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下“0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

2019-12-27 09:29谢亭亭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框架

谢亭亭

摘  要  目的:探寻“00后”媒介形象的形成机制,为今后我国媒体构建代际媒介形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框架分析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标题中含有“00后”的新闻作为分析样本。结论及结果:《中国青年报》主要采用六个框架主题;框架机制方面主要采用群像化、故事化表现手法;在框架方向方面,采取褒义/积极立场。

关键词  中国青年报;“00后”;媒介形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1-0083-03

1  研究理论背景

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和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吉特林在戈夫曼提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框架理论主要被运用于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新闻生产、媒介内容和媒介效果,文章主要从第二个层面,运用框架理论分析方法,可以了解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素材的筛选、录入和舍弃流程,明确某一新闻主题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主题框架对受众解读信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报道主旨、展示社会现实、呈现群体形象,达到揭示媒体效果与意图的目的。

2  研究价值

自“80后”开始,学界对“代际群体”的媒介呈现议题开始关注。“90后”初入媒体视野时,和“80后”一样曾经历负面报道。那么,“00后”的媒介形象呈现是否遵循同样的路径?文章在剖析此问题的同时,有另外两方面的价值:

其一,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议题尤为关注个人、群体或特定机构的媒介形象。

其二,对“00后”媒介形象建构编码机制的探讨,是理解媒体对“00后”媒介形象这一议题进行强调、解释与表述的关键。

3  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3.1  抽样与样本

使用《中国青年报》电子版高级搜索功能,搜索条件是“00后”为关键词且包含在新闻标题中,来源为《中国青年报》,时间是自2009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闻文本按时间排序,最终确定66篇有效样本。

文章把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图片、评论、H5、视频等新闻文本都放在分析之列,以一篇报道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判断依据为报道有独立的标题和明确的作者。

3.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框架清单分析方法,辅以内容分析法对所搜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样本进行阅读分析,构建出框架主题、框架机制和框架方向3个类目。

4  研究内容

4.1  新闻框架主题:以教育学习、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类为主

根据框架清单分析法,文章在对“00后”新闻报道框架主题归纳时,首先对每一篇新闻报道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设计主题类目,然后根据文章主题为每个类目制定出定义和指标;其次,在分析其媒介呈现时,既关注内心活动与行为表现,又分析此群体所处的微观场景或宏观环境。根据以上步骤,将“00后”的新闻框架主题划分为家庭生活、教育学习、社会实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其他六类。

从框架主题分布来看(图1),“教育学习”“兴趣爱好”“价值观”类新闻报道较多。“教育学习”类内容主要包括“00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00后”成年,如“10年跟拍‘00后,教育焦虑如影随形”等内容。“价值观”类主题内容主要包括“00后:集体意识强 志向多元化”“‘精致理性的00后背后就是中国”“解读真实的00后:很主流 有主见”,以上3篇报道为2016年9月11日《中国青年报》同一版面刊登内容,从此处可知《中国青年报》对“00后”价值观形成的重视。“兴趣爱好”类主题内容主要呈现“00后”群体的多元兴趣爱好,如“弹幕:90后00后永不落幕的狂欢”等。

以上三类框架主题的报道占据“00后”新闻报道总量的75%以上,其中“教育学习”类27.3%,“价值观”类报道25.8%,“兴趣爱好”类22.7%。三类报道主题比重接近,说明《中国青年报》强调人才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关注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心理健康,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从侧面表现出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期望。

其余报道框架主题为“家庭生活”“社会实践”及“其他”。“其他”类新闻报道内容包括广告宣传、调查研究,主要向青少年群体推广影片或书籍等。“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类报道占比相同,其内容关注“00后”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及该群体与社会的连接。

经过文章分析发现,《中国青年报》在对上述议题进行话语选择和符号重组时,有意无意地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逻辑链条,给受众一定的心理暗示,即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4.2  新闻框架机制:以群像化报道为主

根據恩特曼、甘姆森及Tankard的理论,文章在分析样本的框架机制过程中,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通读新闻文本,大致把握报道的脉络结构;其次分析报道内容的表现手法或叙述方式;最后定义框架机制类目的具体判断标准;再对照已有研究观点,将“00后”新闻框架机制划分为群像化、数据化、故事化、权威化、标签化和无特定框架6种类型。其判断标准如下:“群像化”是指报道的整体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为通过记叙法报道新闻,并有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带有一定主观色彩;“数据化”指以统计数据作为强化论述的方式,新闻报道相对客观;“故事化”是指报道从某一对象/群体出发,以其为中心展开报道,阐明主题;“权威化”体现为报道引用政府、机构的调查数据或专家、某一领域知名人士的原话,增强文章可信度;“标签化”体现为报道内容着重强化既有“00后”刻板印象,形成群体区隔;与80、90后进行类比,增强“00后”群体社会认同感。文章将报道内容未出现上述5种框架机制特征,也无明显其他框架机制特征的新闻归入“无特定框架”机制。

