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华东 王俐
在宜昌市大大小小的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微特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特公司)的高钰敏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它不仅着眼于自身发展,还是宜昌市智能装备创业联盟的30家企业技术交流和展示的场所。
从2013年正式成立,到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再到成为行业间技术交流的平台,高钰敏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他们探索出的“从一而终”工作法。
2012年底,微特公司承接了一个国家重点安全改造项目。项目实施难度很大,必须分作多个子项目分头开发。身为企业技术总监和总工程师的高钰敏因此意识到培养团队接班人的重要性,在宜昌市总工会和宜昌高新区总工会的指导下,2013年公司成立了高钰敏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三大定位——创新引领、人才培育、工匠精神。然而要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实现目标定位,必须依靠制度保证和约束。“制度不在于多,管理也不在于全,重在抓贯彻执行。”高钰敏介绍道。工作室建立了一套劳模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来规范日常运行,形成了内部定期交流学习的模式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氛围。
制度和人员都到位了,创新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宜昌在人才和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高钰敏团队经常要到武汉、太原、大连等行业技术集中的地区去“取经”。2014年,为了攻克中海油集团的一项海油钻井平台高难度防爆技术,高钰敏带领成员往返武汉的研究所十几趟。当时他就萌生了在武汉建立人才据点、分层次分类别培养人才的想法。
2018年,微特公司投资的武汉起重安全研究院投入使用,高钰敏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在武汉建立人才据点,对接武汉的高校院所和各种资源,为宜昌的劳模团队提供人才支撑。汉宜两地的技术应用领域和人才层次各有不同,工作室根据技术领域和人才技能特点进行分类培育,分为新产品开发组、嵌入式软件组、物联网平台组、电气控制组、保供组等等,让人员技能形成阶梯式渐进,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专业更精。
团队搭好后,高钰敏迎来了新的苦恼:“人员成长比较慢,只有我亲自带的两三个研发人员成长较快。”在上级工会的引导启发下,高钰敏决定全面推行师徒制,打造一支高素质、战斗力强的创新团队。高钰敏把收徒范围扩展到了技术服务工程师和生产技术工人之中,分别带了一个大徒弟。在团队成长过程中,这些大徒弟又带出了自己的徒弟。目前,工作室已经形成了三代师徒。
2015年,高钰敏被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聘请为电气设备组、桥门式分会、臂架式分会的委员,前后共参与起草10多项国家标准,掌握了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在标准起草过程中,高钰敏带着几个大徒弟和小徒弟一起参与,既锻炼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开阔了行业眼界,也为微特公司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工作室人员成长了,团队的认可奖励要跟上。高钰敏设计了“师带徒”专项津贴、科技人员专项项目奖金、加入合伙人的年终分红、创先争优人员的评选奖励4种激励方式,来增强大家的获得感,激发大家的创造力、荣誉感,从而留住人才。
如今,高钰敏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近50人,承担了8项省部级的重点项目和多项市级科技创新项目,完成了300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项目的安全服务。工作室的大部分成员成为了微特公司合伙人,个人收入和自豪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团队稳定,人员齐心,工作室走上了正轨。这时,高钰敏又开始琢磨起新制度——产品终身负责制。“产品终身负责能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也是我们的最终价值所在。”高钰敏如此考量。他与各个组长协商,希望每个参与过产品开发制造和技术服务的人员都能对产品质量终身负责,这项产品的销售收入最终也会以不同比例的奖金形式返利给终身负责者。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负责收获越多。
很快,工作室通过了产品终身负责制,推动团队成员不断创新、改进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了客户和市场需求。由于质量和性能的领先性,微特公司逐渐成为国内大型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首选品牌。通过与中海油集团的钻井平台合作,打破了德国产品长期垄断国内采油平台的局面,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仅此一项成果就为微特创造了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在起重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方面,率先实现了物联网智能化应用,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桥海鸥号起重船、海阳核电站、三峡大坝等国内重点建设项目保驾护航。
在上级工会领导和帮助下,工作室会同公司工会承办了4届“智能杯”职工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100多家省内优质项目和创新人才交流竞技,碰撞出多项科技成果。迄今为止,工作室在科技创新中共取得了2项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2项宜昌市科技成果,不断推动着国产起重机朝着智能化、无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