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生,卢焕仙,赵洪木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 蒙自 661101)
随着笔者近3 年11 次到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进行中蜂科学养殖培训和实地指导,发现该地由于地理和气候的特殊性和传统养殖习惯、语言交流等原因,中蜂产业发展相对较缓慢。通过调研找出贡山县中蜂饲养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位于东经98°08′~98°56′,北纬27°29′~28°23′,东与云南省德钦、维西两县相连,南与怒江州福贡县相邻,北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国境线长达172.08 km。贡山县地势呈“三山夹两江”高山峡谷地貌,最高海拔5128 m,最低海拔1170 m。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和怒江、独龙江纵贯贡山县境内。贡山县立体气候和小区域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在2700~4700 mm,空气湿度达90%以上,日照时数1100~1400 小时,无霜期280 天。森林覆盖率为77.2%,其中地方特有的野生植物239 种,隶属103 科14 属,特有野生动物17 种,素有“南北动植物的走廊”等美誉。贡山县大小河流众多,地势险陡,天然落差大,雨量充沛。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下辖有2 镇3 乡:茨开镇、丙中洛镇;捧当乡、普拉底乡、独龙江乡。
由于常年适应环境的需要,当地的中蜂热天迁飞到海拔相对高的地方,冷天迁飞海拔相对低的地方。在海拔相对适中的地方,旧法饲养只要在割蜜时清理桶底杂物和留足越冬饲料就不会飞逃。尤其是活框饲养的蜜蜂,4-5 月由于割蜜太多,后期饲料不足,又加上疏于管理,就容易飞逃。11 月中旬夜间温度低至2℃,而白天温度可达18℃,昼夜温差大,加上有些场地缺乏蜜粉源,蜂群内缺乏饲料,又不补足饲喂;蜂箱没有保温包装,下大雪之前会飞逃,下大雪之后,由于又冷又饿会全群死亡。
由于长年进行旧法养殖,形成有蜜就取,无蜜不管的原始养殖模式,不想也不愿意过箱成活框养殖。看别人产量高,质量又好,卖好价钱时盲目跟上,也过了几箱,结果飞逃了,就不再过箱,也不相信过箱技术。经调查过箱后造成飞逃有以下几种情况:过箱后没看蜂是否护脾,没连续饲喂,蜂群是否安静平稳,饲养技术掌握不到位,过箱绑脾部分容易滋生巢虫(在树桶中饲养时间过长的脾),过箱后管理跟不上,缺蜜粉饲料等。
虽然当地多次培训中蜂养殖人员,但是由于有的学员关键技术掌握不到位,有的学员参加了培训仍在旧法饲养,有的学员虽已会过箱并养殖20 多群活框蜂群,但计算蜂王发育历期时不准确,造成王台出房时间不一致,王台成功率低。因而造成当地中蜂规模饲养发展缓慢。
虽然贡山县群山绵延、植被繁茂、山花不断,有利于中蜂的生存和发展,但存在一年内茨开镇4-6 月“小黑果”(或叫米汤花)、草果等植物开花流蜜,能割1 次脾(可摇2 次蜜),而捧当乡、独龙江乡只有少量植物开花流蜜的情况。或冬季茨开镇年成好时蜜源流蜜好,而年成不好时(2018 年由于雨水太多)只有少量植物开花流蜜。特殊的生态环境造成各地的蜜源不一致,制约着当地的中蜂产业发展。
在外界缺花蜜季节,蜂群中储蜜不足时没有饲喂蜂蜜水(或白糖水),结果蜂群因缺蜜等原因大量飞逃,而当地山陡坡深,飞出的蜂群收回的较少,还有养蜂人员没有弄通培育适龄采集蜂的新法饲养技术等,这对规模饲养,增加蜂农收入产生了制约。
贡山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中蜂容易飞逃的习性,给中蜂科学饲养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为了发展中蜂养殖,增加中蜂养殖人员的收入,必须多实践,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止中蜂飞逃的办法。发生中蜂飞逃的原因一般为:巢虫危害、病敌害侵扰、群内严重缺蜜粉、盗蜂骚扰、群势过弱、巢脾过旧。在贡山县蜂群飞逃一般发生在每年的6~11 月,也就是外界缺蜜季节。防止飞逃的措施如下:
