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青
(首都博物馆 北京 100029)
2017年9月,上海博物馆东馆作为上海市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按照同济大学设计的方案投入建设。上海博物馆的西馆和东馆将形成“相辅合璧、一体两馆”的格局。事实上,此类“一体两馆”模式并非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自创,而是博物馆进行结构性转变的必然发展趋向。
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新常态发展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建设和优化的动态诉求下,博物馆领域面对的不仅是新建分馆、改建与扩建等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样还有因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员工职责分配、专业分工、人员调配、储备或者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等的变化。“一体两馆”模式下博物馆不同功能之间的差异性更为分明,如宣传、保护、研究等,由此,文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层次划分更为严格,对“一体两馆”人才配置的要求也更为急迫。
长久以来,建筑与文化领域中,人们对文化博物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形式或者内容的选择上,这同样也是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最在意的两个方面。束缚建筑设计师的往往是建筑形式如何代表地方、建筑形态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又如何体现以及如何能同时满足收藏、科研、展览等功能需求等。此类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文化博物馆空间设计与建设更为模式化、单一化。
近些年,随着文化文明建设的发展,传统文化博物馆模式化、单一化展览为观众带来的空间感受趋于同质,其形象的固化使观众对其的直观兴趣锐减,服务模式及呈现表象的主被动固化,导致与其他休闲方式竞争中博物馆的劣势更为明显。数字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的出现为博物馆的表象、内涵增加了更多选择,其建筑性质的自由化、广泛化,呈现方式的互动性、人文性、空间开敞性,与城市空间改革及城市地标性塑造的互融性要求等,促使博物馆逐步从“馆舍天地”向“大千世界”方向发展,“一体两馆”甚至“一体三馆”和“馆校合作”模式正是此种发展趋向的必然产物。
在历经以物品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观众为中心的过渡,文化博物馆的当前价值取向逐步从博物馆本位移动到观众本位上。此诉求下博物馆建筑设计不再拘泥于研究、展示、收藏“三位一体”式功能化设计模式。设计师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博物馆的定位点也逐步从物化的建筑向游走的观众范畴转化。由此,博物馆在本位转变阶段,建筑设计师和博物馆管理者更为重视博物馆空间的愉悦性、体验性,重视建筑物内观众的感受及知识共享的艺术感、便捷性等。
我国博物馆空间的进步趋向类似,但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如“一体两馆”模式代表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秉承了上海长远规划愿景,将“人文之城”的理念放于文化设施升级换代建设的要求基础之上。其设计在体现智慧空间“绿色、流动、自然光空间”特色的同时,也容纳了上海海纳百川、清新典雅、谦和大气的精神。通过设计上海博物馆东馆与商业地块、城市地下空间、城市人流融合,结合开敞式水体和地下空间特色,增加了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空间体验感。与之相比,山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更关注在原有博物馆分区基础上的功能与分区的优化和调整。2000年之后建成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及不屈战俘馆模糊展厅功能区界限,将功能空间与交通空间进行融合,更重视建筑中的体验和感受。
“一体两馆”作为博物馆在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其空间性、功能性、内涵性、表现方式等的转化,需要博物馆进行已有人才队伍的针对性调整及对应配置。步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专家戴维·贝尔曼提出,“博物馆在网络时代的重压下需要重新考虑知识展示手段与目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也同样提出依据某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量进行社会知识需求量的判断已然失效,在部分知识淘汰率高且极为快速的时代中,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积累知识,更多的是综合理解知识,高效运用知识。
目前知识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公众参与馆藏开发应用和功能设计等需求、需要被重视。但是无论是文化博物馆的“一体两馆”式建设,还是通过服务改革、业务模式改革、体验性改革等来强化博物馆的本体化调整,均需要在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的支持与监管下操作,且需要得到其核实和认可。这势必为文化图书馆现有人员的专业性、监管与配合的灵活性等以及人员岗位适配性、现有人数合理配置及供应适配性等提出了新诉求。此外,观众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身体状况的差异也需要被计入“一体两馆”下服务模式的调整中,如参观者的残障人士身份、对文化影响和技术熟悉程度的掌控差异性等,这些均需要博物馆的服务及建筑设计改革关注公众参与方式和公众多种学习的变化。
“一体两馆”模式对传统博物馆最为直接的影响不仅在于博物馆的内涵和呈现方式及功能、分区设计方面,其对博物馆传统组织架构、人员职位设置情况等的新挑战也极为分明。
