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
从日本回国已3月有余,心中的旅程还未结束,一直沉浸在阅读京都的历史书籍之中。我想,距离我再去一次,应该不会太遥远。
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奈良佛教寺院势力的影响,迁都京都,自此开启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平安时代。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后迁都东京,京都一直作为日本的国都存在。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京都在日本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极具东方古典的禅意与韵味。因为幸运地躲避了二战中战火的洗劫,如今,这里依然是无数日本人的精神故园。尽管现在的首都已变成了东京,但为了表达对京都的敬意,在为东京命名时,日本人将它的发音与京都颠倒——“Kotyo”与“Tokyo”,一个古典,一个现代。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开始全面向中国唐朝学习,从经济制度到政治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派出大量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先进的科技、文化。他们将这些先进的文化理念带回并付诸实践,京都的选址与建都正是仿照了长安的格局。
各种庙宇、神社星罗棋布,为京都平添了浓浓禅意。时光流转,历经千年,在京都悠长而起伏错落的小街巷里,花木葱茏,簇拥着古色古香的房子,唐时的那份缱绻与风流生生不息。
隐藏在巷落之中,带着岁月痕迹的和式小屋,每一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格调。淡青色的竹帘、精致的木围栏、昏黄月光下散发出暖意的和纸灯笼,一阵风过,边角被磨损过的暖帘被吹起,不知有多少风情掩映其中。
那份對过去的敬意与对待现代文明绝不盲从的态度,使得栖居在这里的人们至今依旧带着古时的浪漫,诗意中一切都平和得动人。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的诗句虽是描写长安的秋天,放在京都倒也十分贴切。京都最古老最知名的寺院是清水寺,清水寺建于公元798年,传说是唐僧在日本的首徒慈恩大师所建。
站在清水舞台上眺望,京都的风景尽收眼底:古朴的民居,朱红的庙墙,宛若一副宣纸画,在千年的时光之中静静流淌。倘若梁思成先生健在,望着这飘摇在历史巨浪之中却得以幸存的城市,一定会感慨万千。
没有哪座城市能像京都这样,将如此众多的古典建筑同现代建筑一起集中、完好地保存下来。现代风格的恢弘大气,与传统古建的含蓄典雅交相辉映,为古城增添了新的活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都国立博物馆,没有过多装饰,只是清水混凝土的墙面与舒服的木制地板搭配,就足以将那种日式的宁静、温馨与细致传达得淋漓尽致。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每个展厅都有足够的领域感,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连通,在任何一个展厅都能感知到其他展厅内的活动,人仿佛是在画中前行。巨大的休息兼冥想空间面对着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湖面和绚烂的盛夏。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让人联想到日本美术所蕴含的谦卑和细腻。在博物馆里,工作人员会小声提醒游客不要在展厅里喝水,眼神里满是歉意和感谢。
京都的“静”和“寂”背后,有着某种超越得失的心气儿,所以即使在曾经的艳丽繁华渐渐退却之后,也不会走向黯淡,反倒是在某个拐角,或者是某个黄昏,让你短暂地翻涌出无法概括、无法言喻的感觉。
旅行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刷新认知,把别人的人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体验一遍。这次京都之行,小小的遗憾是没有在神社的古树下好好思考人生。不过,来年,我一定会再去感受京都的春怡和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