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凌
可能因为肚子里没油水吧,儿时的我似乎更喜欢肥肉。实实在在地咬一口,从嘴唇直油到喉咙眼儿。掰开刚出锅的热馒头,夹一片薄薄的肥肉,那猪油几乎能渗到馍皮儿上。
我到现在还记得巷子里有个小伙伴,可爱极了,关于他的记忆都与肉有关。
倘使他吃了肉,见人就会憋不住地显摆:“看我的嘴,油哄哄的,吃肉了!”你要是不配合,不夸张地予以肯定,他定会冲着你的鼻子大口大口地哈气,非得让你闻出肉味儿不可。更有趣的是,只要他家割了肉,他一定会坐在家门口,逢人就说“我家割肉了”“今晚煮肉吃”,还会一噘嘴巴补充一句:“不让你吃!”气得他爹妈为此收拾了他好几次,可他偏偏就是个记吃不记打的主儿。
那时家家穷,一年半载吃不到一口肉,都是晚上煮,可肉烂了自然香气扑鼻,肉香味儿就会飘很远,还是会让很多人家皱着鼻子,闻得又贪婪又伤心。
记忆里,家里只要买肉一准儿是肥肉,才不会傻傻地去买瘦肉。因为肥肉用处可大了。
包饺子?是很解馋,但那就是不会过日子了。饺子一口便是一个,很快就没了。所以,饺子只能是红白萝卜加韭菜,认命吧。
辣子肉?那不是败家吗?幾筷子就夹完了,能美几天呢?
用母亲的话说,要把日子过得细水长流。肥肉买回来了,母亲会先切成薄片,再切成条,最后切成小片状。往热锅里一倒,还得加点水,肉香味儿挡都挡不住。母亲用铁铲儿边翻边压,我负责拉风箱,似烧非烧。我多是站在母亲身边,看着,闻着,馋着……小片儿慢慢变黄,蜷缩起来,那就是猪油渣啊,得趁热吃,咯嘣咯嘣,脆香脆香。
炼好的猪油放在小盆子里,很快就凝固了,雪白雪白。那猪油,可有诱惑力了。热热的、刚出锅的馍馍,用小勺子刮上薄薄一层猪油,夹在馍馍里,再撒点盐。只是撒点盐,就可香可香了。
猪油辣子好看又好吃,红红的辣子在中间,颜色越来越淡,直到变白。在缺衣少穿、用醋和辣面子的年代,猪油辣子应该是辣子中的极品了。夹个馍馍带到学校,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闻一下,让他们知道自己吃的是猪油辣子。
那时候过得几乎是煮菜加两滴油后就只能加白开水的日子,所以用猪油炒菜衬出了特有的香味儿。吃红薯面,啥菜都没有,只是放点猪油,立马就成了美味。
只要家里有点猪油,比地主还阔气。
而猪油渣,刚出锅的,是我至今再也不曾感受过的“豪华”零食。可母亲是不允许我捏着吃的,只给我一两片,就藏了起来。年幼的我实在搞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老喜欢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再次拿出来一定不如开始好吃,有时还会放坏了。母亲会在包红白萝卜的包子、饺子里放进切碎了的猪油渣,让人顿觉鲜美无比。
猪油渣似乎只有这种吃法,好像割肥肉就是为了炼出猪油吃猪油渣。
对了,遇见谁家有红白事,偶尔夹个肉馍回来,也不会一人独享的。那块或那片肉会被取出来,切成小肉丁,搅进萝卜丁等,做成辣子肉。全家人会享用好几天呢。
亲爱的孩子们,记得丰子恺先生说过一句话:“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我再演绎一句,你若疼惜,物物都珍贵。愿我记忆里的肥肉,能触动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