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向奋众普及自然知识是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区的责任和义务。结合了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科普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并针对保护区实际,提出了加强对外合作、增强科普工作主动性、加强队伍建设等改进的建议,以期为保护区科普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五台山;自然科普;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288-02
1 引言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自然保护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自然资源,是开展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3年,经过30多年的保护管理,保存了丰富完整的植被类型,构成了小五臺山自然生态系统主体,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特别为褐马鸡、金钱豹等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环境,造就了保护区独特的地位和保护价值。一直以来,保护区非常重视科普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建立科普基地、建设自然博物馆、出版各类书籍等方式,不断推动科普教育工作积极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保护区科普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区科普教育的发展[1~2]。
2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距张家口市150km,东距北京市区125km,南距保定市210km。保护区辖区分布在张家口市蔚县和琢鹿县境内,总面积26700hm2,东西长约60km,南北宽28km。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森林遗存臭冷衫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褐马鸡、金钱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5.4%,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有高等植物1637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199种、昆虫30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是中国动植物区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科研、宣教价值。保护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展自然科普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3]。
3 保护区科普教育发展现状
3.1 科普场馆及设施建设
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包括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救护站、科研监测站点等。小五台山自然博物馆,建于2012年,该馆占地面积1255m2,设地质厅、植物厅、动物厅、菌物厅、昆虫厅、3D播放厅等展厅,另设地质标本室、动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和公共卫生间、商品部等配套设施,馆藏各类藏品展品19870余份。目前,自然博物馆已成为保护区向公众宣传展示保护区的重要窗口和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野生动物救护站2012年由杨家坪搬迁至山涧口,办公、实验等区域占地面积205m2,半封闭围栏占地76004m2,全封闭围网占地900m2,该站对有效保护褐马鸡等重点保护对象,并开展褐马鸡繁育、野生动物救助等科研工作,为科学考察、学术交流、科普实习等活动提供直观服务。与此同时,保护区气象、水文、生态、动植物等科研监测系统不断完善,积累了大量科研监测数据,对保护区科研及开展科普教育都有重要作用[4~6]。
3.2 书籍资料及科普宣传
《小五台山植物志》2011年出版,描述了小五台山野生植物118科527属1387种,是研究小五台山地区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参考资料。《小五台山昆虫资源》2013年出版,图文并茂,有昆虫图片4000余幅,较系统的阐述了昆虫多样性及其形成的必然性,昆虫在复杂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及同其他生物相生相克的关系。《小五台山昆虫》2013年出版,记录了六足动物和蛛形动物5纲29目320科1769属3082种(亚种),系统总结了保护区六足动物和蛛形动物资源。《小五台山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2016年出版,对保护区内现有陆生脊椎动物的物种构成、分布情况以及生存状态进行调查,发现了1个兽类新纪录,2个两栖类新纪录和4个爬行类新纪录物种,共观察、记录到小五台山地区鸟类150种,分属于15目48科。《小五台山常见植物图鉴》2016年出版,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对小五台山保护区552种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等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这些书籍的出版,对小五台山地区动植物、昆虫等的研究、教育、科普和保护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保护区还印制了《保护区简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宣传册,官方网站开设了自然科学普及、宣传教育等栏目,官方微博定期更新保护区相关信息及科普知识。
3.3 开展活动及取得成绩
多年来,保护区面向学生和自然爱好者,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实习、夏令营和科考活动,年均接待人数千人以上,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周”、“河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森林防火”等科普宣传活动,取得良好反响,为提高公众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保护意识做出了积极努力。保护区先后被张家口市科协、省科协、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林学会等部门命名为“张家口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宋庆龄基金会野生生物基金管理委员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
4 保护区科普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4.1 缺乏创新性
科普教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但是仍然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情况,且工作形式还是比较传统单一,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往往是按照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很少主动创新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因而长期以来,保护区主要的科普教育形式还停留在发发宣传册、接受大专院校科普实习等传统形式,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及当前教育形势的良好科普教育工作模式。
4.2 受众范围小
科普教育工作一般在保护区内部进行,对象主要是区内工作人员、社区群众及前来实习的学生和开展调查研究的学者,范围较小,影响力也较弱,没有将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3 宣传不到位
一直以来,外界对保护区的认识存有诸多误区,很多人认为小五台山是旅游景点,是户外登山探险的休闲场所,却不知小五台山是蕴藏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备重要的科考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当地商家受利益驱使滥用小五台称谓故意误导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保护区宣传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区科普教育工作的发展。
4.4 缺少专业人才
缺少专業人才是制约保护区科普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整体来看保护区的干部职工都是潜在的科教工作人员,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只能算是兼职的科普教育工作者,加上缺少专业知识和手段,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 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5.1 加强对外合作
科普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感受自然的珍贵和美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珍爱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意义重大。想要做好这项工作仅仅依靠保护区自身力量自然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加强与教育机构、科协等组织部门合作的深度,把教育机构和科普组织的人员优势、专业优势和保护区资源优势相结合,实现教育机构、科普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有资源有场所,保护区开展科普活动有人群、有平台有专业人员指导,合作提升,共同进步。
5.2 制定长远发展计划
科普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应该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长远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开展工作提供遵循,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计划应将科普教育工作同保护区森林防火、科研监测、有害生物防治、资源管护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将科普教育工作融入到保护区各项工作之中,使科普教育工作同各项工作协调开展。
5.3 增强工作主动性。
虽然目前保护区已经与多所大学、机构建立开展科普实习、夏令营等活动的合作关系,但是仍处于被动状态。保护区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有极大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发迫切,为公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和感知自然与生命的场所,普及自然科学科普知识,是保护区在新时代重要的使命,因此,自然科普工作及其重要。需要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精心谋划、积极行动,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不仅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更要走出保护区,走进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开展线下的实习、夏令营、展览、讲解和线上官网、微博、公众号定期宣传、问卷调查等等各类活动,让科普教育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动中,让大家明白自然的奥妙和美好,使更多的人自觉加入自然保护者行列,成为自然的守护者,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5.4 加强队伍建设
要实现保护区科普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是要加大对保护区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对保护区的整体认识和工作能力,使保护区每名工作人员都能够成为合格的科普教育工作者。二是引进志愿者,为保护区科普教育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建立志愿者工作评价制度,对特别优秀的志愿者给予适当奖励和鼓励。三是与专业学校建立实习合作制度,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保护区相关人员也可以到高效参加专业学习培训。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为保护区带来专业知识和紧跟时代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保护区工作人员也得到了学习提高的机会。
6 结语
随着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工作遇到良好的发展机遇,今天的受教者也许就是明天的施教者,保护区应抓住机遇,结合实际,将科普、宣传、科研等工作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统筹推进,助力保护区事业更好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立龙,晋秀龙,陆林.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及其科普教育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7(3).
[2]王英俭,陈套,贺晓航.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证实研究[J].科普研究,2019(4).
[3]李吉利,郝明亮,赵焕生,等.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展教资源研究与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3(1).
[4]刘晓静,梁留科.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贾恒,薛亚东.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思考[J].野生动物学报,2018(1).
[6]韩念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3).
收稿日期:2019-09-17
作者简介:薛文秀(1987-),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