3.1.1 贮蜜充足
每年4-5 月,旧法饲养(包括不拉铁丝的所谓活框蜂群) 的蜂群割蜜时留2 脾蜜脾,以防天气突然变化造成缺蜜飞逃。活框饲养的蜂群摇过一次蜜后,第二次进蜜贮满后应根据进蜜情况适当抽摇,贮足饲料。当地有只割取冬蜜的传统,同样是要贮蜜充足。由于自6 月- 10 月外界蜜源植物泌蜜较少,贮存的饲料不足,必须补足饲喂,这样才能保持蜂群的稳定。
3.1.2 防止巢虫危害
旧法饲养的蜂群在割蜜的时候把老脾割出,保留新脾。活框饲养的蜂群也把老脾提出化蜡,保持蜂箱中都是新脾。因新脾可以阻隔巢虫的发生。定期清扫箱底的蜡渣,以免出现巢虫。
3.1.3 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
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才能保证蜂群内幼虫和蛹正常繁殖的温、湿度。也可以阻隔巢虫进入,也就是让巢虫没有生存的场所。
有的中蜂养殖人员过箱时把蜂用手轻轻抓入或用容器舀入新箱后必须等蜂上脾、护脾后,并且当天傍晚开始饲喂蜂群(50%白糖水),直到蜂群安定,从箱外观察有工蜂带花粉进入才算完成。
绑脾时一定要选有新脾的子脾,不能选有子的老脾,因为老脾中可能有巢虫的卵。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借脾过箱效果较佳。
中蜂人工育王、分蜂技术就是在原有的蜂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育王、繁殖蜂群。母群和父群的准备和育王群的组织要到位,移虫的虫龄要一致,才好根据蜂王的发育历期计算出提交尾群的时间,介绍王台的时间和处女王的出房时间。利用蜂群分蜂点分蜂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只有掌握好中蜂人工育王及分蜂技术,才能在现有活框饲养蜂群的基础上发展蜂群,达到规模化饲养。
由于海拔落差大,各乡镇的蜜源开花流蜜不同,造成饲养管理不一致。为了解决蜜源不稳,缺蜜时间过长,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实际问题,必须有选择地种植适合当地的蜜粉源植物,以满足缺蜜季节的需求。现已种植了草果,还应种植春季和夏、秋季有粉蜜的植物。如春季种植适应不同海拔生长的油菜系列,夏季种植玉米、南瓜、荞麦等蜜源植物,以保证蜂群贮蜜充足后还能生产商品蜜。
结合当地4-6 月“小黑果” (或叫米汤花)、草果等植物开花流蜜,还有冬季的野藿香开花流蜜,从而做好春繁和秋繁工作。就是在花期流蜜前40-60天,补足饲喂2∶1 的蜂蜜水(或白糖水),连续饲喂到脾上有白蜡后,然后改为用1∶1 的蜂蜜水(或白糖水) 间隔3~4 天奖励饲喂1 次,来发展壮大蜂群,到蜜源大流蜜时有7 脾足蜂参与采蜜[1]。在蜜源刚流蜜时要清巢,把繁殖时饲喂进的储蜜清理干净后,再让蜜蜂新进的花蜜酿出的蜂蜜全部封盖时,摇出的蜂蜜才是品质上乘的原生态蜂蜜。在饲喂蜂蜜水(或白糖水) 的同时饲喂花粉营养饲料[2-3],那就会取到更好的效果,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中蜂产业作为贡山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县政府非常重视,帮找项目和资金,制定很多惠农政策,与科研单位合作,作为技术支撑,邀请科技人员下乡培训指导,亲自示范演示,提高学员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搞好贡山县中蜂产业的发展,应举办各种形式的养蜂科技培训,根据本地蜜粉源情况,综合考虑该县蜜蜂饲养数量,不同地区制定蜜蜂饲养要求及标准,加强蜂产品质量监督,制定蜂蜜采收规范。重点培训懂当地民族语言的农技人员。
采取现场实际操作培训效果较好。先建立示范蜂场,以点带面发展。成立专职和专门的养蜂管理部门,负责当地中蜂产业发展和蜜蜂饲养管理技术工作。经过不断创新,根据不同场地蜜源、气候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蜂群发展的饲养管理技术;稳步发展,相信贡山县的中蜂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