报等[3]。

三、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所发挥的作用

传染病的防控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人民群众要懂得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与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近年来疾控中心的传染病健康教育活动成效来看,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为一是提高了传染病防控的全民参与度和防病知识知晓度;二是降低了当地传染病发病率,促进了社会秩序稳定[4]。

(一)提升了人们对传染病的认知能力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掌握了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不卫生行为和习惯也得到了纠正。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健康教育之前某校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了解正确率仅为64.7%,传播途径了解正确率仅为78.8%,而通过健康教育之后二者皆得到了提升,分别达到了86.1%和96.5%的高值;而某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后的疟疾预防知识掌握率也从健康教育之前的27.51%提高到了83.48%。这些调查数据,可以说明,健康教育为人们了解传染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人们也会越来越重视自我保健,在一些传染病的疫苗接种中,人们的配合度都非常高。许多家长在新生儿降生之后就会开始注重疾病疫苗的接种,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疾病防控意识

有计划有秩序的健康教育的进行,使人们对于各类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方式等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与他人接触或者进入公共场合、共用公共用具的时候就会多加注意,人们有意识的去规避互相感染的风险,这对于传染病的控制来说,十分有利。

(三)有利于减少社会歧视,维护感染患者的心理健康

传染病感染患者,自身要经受疾病的折磨,本身心理上已经承担了一定的压力,而由于传染病的特质,尤其是肝炎、艾滋病等,很容易让人们听到后就退避三舍,包括找工作也会相较正常人困难,这种“歧视”现象,对于患者来说需要承担更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治疗。健康教育使人们了解了疾病的传播途径,人们可以更好的把握与患者之间相处的度,不用非常的小心翼翼,也不用表现的特别冷漠、疏离,正确、良好的相处方式让患者的心理上能够放松一点,使患者心理上能够保持健康,以免发生抑郁、暴躁等情绪,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四)降低了传染病发生率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传染病的认知提升,近些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都大大减少。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通过健康教育,某地居民的疟疾发病率比健康教育干预前显著下降,由23.17/万下降至7.88/万;5岁以下儿童2周腹泻患病率从健康教育干预前的12.47%下降至3.34%;新发现的涂阳肺结核病例增加52%;并且在健康教育下,安全套的使用率也明显增加,性病发生率降低。可见,健康教育能够降低传染病发生率,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小结

传染病是通过各种介质或者传播途径传染至另一个体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特点在于它的传染性、流行性,极易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健康教育能让患者正视传染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配合度;同时,能有效提升人们对传染病预防的认知度,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率。现阶段的预防工作主要从传染病的传染源、易感染人群和传播途径这三要素入手,针对群众的预防意识欠缺,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地推广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