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春色诱人,闲居无聊,忽有山野之思,便乘骀荡东风,踏紫陌红尘,追寻诗人游踪……”这是多少文人雅士的春日抒怀。想不起来已经有多少个日子自己蛰居在都市的一隅,满眼的高楼大厦窒息了生活的灵感,忽略了小草的萌动、春风的轻拂。如果不是周日清晨朋友打来电话真诚相约去山野采风,恐怕自己难得从琐事中解脱出来。其实,接到朋友的邀请,我还有片刻的犹豫。可朋友却盛情地说:“今天我要把你从书山文海中解放出来,让你去郊外读读无字书,让你领略一下‘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人生大写意。现在满山的杏花正灿烂得如痴如醉,保你不虚此行,肯定会灵感大发,诗意盎然……”朋友的热情片刻间就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和情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进行一次“人与天地同和”的绿色阅读,应该是春天里最美的一件事。我欣然应允,和朋友驱车来到了太行山下的一座小村庄。
果然如朋友渲染的那样,满山的杏花灿烂得让人心醉。清风徐来,浅粉色的花瓣像飘逸的玉蝶乘着音符翩翩飞舞。山坳中那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像美丽的诗眼点绿了大山的眸子。山间偶尔掠过的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飞鸟将春天的诗句写在了蓝天上——“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很久以来,被都市生活垄断了的生命,被喧嚣和躁动围猎着,春夏秋冬离我们远了,万木枯荣也不再能牵动我们的情怀,我们已没有了初春的惊喜,也淡忘了金秋的丰硕。长期被禁锢在天地自然之外的我已习惯于独步人生,裹一腔仓颉的文字,于荒芜外种植葳蕤。而眼前这个新鲜、灵动、让人生命勃发的季节,让我在静谧中谛听到花开叶落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律动。那一刻,我只想自己纯洁地袒裸在苍天之下,让天空来拥抱自己,任泪水在面颊上流过,很惬意,也很抒情。在这个纯净得几近透明的世界中流泪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它只是释去心灵深处对往事的雕琢,抹去一切恩恩怨怨在心底留下的痕迹,此时的流泪是一种崇高,一种修养,它让自己尽可能快地融入到“以天地为心,造化为师,以真为骨,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友……”的意境中。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稍微放松一下自己,心情便会灿烂如春景。用不着期盼李白诗魂归来,满坡的诗句俯首可拾。面对美景,朋友频频按动快门,将瞬间的美定格成永恒。当成群的小蜜蜂“嗡嗡”地缠绕在花丛中,我呼朋唤友快快来几张“蜂恋花”的特写。可朋友抢拍之后我却没看到这样的镜头,追究原因,朋友戏称,小蜜蜂没拍到,你就做只快乐的小蜜蜂吧。这个比喻倒不错,既不酸也不俗,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时,我才发现。金黄色的羊毛衫,黑色的长筒裙,与小蜜蜂同属一个色系哦。重要的是那一天我非常快乐,非常开心,就像一只快乐的小蜜蜂在绿色的天地间飞来飞去,酿造自己人生的甜蜜。
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就像三月的春阳明媚温暖。我感谢朋友让春天的美景把我狠狠地撞了一下。望着车窗外流溢着的浓浓春意,我在心里默默吟咏着陶行知先生的春天读书乐——
“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
舞雩风前,恍若神仙。……春天不是读书天;
攀上山巅,如登九天。……春天不是读书天;
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今天,我要把春天的美景装帧成一幅照片,钉在悠悠岁月的墙上,让春光朗照,让春风轻拂,让春天永远在心中绽放……
仲夏之夜,风轻轻地吹,夜沉沉地醉……
星星点点的文字,漫上心头,我已习惯了用文字诉说和雕刻曾经的沧海桑田,习惯了用文字抒写和记录经历的喜怒哀愁。
多少个夜晚,剪一段烛光,抒一纸墨香。翰墨流连,氤氲汉赋元曲;一曲离别,沾染唐诗宋词。
最爱与易安居士泛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一瞬间,凄凄惨惨戚戚,引燃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喜欢逆流而上,藏身于民国浩荡的烟云里,施施而行,恣意享乐于字里行间。吐纳着林徽因、张爱玲呼吸过的那片天地,抚摸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华丽与伤口,体味她们那份倾城的美丽与才情,以及绝世的孤独与忧伤……
