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2019-12-27 04:16陈丽娟
艺术科技 2019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起源

摘 要:赣南采茶戏是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客家特色及乡土气息,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赣南采茶戏流传至今是有其特色的,本文从赣南采茶戏的概念出发,系统分析其音乐、舞蹈、表演及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期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艺术特色;起源

赣南主要指江西南部地区,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形成了成熟的客家文化体系。赣南采茶戏,又称为三角班,是赣南客家文化孕育的艺术瑰宝。[1]其在传承和发展中广泛吸收本地区及外地流传至客家地区的各类艺术营养。当前,赣南采茶戏已列入国家非遗行列,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探讨有着深刻的意义。

1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色

1.1 唱腔特色

赣南采茶戏音乐丰富多样,发展至今已有400余种曲牌,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乡土气息极为浓厚,其唱腔有“三腔一调”的说法。[2,3]具体分为:一是灯腔。该曲调进展起伏较大,音调非常高亢、浑厚、粗犷,而又有热情,充分展现出了茶山劳动人民的生产劳作热情及积极向上的情绪。大多数灯腔属于齐唱合唱曲,主要应用唢呐和赣南民间锣鼓进行伴奏。而曲牌则主要为七字句特点。二是茶腔。该唱腔的曲牌音乐有将近100首,具有抒情、含蓄及活泼的特点,有着极为浓郁的田园风味。音乐唱词基本为口语化,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极为贴近,善于表达出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该唱腔文学结构主要为七字体和五字体。例如,七字体《长歌》的唱词为“一送表哥柜子边,双手拿到两吊钱;一吊拿你零星用,还有一吊拿给你做盘缠”;五字体《斑鸠调》唱词为“正月么格叫、正月斑鸠叫、斑鸠叫哩起、实在叫得好”。三是路腔。该种唱腔非常轻松愉悦,活泼自由,风趣幽默,最适合载歌载舞的小型歌舞类喜剧,主要分为二韵和一韵。前者如眉弓调、睄妹子等;后者如喂是喂、补皮鞋、哭调等。四是杂调。该唱腔的曲牌通常来源于流行的民歌小调、花鼓调及彩调,但也有很少一部分源于其他剧种,如南词、北词、高腔及连花闹等。该唱腔极为活泼轻快、甜美柔和,同时,在演出中偶尔会伴有几段可发挥出调节和点缀氛围的效用。它的结构非常灵活,也非常自由,不同类型句式均可应用,如“高腔”“十字调”“南词”等均属于七字句式。[4]

1.2 音乐方面

一是勾筒。这是赣南采茶戏最为主要的一个演奏乐器,在采茶戏演奏乐器及伴奏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它通常被称为瓢弦,其琴筒是圆柱形,琴杆一直到头,全部为竹材,大部分是艺人自己制作的,发出的音量较大,音色较为雄壮、浑厚。其伴奏通常采用正反弦,即将两把勾筒随着唱腔伴奏传统来组合构成的。二是打击乐。赣南采茶戏的打击乐和其他剧种有显著差别。在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中,不管是起板或过门,还是尾奏或间奏中,均有其相应特色锣鼓点,在强弱分明的四分之二拍中,锣鼓更为突出弱拍及其后半拍,及连续切分进行,形成赣南采茶戏开唱和曲牌均需锣鼓的鲜明特色。[4]

2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特色

2.1 矮子步

矮子步乃是赣南采茶戏表演最基本的步法。其源自客家茶农日常生产和生活。具体来说,茶农的上山下坡、茶丛摘茶、低矮茶棚炒茶,均进行弯腰屈膝动作。[5]客家人受此启发,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抓住这些瞬间的艺术美,获得艺术灵感,通过艺术处理和加工逐步形成这种独具特色的舞步。矮子步一般分成高、中、低3个类型。而基本步伐多种多样,如交叉步、惊步、摇搓步、滑步等。不管何种步伐,始终要以“矮”为基础,如此,生和旦两角表演就构成男矮女高、男走女摇的基本舞姿,并逐步成为对立而又统一的表演艺术规范和舞台节奏,这也可以说是赣南采茶戏的舞蹈核心。

