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
唯至诚者,能致其极。于他而言,对极致的追求好比一场修行,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以万千锤而铸一器。追求极致,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他喜欢这样的状态,所以他愿意沉浸在陶瓷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
他说,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这正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宝贵精神内核,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以及世俗名利裹挟之下难能可贵的人生判断与价值定见。
他,就是江西省青联委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汪凯。
汪凯说:“我相信万物是有灵的。陶瓷亦是。这种隐藏着的灵,需要用心倾听才能感觉到。一件瓷器,能倾听到创作者的心情,是真正的愉快、和谐,还是烦躁、呆板。手指的轻重、快慢就像在琴键上留下的音符,弹奏出的节奏是创作者的心声。”
1980年代,汪凯出生于江西上饶的乡村,对陶瓷最初的印象,他说是神秘。汪凯对陶瓷仰慕已久。陶瓷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结合中,不仅催生出这一世界级的陶瓷品种,也赋予中国深邃绚烂的文化表情、文明记忆。或许,儿时的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自打16岁踏上了学习陶瓷的绘画之路,他就一刻也未停歇在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上,不断求索、汲古融今。
“陶瓷是独立的绘画门类,她是一个把现实生活变得神圣的过程,它不会和现实生活处于同一层面,否则作品的灵魂就没有超越性。陶瓷工艺和陶瓷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陶瓷艺术不是表现深刻思想的载体,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变为历史。陶瓷大师应该有自己的情怀,应该是正能量的寄托,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干净的、能说话的、有自己境界的。”汪凯说。
凭着这样对陶瓷艺术的理解,汪凯还有自己的伯乐,就是自己的叔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明,叔叔一直告诉他,“艺术和生活之间有一条线,线越粗生活的影子就越重,线越细生活的影子就越淡,这根线始终是不能断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汪凯的艺术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走的很是扎实。”汪凯说:“叔叔是把我领进陶瓷世界的引路人,手把手,毫无保留地给我传授了他的艺术世界,这些值得我领悟一辈子。”
2009年,他为中国传媒大学创作的陶瓷作品“中华和谐盛世图”整套作品36件,被中国传媒大学永久收藏,作品配合国画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2011年,他获得景德镇市陶瓷技能大赛的“状元”;2012年,他的作品《长寿图》在迎春美术作品展中斩获金奖……
荣誉的接踵而至,并没有让汪凯沾沾自喜,相反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清醒,他知道不管在技法上还是对陶瓷的认知上,自己不能故步自封,还需要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机缘巧合,他遇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泰斗龚循明先生。龚老被誉为“原创陶瓷绘画的先行者”,他坚持认为“原创陶瓷绘画”的立足点首先在于反映这个新的时代,而不是一味地躲在书斋里描摹,不能让今天的陶瓷依然穿着古代和民国的外套。“笔墨当随时代”不能侠义地理解为简单的笔墨关系和技巧,它的延伸意义是指绘画里面的精神状态,它是一个时代的风貌展现。这些理念恰恰是一直埋藏在汪凯内心深处的感悟。
遗憾的是,傲骨风清的龚老从不收徒,汪凯将自己的作品送到龚老的面前,并在龚老的带领下驾车进入西藏,开始了行走在世界屋脊的采风之旅。刚入西藏,多位队员就有了高原反应,有的人头疼不已,有的人上吐下泻,汪凯也是昏昏沉沉,但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他一直都在坚持。
这一程,龚老不断给汪凯讲解如何“看清”西藏的风景进行创作。行驶途中,汽车拐过一个山弯,突然一座巨大而又神圣的雪山呈现在他们眼前,那种震撼,不断冲击着汪凯的内心。那一刻,他的脑海一片空白,紧接着陶瓷作品的呈现就让他有些激情澎湃,他突然矛盾起来,他想置身其中,与这样的美景融为一体,又想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将自己此刻的灵感用作品给与表达。
与雪山的初次邂逅,给汪凯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也给他的创作道路带来了更多启发,成为他艺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当然,陶艺创作,是一个复杂、费时费力的过程。无论是在瓷板上做出水墨画效果,还是在釉上彩绘,均非容易之事。烧制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困难。" 青花瓷的材质感及色阶层次,在陶瓷单类色料中是极为独立、丰富和多元的。这当然是青花瓷的表现力所在,但如何选择并驾驭不同色感的陶瓷去表达雪山,也在工艺技法上对汪凯提出了挑战。
“在西藏,一直看着雪山随着太阳、天空、云彩的变幻时而金灿夺目、时而银光挥洒、时而腾云拨雾、时而身披红霞,自己也仿佛置身仙境。随着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陶醉,我逐步认识到,西藏高原集空旷、雄奇、博大、神秘于一体,要想在作品上把雪山所蕴涵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必须要有创新,我在技法上注意了用墨与用色的结合、雪光与山体的结合、雪山与草地的结合,此外,我运用了玻璃体语言,在雪山和草地的地方,我有意做了加厚,这样整个作品看上去近看有势,远看有形,摸下有质。”汪凯说,“我坚持用真情去品味自然,用心灵去构思作品,用充满激情的笔去表现心中向往的美。不仅要创作,而且要创新,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担当精神。”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和担当打动了龚循明先生,汪凯成为他第一个徒弟,也是唯一一个。汪凯说,龚老从未告诉过自己该怎么去画,但却一直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方向点拨给他,而这些,足以自己学习一生。
体验、学习、思考、创作……汪凯置身其中,他摒弃传统的陶瓷创作理念,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进行大胆探索创新,对创新材料反复实验,烧坏了再画,不满意重来。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他的西藏原创写生作品《净土》、《静虚如太古》被景德镇市陶瓷馆收藏;作品《藏地圣峰》获西博会金奖;作品《高原之秋》获得四年一届的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全国陶瓷艺术评比大赛金奖,成为了历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江西省青联委员、江西省高级技师、景德镇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向上向善好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凯的身份和荣誉越来越多,但其中,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景德镇青少年宫教师。只要自己有時间,他一定会出现在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汪凯说:“没有哪个地方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像景德镇的孩子一样,与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孩子们是一张白纸,他们玩陶瓷,就是用泥巴做一个东西,做心里想的那个东西,就这么简单。这里的孩子喜欢陶瓷,这也许就是景德镇事业传承的基因吧?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熏染的。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灭,那飞溅的火星照亮了孩子的梦想,所以我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艺术向往着美好,是人内心最真实、最本真的意象物化的展示。艺术家感受着世间万物,春暖花开,用作品把内心的故事流淌出来。“我要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到水、泥、火之中,把对人生的感悟用陶瓷语言来表达。要想活得不后悔,就要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然后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让每件陶瓷开口说话。”汪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