是谁的童话,在乱世里倾塌?是谁的残笛,在子夜中呜咽?是谁的笔墨,在流年里飘飞?我的心渐渐融进唯美雅韵的文字中……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倚在夏日的窗前,看天上的云卷云舒、庭中的花开花落,心中会顿生许多美丽的画面。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让我随时随地执笔记录生命的脉动,让那份纤尘不染的真情得以渲泄和抒发。
午夜,斟满一盏月光,心在寂静中跳跃,轻握笔尖,勾勒深浅,一段碎语,一纸素笺,用淡淡的笔触,浅绘一份怀念,怀念青春已逝的美好岁月,思念故乡那袅袅升腾的饮烟,感恩生命中温暖过我的人。用一颗向真向善的心,深情地呼唤真善美。
我在文字中美丽着,快乐着,幸福着,也期许自己的文字能像一盏清浅的月光,可斟,可酌,可细细品味……
当我把生命沉入文字的最深处,畅游,洄溯。再次浮出时,便是一朵通透的灵魂。文字温暖着我苍凉的指尖,焐热了一颗流浪的心。
春去夏来,时间在年轮上划下了一道道褶痕。夏花灼灼,碧水悠悠,文字又一次洗礼了大地的诗篇。默默地摩娑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书香气息,看着唯美的淡墨流盼,听着婉转的音律悠扬,感受那份远离喧嚣的自然,那份未染俗尘的纯真……
夜沉沉地醉,月徐徐地坠……
用心灵的深邃来保证自己的与众不同与自给自足,我的梦想开始在夏日的夜晚生长,在清晨的朝阳中起飞……
清晨,伴随着“沙沙”的秋雨声醒来。
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薄纱般的雨雾,一种久违的宁静的气息在空气中浮动,心一下子就被这份宁静包裹着。
缓缓走向窗前,记忆深处走出了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似梦若烟的丁香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江南的雨,无墨亦成画,无律亦成诗,无心亦成境。
戴望舒《雨巷》那种朦胧而幽深的美,渐渐平息了积攒多日的郁闷,心中那被喧嚣尘世中的纷争以及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的压力挤压扭曲的诗意,如失去水分和色泽的花殇,在雨水的浸润和宁静的渲染下,正一点点舒展着曾经美丽的花瓣,渐渐鲜活起来……
绵绵的秋雨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心境,秋日酥雨织就的纱幔漾起一缕缕缠缠绵绵的情调。平日里如蚁般的人群已不知去向。此时此刻,不闻车马之喧,不闻人声之哗,大自然在雨中返古的原生态,牵引着你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回归,一切凡尘俗念都被雨水冲刷殆尽,此时,你处于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诗意人生中。
一个人听雨,是一种美丽,一种优雅,亦有着一番情趣。这时,你可以泡上一杯茶,看那一片片青翠葱郁的叶芽在水中缓缓舒展,在淡淡的清香中,啜饮着人生的滋味。此时,你可以静静地品味三毛诗意的道白:“喝茶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
或者你可以煮一杯香浓的咖啡,感受雨中营造的别样氛围。这里没有咖啡馆里那幽幽的灯光、柔柔的乐声,也没有银质小勺搅动咖啡的叮当声,更没有角角落落中的悄言细语。眼前这静谧的小天地,让你更能体味到愉悦轻松,让你生命的诗意在浓浓的咖啡中袅袅升腾……
这时,你可以爱不释手一帧精美的图片,可以品味那意味深长的漫画,也可以凝神静听一曲清远的音乐,让那悠扬的旋律如细雨在你心间缓缓飘洒。
你也可以铺开宣纸,让水墨洇染出一片静谧;你还可以信笔涂鸦一首小诗,信手发在朋友圈里。
你更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倚在床边,或伫立窗前,细数雨丝的飘逸,精读天色的变幻,让心灵与宁静厮守,让灵魂抵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诗意境界。
这时,你还可以手捧一卷书,坐在窗前,在雨中读出书味,在书中品出雨味。当你的思维像雨雾一样完全浸润到字里行间时,你才可能昧出清代名士张心斋人生三个境界的经典论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态,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三种境界让你安享人生的美好。
秋雨缠绵,飘荡着太多的过往。老宅听雨,和寻常岁月温情相守。雨夜煮酒,与三两知己,交心闲谈。那种“闷斟壶酒暖,愁听雨声眠”的情景时常重现在雨中。那年少时雨中的嬉戏与放浪,成年后,雨中的奔跑与挣扎。一幕幕清晰如昨,历历在目。
雨中滋生一种闲情,更升华一种意境。从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东坡先生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是一种雨中沉淀后的一次精神升华,视名利如浮云,将荣辱置度外,让生命自由舒展。
