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志强
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1]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3-16].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图书馆界应时而上,积极主动地将“互联网+”融入到图书馆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中。2015 年至今,以“互联网+”和“图书馆”为主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学界新的热点领域。同时,作为科研服务机构的高校图书馆,也跻身“互联网+”行列。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特点,整合“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改造和升级物理空间,为在校师生提供智慧型学习场所[2]邓李君.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融合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12):60-63.;另一方面,优化高校图书馆资源,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致力于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型图书馆。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挖掘该主题下的研究热点,为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文以“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CNKI 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区间限定为2018 年之前,检索时间为2019 年1 月26 日,共检索得文献444 篇。导出所有文献的题名、作者、关键词、发表时间等相关数据,并对导出文献进行清洗,剔除无关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文献428 篇。
从文献的发表趋势中可以看出(表1),该领域期刊论文最早发表时间为2015 年,文献数量为15 篇。随后笔者以“互联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2015 年全年在知网发表的论文多达6800 多篇,以“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为主题的研究,在“互联网+”主题研究中的占比极小。从中可以反应出,在相同技术和新兴领域的研究上,高校图书馆在起步阶段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表1 文献发表趋势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信息的外部特征进行内容分析,进而揭示某一学科的研究主题特征或研究方向[3]刘甲学,冯畅.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6,34(11):173-176.。本文主要借助Bibexcel、 Ucinet 和SPSS 软件,对所选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中心性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主要的步骤为:①获取高频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清洗;②构建关键词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③利用Ucinet 制作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并进行中心性分析,以提取研究热点;④利用SPSS 进行聚类分析。
提取428 篇文献的所有关键词,对表述相近的关键词进行替换,如:“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替换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推广”替换为“互联网+;阅读推广”等,剔除无实质意义的关键词,如“意义”“战略”等。
最终得到有效关键词503 个,提取频次大于5 的关键词28 个(表2)。并将高频关键词通过Bibexcel 构建28*28 的共现矩阵(表3)。为了消除由共现频次间存在的差异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将共现矩阵转换为相异矩阵(表4)。
表2 高频关键词
表3 共现矩阵表(部分)
表4 相异矩阵表(部分)
图1 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1)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将已构造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中,生成“.##h”格式文件,利用内置NetDraw 分析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网络共现图(图1)。从图1 中可以看出,图中共有28 个节点,每个节点分别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相同颜色的小方块,表示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比较紧密;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共现关系。
(2)中心性分析。中心性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点度中心性(Degree)、接近中心性(Farness)和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核心思想是测量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个体的影响越大,其在网络中越处于中心位置[4]王晓慧,王康,成志强.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管理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10):172-176.。点度中心性可以用该网络中与个体具有直接联系的点数目来衡量,数目越多“权力”越大。接近中心性指该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距离之和,距离之和越小则越处于核心位置。中介中心性指某个节点处于其他节点联系的路径之中,所处的路径节点越繁密,也就是说该节点的值越高,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
其次,将“.##h”文件导入Ucinet 软件中,利用Centrality 功能进行中心性分析(表5)。从表5 中可知,三种不同角度的中心性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因此,结合共现图谱与中心性测度结果,可以得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究主题集中于阅读推广、学科服务、创新服务、信息服务、微服务等图书馆服务几个方面。
表5 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分析(部分)
为了进一步更加直观地表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引入SPSS 聚类功能进行分析。聚类分析是将数据或个体,按照距离远近的方式区分类别,把距离较近的个体聚为一类[5]朱晋伟,邹玲.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10):111-116.。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 23,选择“分析”-“分类”-“系统聚类”,聚类方法选择“沃德联接”,测量区间选择“欧式聚类”,得到聚类树状图(见图2)。如图2 中所示,变量值取15 时,聚类最为合理,大致可分为6 类(由于检索主题词即为“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故此分类可忽略):信息服务、大数据;阅读推广与微服务;智慧图书馆;图书馆服务转型;创新服务;学科服务与信息素养等。
综上所述,通过中心性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最终得出的热点关键词基本相同,证明了利用以上方法对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识别,具有可靠性。
图2 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李燕燕、王喜明等人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环境以及阅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研,提出了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扩展阅读推广形式、优化阅读环境、以“深阅读”为主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策[6]李燕燕,王喜明,史海嫣,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8,48(3):56-61.。王春晓构建了“4231”阅读推广模式,即四大主体、两大空间、三大受众、一大机制[7]王春晓.基于“互联网+”的“4321”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2):154-156.。匡奕森从渠道、资源、主客体以及个性化等多个维度构建了阅读推广模式[8]匡奕森.高校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推广”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1):159-161.。金吉晖、麦笃彪等学者从传统阅读推广和高校图书馆现状出发,结合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探索新的阅读推广实践路径[9]金吉晖.“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J].山西档案,2016(5):108-110.[10]麦笃彪,温小明,周天旻.“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11):48-50.。
微信平台、云计算、物联网平台的搭建和整合,推动学科服务从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11]钟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38(8):89-91.[12]刘江红,贺延辉,赵桂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11):15-18.。谌志成从用户体验和需求、资源建设、学科馆员、服务平台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层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对策[13]谌志成.“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以长株潭地区高校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6(6):71-75.。张以舒认为,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应该以满足师生用户教学与科研为首要前提,打破学术交流壁垒,依托高校资源将学科服务社会化[14]张以舒.“互联网+”时代关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35(05):34-37.。
信息技术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而且也改变了用户的学习方式,高校图书馆求新应变,将MOOCs 课程引入到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中[15]郑红京.互联网+MOOCs+服务=高校图书馆创新驱动发展策略[J].图书馆,2016(6): 65-68,74.,积极引导用户尊重知识版权,协助教师制作MOOCs 课程,为翻转课堂提供创新型服务。黄美龄从图书馆采编对象、方式以及工作重点的转变,进而探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理念、模式和体系的构建[16]黄美龄.“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6):65-66.。徐阳认为,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应该聚焦于知识服务创新,通过构建知识创新服务体系、搭建移动交互式平台、提升馆员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等途径,打造智慧型图书馆[17]徐阳.“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8):190-192.。
周建芳、刘桂芳和沙玉萍认为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如服务效率低、边缘化现象等。针对这一现状,他们提出了微视频创新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旨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强化个体之间、用户之间的关联,促进高校图书馆跨界融合,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信息素养实践为例进行了阐述[18]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基于微视频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19-25.。张立滨分析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变化,从信息的四个维度: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论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要素[19]张立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2):130-132.。沈晓将信息素养线上与线下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分别对线下传统课题讲授和线上多元授课模式进行深度分析,探讨了针对学生和馆员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模式[20]沈晓.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8,40(6):10-15.。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可视化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最终对共现图谱、中心性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图进行整合分析,并结合文献,概括出该主题下的四大研究热点领域,即阅读推广路径与模式、学科服务模式探索、服务创新体系构建以及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此外,本研究发现,图书馆学界对新兴技术和概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互联网+”概念自2015 年提出以来,图书馆学界对其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对这一概念的阐述阶段。
由于仅对2015-2018 年的中文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并未完全反映出“互联网+”在高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全貌,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密切关注未来发文情况,结合国外该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利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这一领域的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