图2  “00后”新闻报道框架机制数量分布

从分析结果看(图2),采用群像化为框架机制的报道数量最多,有15篇。这类报道采用记叙法来呈现“00后”对同一事物的共同选择,凸显其群体共性。故事化、标签化、权威化框架机制的报道数量接近,故事化类报道侧重人物的情感表达,深入报道对象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并剖析其后的深层原因,比如《“00后”父子心声:公益视频引热议》;权威化报道框架机制主要是通过专家或机构媒体的调查数据展现“00后”成长中的新特点、新现象,比如2016年11月9日,《中国青年报》在同一版面的4篇文章,使用权威化框架机制来说明“00后”群体的理性价值观主题;标签化框架机制的新闻报道主要包括两种,以《00后:集体意识强 志向多元化》一文为标签化和去标签化的分界点;数据化框架机制的报道采用直观数据进行论述。无特定框架机制新闻报道主要是宣传推广及软文,向“00后”群体介绍某一影片或书籍等。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媒体在“00后”报道框架机制的选择上并无显著差异,且同一文本可能出现使用两种以上框架机制的情况。基于此,框架机制使用类别的区分依据则是上述框架机制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内容占比的多少,从而确保文章数据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4.3  新闻框架方向:以褒义/积极的报道为主

框架方向是指新闻报道中所表达的态度和取向。其中褒义/表扬的报道表现出对“00后”群体是有利的,包括“00后”学习、兴趣爱好方面的肯定,以及对其成长中的问题抱持乐观态度;中立/中性的报道内容无法明确分别出有利或者不利,或者无明显框架方向的报道;贬义/批判的报道表达出对“00后”群体不利、失望或消极态度。

从图3可以看出,采用褒义/表扬框架方向的新闻最多,达52篇,占总报道量的51%,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是“梦想”“担当”“努力”、“荣誉”“强国一代”等;采用中立框架方向的报道以陈述事实为主,对“00后”的评价主要使用中性词;采用贬义/批判框架方向的新闻数量最少,其报道内容主要关注“00后”的“心理问题”“手机网络沉迷”等,高频词汇主要有“逃”“偷”“游戏”等。

5  结论与探讨

文章经过研究发现,在新闻框架主题方面,媒体在加工原始新闻材料时,使用强化、减弱或排除等手段,以隐性的方式构建出“生活—教育—价值观”的逻辑链,并由此为核心报道主题形成一定报道规模。通过“生活—教育”逻辑链强调在“00后”成长过程中渗透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给予青年人知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以及行为等有重要影响,孩子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习得于父母。”通过“教育—价值观”的逻辑链表达教育与青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密切联系。教育成为生活与价值观相联系的桥梁与关键。同时,我国媒体对“00后”群体生长环境的报道范围不应局限于大城市,要延伸至贫困地区及山区的“00后”生活环境,从而描绘出该群体的大致成长图景。

在新闻框架机制方面,《中国青年报》采用多种框架机制。此前,曾有研究指出媒体在代际媒介形象报道议题上存在严重的污名化现象。经过文章研究发现采用“标签化”框架机制的新闻虽占据一定的比重,但是就具体报道内容来看,“去标签化”趋势鲜明,整体上呈现出“00后”的正面特征。《中国青年报》采用多元化报道视角、多种报道形式展现“00后”媒介形象,具有一定新意和对其他媒体的示范作用。在新闻报道社会价值方面,《中国青年报》通过赋予“00后”社会活动以特定意义,将社会事实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世界,在客观展现“00后”群体生活的同时,与社会发展相勾连。

新闻框架方向方面,《中国青年报》通过各有侧重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报道表达关于“00后”群体的价值立场,但是总体上来看媒介形象呈现以平衡性为主要特征。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形成对其群体的整体判断力,有了更为多元和包容的观点。事实上,《中国青年报》在“00后”媒介形象塑造方面的报道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较客观地呈现了“00后”的群体风貌。

参考文献

[1]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32(9):18-24,6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3.

[3]刘佩.“走出去”十年:中国企业海外危机西方媒体话语分析——以甘姆森“诠释包裹”框架理論为分析路径[J].新闻界,2015(11):2-8,25.

[4]刘强.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J].中国出版,2015(8):19-24.

[5]黄慧.框架理论视角下重庆人形象的媒介建构策略[J].新闻窗,2016(4):41-42.

[6]程晨.“90后”网络媒介形象建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7]吴晓燕,熊仲儒.《参考消息》新闻翻译中的框架重构机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120-124.

[8]吴朝彦,黄磊.框架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以“新浪网”新闻报道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10):85-92.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框架
建设性新闻的文本建构与内容生产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框架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