雨水逶迤出的一片诗意在流淌,我们的生命中可以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太多喧哗的秋梦,没有太多静默的冬雪,但我们不能没有诗意的人生,我们不能看不到白云在蓝天上抒写的诗句,不能听不到鸟儿在天地间播撒的旋律,不能闻不到花儿在泥土中结晶的馥郁,不能感受不到心中那一双双隐形的翅膀在翩飞……
冬日的阳光软软的,融融的,一点点穿透棉衣,渗入肌肤,那是一种水乳交融的融。不像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如芒在背的那种毒,不似春日缠缠绵绵、撩人心痒的那种柔,也不同秋阳绵里藏针、后劲够味的那种厚。
冬日的暖阳照在身上,每个细胞都欣欣然地睁开了睡眼,鼓胀着粉嘟嘟的小脸儿,挤挤挨挨,叽叽喳喳,像赶赴一场季节交替的盛大午宴。习习微风中,扬起来了白罗裙,舞起了天鹅湖,它们不再沉睡。
在这样的冬日里,最宜在阳台的一角,沐着暖阳,惟愿时光古老些再古老些,这样我就可以像一个过尽繁华的倦客,避过车马喧嚣,绕过红尘俗念,心无旁鹜地躲进唐诗宋词里,穿风行雨,放牧白云,布衣粗衫,修篱种菊。踩露而出,踏月而归,几畦青菜,几垄果树,
枝枝丫丫、藤藤蔓蔓的瓜果蔬菜与思维一起沿着阳光攀爬,最后栖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啊,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当故乡屋顶上袅袅的炊烟随风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上鸣,那颗漂泊了多年的心才有了停靠的港湾。从此,再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归于自然的这般宁静悠闲,让人无限感慨,无限眷恋,无限享受。
在这样的冬日里,最宜站在窗前,看窗外水墨风景。花事谢幕,草木皆休,那些怕冷的鸟儿都飞走了,城市的上空少了往日的喧嚣。但是喜鹊、麻雀却仍然在阳光下飞翔,他们是冬日家园的留守者。栖落在电线杆上,是五线谱上灵动的音符;穿梭般地嬉戏觅食,是凝重冬季里流淌的乐章。哪里有他们出现,哪里的寂寞便逃遁无踪。只要有能落脚的空地,他们就会一个俯冲安然着陆,然后昂首挺胸地踱着方步或溜弯儿或觅食,他们坚信,就这样飞着飞着,就飞进了春天里。
在这样的冬日里,最宜拥着火炉,独斟浅酌,把缠绕的乡愁轻轻泊在酒杯中,任乡愁缭绕。30年辗转四地,客居他乡,月是故乡明,却不知何处才能安放我的一怀乡愁,30载离索。梦里繁花落尽,此情未央,此意难忘,弦虽断,曲犹扬。一杯,再一杯,酒杯中的乡愁,如水中的明月,真真切切,牵肠扯肚,可你想掬它入怀,他却倏忽不见,任你双手如何打捞,终会是两手空空。继而,乡愁在杯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支离破碎,聚散无常,像涨潮的海水,一会儿涌到眼前,一会儿又退向远方。只有偶尔遗落在沙滩上星星点点的海螺、贝壳,在记忆之海中闪闪烁烁。剪不断的离愁千缕,理还乱的别绪无休。看得见,摸不着。你进他退,你驻他扰,你退他追,罢了,罢了,一杯再一杯,醉了好还乡,还乡不断肠。
在这样的冬日里,最宜立于案几前,着墨三尺生宣,一支软毫饱蘸着浓墨勾勒出自己心中的万千景象。年轻时,喜欢大红大紫、富丽堂皇的油画,进入中年,看多了人生的悲欢离散,在喧嚣的尘世里,喜欢上了水墨中生起的那缕缕禅意,喜欢上浓、淡、干、湿、焦墨中呈现出的浓淡白灰。王维《山水诀》中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
随手闲翻唐诗宋词,处处都有水墨人生。白居易的“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读着读着,一幅画在心中悄然绘出。
山高水远、江深月白的大写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更是一种生命形态,有画者的魂魄。泼墨是笔与纸之间的桥梁,笔染了墨落到纸上,黑白之间,全是江山与光阴,也是禅机与人世。大写意让我们参透岁月的真谛和生活本真。或疏密有节或散淡萧离或孤傲清冷或渺远幽旷,不喧哗,不张扬,满心满眼皆是清幽静美而又丰盈阔达的山河岁月。
小写意是素衣女子,一件家常棉麻衣,一条宽松绿布裙,惊艳暗藏在表面一脸的知常与市井中。乌衣巷,雨花廊,一袭红袖添残香,半珠琉璃覆海棠。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小桥流水、绿雪诗意。
观一方黑白墨色,赏一片心灵世界。冬阳里,翻看旧人的笔墨,那些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那些特立独行孤具一格的泼墨大写意,明知人世坎坷,仍然一意孤行地摇曳着自己的风华绝代,演绎着生活的橙黄橘绿。
如果这一生,一定要画一帧国画,那么,我选水墨大写意,在意趣和天趣的刚柔方圆里泼墨人生。我亦选水墨小写意,与水光潋艳,与春花秋果,诉一世烟火尘语。
冬日暖暖的阳光,将心中那沉沉的阴霾一扫而光。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安逸,内心得以温润,时光,终是温暖了记忆,沉淀了美好。
冬日的暖阳,平静,但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