2.2 单袖筒

单袖筒是赣南采茶戏舞蹈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单”上。在以往,茶农在劳作时,通常腰间会系上一白布,主要用来擦汗、扇风、遮太阳及作为垫肩来挑担。而手舞足蹈时,也可用来表现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善于理解生活的前辈们就把这一白布和袖子相连接,形成当前的单袖筒。它通常仅仅用在男角,既要写实,还要表意,且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戏曲的对称美准则,大大增强了赣南采茶戏的特色。

2.3 扇子花

赣南采茶戏和其他剧种区别的一个显著点就是扇子花,这也是它的一个鲜明特征。有这样的说法:采茶无扇子,就如吃饭缺筷子。可以看出,在赣南采茶戏演出中,扇子花有着特殊地位。从赣南采茶戏四出大、小戏来看,均离不开扇子花的身影,旦、生角均会用扇子,正、反丑及彩旦同样会用到扇子,仅仅在于扇子颜色上的差异,彩旦往往应用大蒲扇。另外,赣南采茶戏中的扇花动作有多种,据记载已有数十种。扇子的应用不但极大地丰富了采茶戏的舞蹈风格,且剧中也应用诸多虚拟道具,如茶盘、绣花绷等。赣南采茶戏三大舞蹈特征通常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手甩单袖、一手舞出扇子花,踩着特有的矮子步,极具幽默感。

3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色

3.1 丑行表演

以丑行为主的表演方式是赣南采茶戏表演中最主要的特征。它的表演幽默、诙谐。虽然说为丑行,但却可以使观众充分感受其演出魅力、艺术内涵及其艺术美。丑行一般分为正丑、反丑及彩旦。正丑,即丑行俊扮,大部分是中年劳动人民,其有着勤劳朴实、善良乐观、风趣幽默及勇敢聪慧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上,具有飘逸、灵活、开朗的特点。反丑,即丑行丑扮,大多数是烟鬼、酒徒、不良分子等。赣南采茶戏大多数剧目均有该行当,往往有着滑稽表演。而彩旦大多数是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小市民角色,如媒婆等。这些人物的性格较为泼辣,表演上较夸张,动作较大,具有很强的漫画性,表演动作及形态概括为扭、摇、摆、翘。

3.2 模仿表演

在身段表演层面,赣南采茶戏仍保留了诸多模仿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动作语言,形象生动、具体,且特色鲜明。通常此类动作均以动物动作特点取名,即虚拟动作,如猴子洗臉、狮子开口、乌龟爬沙、蜻蜓戏水、狗牯摆尾、狐狸过岽、公鸡啄米、乌鸦晒翅等。以采茶戏剧目《钓拐》为例,其非常巧妙、合理地将各种虚拟动作应用到该剧刘二的角色表演中,将他游手好闲、贪财好色的人物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不但刻画出了人物性格,极大地丰富了演员表演,同时还充分展现了赣南采茶戏诙谐风趣、幽默搞笑的色彩,大大提升了采茶戏的艺术品位,提升了观赏的价值。

4 赣南采茶戏语言及服饰特色探讨

因赣南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客家语地区,各地区的方言有诸多差异,但是从整体语言风格来看,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客家语言的读音和当前的普通话具有极大的差别,如普通话读作“是”,而客家话则读成“系”。这些有着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朴实而又平和,同时还应用到某些乡间俚语或用谐音字营造出喜剧效应,以给观众节奏欢快、诙谐幽默的观感。也基于此,赣南采茶戏剧目大多数是喜剧。此外,赣南采茶戏的演出服饰绝大多数是以赣南地区的大襟衫为基础的。主要是和尚领,在领口和袖口上增加装饰性花边,女角大多数会系上一个三角裙;而男角大多数会穿上一件百褶水裙。在装扮上,采茶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丑行,不管是正丑,还是反丑,都会在鼻子上方画一方块。

总之,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具体表现,是充分表现赣南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审美的载体。本文对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解读,主要表现在舞蹈、角色表演、唱腔及语言等方面,这些和谐地表现出赣南采茶戏特有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希望此文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玉澎.探析赣南九龙山采茶戏的艺术特色[J].作家,2011,9(10):114-115.

[2] 曾莉.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4,11(7):143-144.

[3] 卢致苑,曾荣.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赣南采茶戏之艺术特色[J].中国戏剧,2012,25(11):169-171.

[4] 毛建舟.论赣南采茶戏的舞蹈表演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2014,10(17):417-419.

[5] 汪继红.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初探[J].大众文艺,2010,25(11):317-319.

作者简介:陈丽娟(1981—),女,江西南昌人,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