博物馆作为文化复合体,同样也是精神与物质、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体。博物馆的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在博物馆的“一体两馆”模式运用的促动下,会导致博物馆的工作更为复杂、丰富。“一体两馆”模式意味着原博物馆的施工安排、形象设计、展览文本撰写,教育活动的推广、协调、组织、策划,藏品的利用、陈列、保护、保存以及博物馆日常运营的评估、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均需要划分成“一体两馆”模式。
虽然目前针对“一体两馆”模式的组织架构划分、人员调配、人员培训等尚无比较系统的、公开的应对方案,且大部分运用“一体两馆”模式的博物馆,基本按照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绩效考核的方式操作,但是从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功能型设计方式来看,“一体两馆”模式下,上海博物馆东馆对人员工作类别的要求与原上海博物馆相比更为丰富,也更具有针对性,拟使用统一化的组织架构和人员调配、管理方式,需要考虑如何细化并满足新场馆新功能设计与开放等所增加的新工种对培训、绩效考核、激励奖惩制度、岗位胜任力要求等的具象化设计与应用诉求。
很明显,原有的绩效考核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与调配模式等很难适应以交互式体验为核心、以观众动态诉求为基础的新馆、新工种、新工作模式对人才综合素养、岗位胜任力等方面的具象化考核要求。新馆设计、建设及“一体两馆”模式不仅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多层次、多专业知识素养,且涉及专业领域中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同样也涉及工作人员创新能力、知识储备、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多种层次性以及个人和团队实践与理论结合,在设计、测绘、标本制作、修复、测绘、摄影、讲解等方面的能力,效率、质量、水平等。
“一体两馆”模式所需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实施与规划联结、多学科集结、人与物兼顾统筹、对外服务与队内运行的平衡等,不仅要应用于“一体两馆”模式下的两馆整体工作中,还需要渗透到每个场馆每个岗位的胜任力要求中。“一体两馆”模式下新场馆多样而复杂的工作实质需要博物馆统一人员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方式,但是在实操中又需要按照实际所需灵活选择、阶段性推动和按需配置等。在突出博物馆传播知识职能的诉求下,两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新馆的工作人员既要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也要有处理各类事物、智能化引导观众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综合素养。
新馆的设计往往兼顾原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多媒体设计、佳偶活动策划、文化产品营销等多项日常工作,在智能化、交互性、体验性的功能型创新设计与应用的促动下,与原博物馆相比,新馆直面公众群体的机会更多,这对其社会职能、知识传递职能等发挥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体两馆”模式下博物馆的管理者不仅要明确两馆管理的各自独立性,以防止部门交叉、职能交错等带来的人浮于事、不作为、“踢皮球”等问题,还需重视不同群体对应变性和适用性的差异化诉求。也正因为如此,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专业性、实操性、主观能动性、动手实践能力、主观创造能力和经验积累情况也应该成为人才队伍建设及培训考察的重点。
数码文化和信息模式调整所带来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调整。在开放的全球语境下,网络的持久关联、扩张、相互依赖等,使博物馆“一体两馆”模式、协作项目、项目模式等日渐普及。“一体两馆”模式对两馆不同工作领域中网络化和协作的一致性、系统性要求,使两馆的员工在“一体”的约束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按照本馆功能和呈现方式的差异化表现得以拥有一定自主权,但是此项自主权仍以“一体”为基,并接受工作对应领域的监督。
以网络化和专业化交叉为支撑点的扁平化框架模式可尝试投入使用。但是,此种模式对管理者的职业素养、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等要求更为严格,其考察的是“一体两馆”模式中领导者是否具有领导力和组织协调适配能力。理想的领导者需要以开放的态度紧抓“一体”不放,将原有组织架构向“两馆”延伸,在保持原有组织管理精髓和优势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远见卓识等,结合“一体两馆”模式下的人才配置要求,进行领导管理方式、方法、理念及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
“一体两馆”模式运用下为保证博物馆的管理统一制度、统一管理方式,机构内现场办公与远程办公融合的工作方式更为普遍,馆内的现实公共场所仅被视为博物馆服务模式的一种,线上博物馆模式的和消费需求的出现,需要博物馆管理者强化自身线上管理、规划、监督等的领导能力。双线合作、“一体两馆”模式势必需要博物馆调整员工工作监督的力度、方式、细则等。由于职业流动性现象日渐盛行,新馆和新岗位出现且具有的不确定性增加各类不同就业状态和具体任务、活动次数,又变相为管理者聘任选拔、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和适配性等提出了新要求[1]。
“一体两馆”模式的本质在于拓展现有馆藏,提升现有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性、交互性,增加观众的体验度,强化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精神、空间设计的适配性等。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博物馆的角色和功能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工作中心也逐步由文物保管和研究向观众服务为中心方向转型[2]。
