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文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县委党校 甘肃 陇南 752300)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和感染当代人,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
陇南徽县是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县份,如何在红色文化发掘整理及保护利用上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民众文化自信,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徽县的红色文化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长征中红二方面军路在徽县的战斗经历;二是陇南地下党在徽县的发展历程。
1936年9月17日至10月7日,由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在徽县境内活动长达21天。在此前后,展开具有较大影响的成徽两康战役,指挥部曾设在徽县县城。在县境内进行过雷神堡阻击战等战斗,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吸纳7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留下余秋里截臂疗伤的传奇,红军活动几乎遍及徽县所有乡镇。红军撤离徽县两年后,徽县就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到徽县解放时,全县共有党员2193名,占甘肃全省地下党员总数的近七分之一、陇南地下党员的一半。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智除叛徒、东沟峡伏击战等精彩场面,也有龙王洞反围剿的壮烈一幕;涌现出申茂林、赵文选、茹素等一批革命烈士[1]。
与其他地区一样,徽县红色资源的发掘整理主要依托党史办以及县志办、档案馆,这些机构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他们调查研究整理,徽县红色资源的这两条主线脉络清晰,重大节点和重要事件无一遗漏,并出版了《红军长征在徽县》《徽县地下党》等图书。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方面,主要依托成徽两康战役纪念馆。该馆于2012年落成开放,它是以红二方面军成徽两康战役为主线、兼顾陇南地下党史,集展览宣传与资料收集研究于一体的纪念馆。该馆是徽县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主阵地,展室740平方米,主要以照片、图片、实物为主。纪念馆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讲解员3人。除成徽两康战役纪念馆外,红色教育基地还有吴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柳林镇庙坪红军纪念碑以及嘉陵镇尹坪村红色展室等。
所谓“利用”,主要指运用红色文化对民众,尤其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过程。针对红色文化利用,笔者认为在此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点:
如前所述,党史办、县志办等单位在史料的发掘整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成果仅仅是学术性的,没有转化成有效的宣传教育素材。要想教育人、感染人,仅仅有粗线条的历史事实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可感可知的鲜明人物形象、具体细节环境。比如渣滓洞那段历史之所以感染教育了一代人,不仅仅是那里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此基础产生的《红岩》以及相关影视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了一代人。
在这方面,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余秋里截臂疗伤、地下党龙洞遇难等,都是极具故事性、传奇性的历史事实,但没有相关的文学作品予以再现。
如列入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徽成两康纪念馆,主要以照片、图片和有限的实物为主,素材均为静态的、平面的。不要说现代科技的声光电,就连最简单的雕塑雕像都没有,更遑论其他立体的、形象的或场景再现的形式。宣教模式也是传统的“等客上门”式的被动模式,没有主动进入到社会、学校等场所进行宣传教育。虽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但也只是将展馆中的照片、图片搬到网络上,没有多少新颖的东西[2]。
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科技手段的提高,简单的、平面的素材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途径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这方面可借鉴的方式很多,比如用动态灯光演示红二方面军在徽县的行军路线,用蜡像人物再现贺龙同东关回民亲切交谈、余秋里将军截臂疗伤等典型场景,以雕塑再现雷神堡战斗场面等。有条件时可考虑综合运用声光电再现较为完整的过程或有具体细节的生动场面。现阶段则可以利用微信扫码的方式,使游客对节点场景或事件可从手机上听取有关讲解。比如柳林镇庙坪村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即便是专程前往者也不一定明白在此处立碑的原因;如在碑前通过扫码听到相关的介绍,即便是路过者也能受到红色文化教育。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发展红色文化教育可利用新型传媒形式,而且在这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比如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党史办、文化局等机构利用已经搭建的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平台,发布诸如红色故事、广播剧、微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动态节目。
红色文化教育是全民性的,但因青少年的可塑性、成长性等特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点自然应该放在青少年上。主要通过编写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等方式,让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进入课堂,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还可以聘请红色辅导员,把当事人、知情人或研究者请进来。总之利用各种手段,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发生在徽县的红色故事。
如前所述,要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场景细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史料研究提供不了的,只有通过文学创作,将活生生的场面再现出来,才能让红色文化入心入脑。无论是徽成两康战役,还是陇南地下党十多年的斗争历程,都发生过许多可歌的事件,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发生在1949年8月的“龙王洞事件”,从龙王洞特殊的环境带来故事的传奇色彩,还有四名烈士牺牲的悲壮色彩、两名战士死而复生的戏剧性。这一切,都为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徽县也不乏文学创作人才,仅中国作协会员就有5人之多,还有一大群文学爱好者。县文联等部门应该通过组织相关的座谈、采风活动,设立专门的文学奖等形式,大力鼓励、引导本县作者进行这方面的文学创作。
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学作品是红色教育的基础,只有将历史线条还原成可感可知的历史场面,才能切实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