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在ICU口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12-30 11:17:50
医师在线 2019年8期

李 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 310016

口渴是一种引起人喝水欲望的主观感受,也是机体容量和体液平衡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可根据患者对其感知强度及痛苦程度进行多维度的描述。危重症患者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渴感,同时口渴与其他不适感的发生也显著相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成为护理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而舒适护理则是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护理模式。舒适护理强调关注患者的需求,并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受或降低其不适感为目的,体现了以“患者为本”的理念,是对人文精神的重塑和传承。本研究将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应用于ICU口渴患者,旨在使护理实践真正服务于患者,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2018年3—12月在福我院ICU内治疗的100例口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评估时意识清醒(RASS镇静量表评分一1~+1)。(3)主诉口渴者。(4)知情并同意参加该研究。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2)不能完成量表评估者。(3)有口腔疾息禁忌干预者。剔除标准:(1)中途退出或死亡的患者。(2)中途转出ICU的患者。最后纳入96例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9例,观察组47例。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血钠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测和护理措施,对于主诉口渴的患者责任护士采用棉签蘸水涂抹口唇或凡士林润唇的方法,以减轻患者口渴程度。

1.2.2 观察组在常规监测和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施予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1)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干预前对ICU护理人员开展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培训,内容包括人文关怀概述、护患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案例分析等。保证ICU护理人员具备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关注患者舒适需求、情感需求、信息需求和人际沟通需求。(2)建立良好护患关系:ICU护理人员需尽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并尊重患者,对拔除气管插管后需禁食的必要性进行解释说明,争取理解配合。(3)口渴的缓解与预防:对于禁食或限水的患者,根据其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口渴护理干预措施。选择棉签蘸水涂抹口唇的方式或采用无菌冰喷雾对准患者口腔(上、下、左、右)进行喷洒缓解其口渴症状。

1.3 观察指标

1.3.1 干预依从性

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不愿意参与、中途退出研究的情况。

1.3.2 舒适感

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估研究对象对舒适度的感知。将线段分为十等份,从0~10依次标记,其中0~2为极度不舒适;3"-4为重度不舒适;5"-6为中度不舒适;7~8为轻度不舒适;9~10为舒适。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的舒适感进行评估,主要通过提问和展示数字评分量表卡片的方式,由研究对象自行选择舒适程度分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适感评分及对ICU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愿意参与、中途退出研究的情况。

3 讨论

基于舒适护理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较常规口渴护理措施在改善患者舒适度上效果更好,即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ICU口渴患者的舒适感。对ICU患者实施人文关怀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虽然入住ICU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拥有严密监护条件,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监护室内环境特殊,且多数医护人员把精力放在危重症的救治上,常常会忽视患者的一些不良生理和心理体验,导致有患者反映ICU的护理服务质量偏低。而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加强护理服务质量、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正视患者的需求等。本研究采用的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强调从整体方面为患者考虑,使ICU口渴患者身心都达到舒适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ICU护理人文关怀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可以提高患者对ICU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促进ICU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能够有效提高ICU口渴患者的舒适度,改善患者对ICU护理的满意度,应用过程中可行性较强,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同时,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针对重症口渴患者的人文关怀模式,为科学促进重症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