“一体两馆”模式的是为了契合国民现实生活,尝试从娱乐、休闲、学习、教育等功能层面来完成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来迎合民众对博物馆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随着博物馆事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方向的转型趋势,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化方式操作还需要应对目前阻碍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如:
(1)博物馆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科班出身人员有限,高校每年培养的对口专业人才总数与全国博物馆总量和发展速度相比并不契合,导致现有博物馆学专业人才输出严重不足。
(2)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变化要求不符。据悉,目前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中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位的不足半数,与博物馆专业毕业的更少之又少。
(3)文博专业人才结构队伍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博物馆事业快速变化的客观现实,很难为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体两馆”模式等实践应用等提供其所需要的创意型、专业高层次、复合型、管理型、策划设计类、教育活动规划和实施类、文化交流类以及文化产品多元开发经营类等新馆所需的人才[3]。
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我国对博物馆学科建设以及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设置此类专业院校偏少且不具有增长性,教师队伍编制少,高校投入少,专业型人才引进难,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知识培养体系相对落后,研究课题申请困难等,是“一体两馆”模式所需人才在对应的招聘、培训、应用之前所需从根本上进行处理的隐患问题。对此建议进一步强化博物馆专业学科的高校普及和推广率,加强此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借鉴美国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方式,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开发、博物馆运营管理、藏品管理、观众评估和教育活动规划等领域进一步细分博物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类别,比如可按照博物馆功能和空间拓展变化的要求进行博物馆学专业已有杂、泛知识体系的分解,按照校馆联袂合作的方针等,切实提升博物馆人员培训的专业化水平[4]。
《国家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2020年能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大力设立并发展地域文化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基本构建起惠及全民、运转协调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中国能步入世界博物馆先进国家行列。按照《纲要》要求,我国应该不断加大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设立比率,在更多的高校设置博物馆学专业,并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人才培养的覆盖率和规模性,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管事业所需人才数量的储备量。目前我国博物馆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已有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新馆建设所需的各类新工作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低,专业人才无以为继等问题,建议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文物局为牵头人,调研全国博物院人才储备及应用现状,制定博物馆行业人才发展规划,进行博物馆人才培养总体部署和战略目标的制定,明确并设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主要任务、组织实施方案等[5]。
其次,从促动博物馆的后备人才培养成效和力度层面着眼,建议发动高校和教育部的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负责中国博物院的国家文物局牵头,与教育部就博物馆“一体两馆”模式等的新转型诉求下人才培养和储备要求为调研对象,努力争取高校和教育部的辅助,依托教育部职能的最大化发挥,来推动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和理论融合化发展,如扩大此专业招生,按照馆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强化人才实践培养基地建设等。
其三,调整人才招聘方式,尝试使用评聘公开的聘任制。建议博物馆可一方面结合自身当前发展需求,以精简效能作为基础原则,按照考核、考试、招聘等系列方式择优录取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在调查员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后,按照“一体两馆”模式的基本诉求,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奖励和考核机制,尽可能消除制约员工主动性发挥因素,如此才能吸引员工为按照“一体两馆”模式的构建及人员调配献计献策。