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 赵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和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来设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真正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在“贯通”二字上下功夫。实现理论上的贯通,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组织领导上的贯通,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和学院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工作载体上的贯通,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各个方面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学科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支撑,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高校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精准做好自身定位,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坚持利用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立有助于综合素质培养和交叉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环境。要充分挖掘学科体系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着力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入脑入心,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完善学科布局和结构,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学科团队的底线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区域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积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注重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需要基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为出发点,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在基本知识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编排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做出系统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整体规划;聚焦课程改革,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和实践教学等灵活开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既通过价值传播凝聚知识底蕴,又通过知识传授强调价值引领,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倡导自觉、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面向全体、结合专业、梯次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学院+学校+校外”的创新创业服务孵化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服务。
教材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基础。高校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材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逐步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的教材體系。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严格规范教材编写和选用等环节的管理,选择观点鲜明正确、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落实教材选题和审核制度;要加强对经典教材的传承创新和对数字教材和精品教材的重点支持,不断提升教材质量水平。
管理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保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的源泉。高校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科研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旗帜鲜明地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造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职工队伍,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校院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责权利的下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学院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逐步让学院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在教师选聘、考核、激励等环节强调对人才培养贡献度的导向;完善以代表性成果、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科研价值观的进一步转变。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