在健全馆内人才培养制度方面,建议博物馆按照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管理理论,结合“一体两馆”模式对人才调配的要求,不断丰富人才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如使用专题性培训、选题性培训、通时性培训等多种形式来提升现有员工对新馆工作的适配性,继而为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及相关成本的降低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按照博物馆类型的多样化发展诉求,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从宏观层面可将从事人类环境和人类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与知识的阐释、研究、保管、整理、搜集等作为核心,如博物馆藏品的研究、修复、保管、编目、整理、分类、鉴定、搜集等。根据中国博物院经营现状,包含公共服务、教育、传播文化展示的实施和组织及策划等,可按照公共服务、教育、传播、展示的技能与知识培养诉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兼顾博物院经营绩效评估、行销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筹资、人事管理、运营管理等。
在微观层面,在对口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在明确博物馆转型发展对员工能力、素养等的诉求的基础上细化培养要素。“一体两馆”模式下,博物馆员工所需的核心能力包含筹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电脑和数字技术技能、博物馆推广能力、认知与行为技巧、经营能力等。在日常专业培训中,除以上几项之外,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社交媒体维护、以公共关系和补充性营销为目的网页维护、移动技术、档案管理、数字资源保存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以适应系统与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诉求。凤凰城大学研究所提出在2020年之前,社会需要的核心专业技能包含如下,意义构建、创新与适应性思维、社交能力、计算思维,尤其是能将海量数据抽象成概念的能力、能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工作的能力、跨学科能力、新媒体素养、思维设计能力、未来工作所需的虚拟协作能力、认知负荷管理能力。
但就博物馆专业学生而言,无论是“一体两馆”模式还是博物馆行业发展,其所需的人才综合能力与素养在凤凰城大学研究提出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使用新媒体交流的能力、进行个人信息系统设计及融入数据定期交换机构系统的能力、进行新旧数据区分的信息流管理能力、在干扰环境中应对核心问题的能力、正确认知信息并使用批判性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管理个人网络信息的能力、控制信息流的能力、使用常见工具运用物理或虚拟网络分享参与及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心理负压缓解能力、管理认知负荷能力、自我管理与激励能力、无关信息排除能力以及工作所需的心理过程认知技能、行为技巧、元认知技巧、技能管理规划能力、在线服务开发能力与专业技能等。
对以上能力的梳理和确定,可帮助高校博物馆更为具象化的认识到博物馆专业及职业改革的实际需求,继而从博物馆各岗位人员实际操作、专业知识、职业道德需求角度着眼,开展更具有时效性、实操性、与时俱进性的课程,为博物馆行业内的组织职前、在职培训、专业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提供客观依据。当前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证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与政策法规已经逐步颁布,国家文物局所开设的金鼎工程能配合高校文博专业设立文博人才培训基地,并促进博物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
“一体两馆”模式作为当前时代博物馆保持自身与时俱进性、寓教于乐、拓展空间、展示知识方式不受限制、凸显知识创造自由性的重要工具,需要在认清博物馆地位及工作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博物馆现有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教育人员、展览设计人员、研究人员、馆长、藏品保管人员等处在核心业务岗位的员工提出“一体两馆”模式下的岗位胜任力要求,如专业知识素养、实践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具象化要求。
针对目前“一体两馆”模式下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中存在的岗位要求与自身资质不契合,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实务经验、操作技能、专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难以满足“一体两馆”模式应用前后的博物馆工作更为丰富、复杂化的问题,及新馆在承载知识密集型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对交互性、智能化体验要求更为明显的特殊性,建议我国博物馆行业立足时代变化及“一体两馆”模式发展的趋势,明确界定从业人员资质要求,设立博物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加以实践落实,使之成为包括核心岗位在内工作人员明确认知工作范畴和岗位性质的凭据等。具体操作可由相关部门审查和把关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明确并细化岗位胜任力标准和程序规范,以确保博物馆解聘和录用相关人员有据可依。
虽然目前国内针对此方面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是博物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进能帮助博物馆更为精准的定位两馆中每个岗位所需的职业资质和从业要求。职业资格认证需要管理主体鉴定劳动质量和产权,此项行为存在权威性、可信度,并受法律保护。博物馆的招聘借力职业资格认证能进一步规范自身与就业者之间的雇佣和管理关系、招聘标准与程序等,也便于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维护双方正当权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