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的财经新媒体运营思考

2019-12-27 14:09:06吴燕婷
文化产业 2019年20期
关键词:财经新闻财经信息

◎吴燕婷

(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 广东 深圳 518000)

近年来,财经新媒体作为新媒体行业的一个重要子行业,已成为新媒体领域发展最迅速、商业变现能力最快的一类媒体。但在财经新媒体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何秉持专业、守住底线,打造融合财经媒体,是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一、财经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人

纵观当前财经新媒体行业,从主创人员的身份识别角度,当前财经新媒体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财经媒体的新媒体探索,此类财经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在传统财经媒体中拥有职位并领取薪水,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证券时报创办的“券商中国”“e公司”;每日经济新闻打造的“理财不二牛”“粉巷财经”;证券日报推出的“上市公司文娱头条”“金融1号院”;上海证券报打造的“上海证券报公司圈”“上海证券报基金圈”;人民日报的“麻辣财经”等。

第二类是传统财经媒体从业人员下海或者兼职创办的财经新媒体,此类财经新媒体的数量是最多的,由于在传统媒体受到过比较系统和比较专业的财经新闻采编培训,此类新媒体的市场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其中拥有第一财经日报背景的主要有野马财经、零壹财经、债市观察、央行观察、新金融琅琊榜、独角金融等;拥有21世纪经济报道背景的主要有无冕财经、市值风云等。

第三类是以营销公司、公关公司、投资公司为主体注册运维的财经新媒体,此类财经新媒体由于紧贴市场需求,熟谙新媒体运作规律,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市场影响力。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IPO观察、IPO头条、P2P头条、金融行业网、私募工厂等。

第四类是以知名财经专家、知名财经学者、知名投资人创办的财经自媒体,这类媒体由于创始人自带流量,市场影响力也非常大。比较知名的有吴晓波频道、秦朔朋友圈、叶檀财经、泽平宏观、范德依彪、林奇、沙黾农、光远看经济、黄生看金融、时寒冰、李迅雷金融与投资、金融街老裘、姜超宏观债券研究等。

二、“流量经济”与底线的博弈

随着通信技术、传播技术的飞速迭代,微博、微信群、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新的传播形式,也成为资本市场相关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一些财经新媒体基于“流量经济”“眼球经济”的考虑,追求“头条效应”“爆款效应”,甚至不惜触及道德底线,突破法律红线。在财经新媒体领域,近年来有两件案件备受关注。

第一件是“山石观市”被罚案。2017年11月20日,新浪财经前华南站站长曹磊,通过其控制的财经新媒体账号——“山石观市”微信公众号,编造并传播了“金融机构和房企在中国证监会开闭门会”的虚假信息,由于“山石观市”此前在财经媒体圈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市场影响力非常大,此消息发布后,引起了资本市场房地产板块的剧烈波动。实际上,证监会当天并未邀请金融机构和房企召开相关会议。

处理结果:证监会对曹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做出行政处罚,责令其改正,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①。

第二件是“造谣证监会主席开记者会”被罚案。2019年1月28日,陈毅衡假借彭博社的信源称:“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2018年大批量的上市公司暴雷与不市场化的监管制度有很大关系,2019年主要工作是推行做空机制,完善退市制度,让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的公司无处藏身。”新浪财经综合频道新闻编辑吴化章1月29日09点41分将上述虚假信息发布在新浪网上,导致多家主流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不少媒体还改编成短讯或者快讯进行大量扩散,对当时的股市造成了较大的波动。事实上,新任证监会易主席并未召开前述记者招待会。

处理结果:证监会对陈毅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处以20万元的罚款②。

上述两大焦点财经新媒体传播案件,对当时的沪深股市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干扰。曹磊通过“山石观市”微信公众号发布上述文章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房地产板块指数涨幅超过2.6%,显著高于当日上证指数0.53%的涨幅和深证成指1.44%的涨幅。“造谣证监会主席开记者会”一案的影响更大,1月29日09点56分至10点25分,沪深两市指数连续下跌,上证综指累计跌幅1.3%,深证成指累计跌幅1.83%,成交量明显放大。直至10点41分,新浪微博账户“新浪证券”才发布辟谣消息,随后证监会、官方证券媒体也纷纷辟谣,股市跌幅才有所收窄。

三、着力打造融合财经新媒体

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年末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达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③

我国网民规模的爆发式增长,特别是移动端用户的大量增长,导致了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人民群众重要信息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每个人也同时是信息使用者。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无所不及、信息无人不用,导致新闻舆论生态、新闻传播方式、新闻操作手法、媒体行业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越是在这个时候,财经新媒体的从业人员越要秉持专业、守住底线,打造有影响力的融合财经媒体。

四、探讨财经新媒体的运营新思路

对于财经新媒体的运营,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第一,财经新媒体要秉持专业、守住底线,不要把财经新闻变成娱乐新闻。专业、严谨、客观、全面是财经新闻的基本要求。目前一些财经新媒体为了追求“流量效应”“爆款效应”,不惜歪曲事实、以偏概全、牵强附会、断章取义,导致财经新闻“标题党”横行,大有把财经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无助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财经新闻本身,容易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

第二,财经新媒体要“向前看”,不要一切“向钱看”。当前财经新媒体领域有一个现象,不少财经自媒体大号,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一篇商业合作稿件动辄要价3万、5万,甚至更高,相关企业如果不合作就撰写负面稿件报复;《新民周刊》曾报道某地产自媒体一年收入上千万,敲诈勒索的手法和金额触目惊心。

第三,财经新媒体要对法律底线心存敬畏,新媒体不是法外之地。特别是争议比较大的资本市场,任何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网络受众也要擦亮双眼,提高信息辨识能力,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守法、诚信、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

第四,对于财经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建议主动学习专业财经知识和专业新闻知识,让自己的稿件既让普通人士能懂,也让专业人士能服。譬如,长期专注于证券市场的自媒体,不妨尝试去学习一下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爱好基金投资的自媒体,不妨尝试去深度学习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财经新媒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到不越法律红线、不碰道德底线,坚守新闻伦理,做好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

【注释】

①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曹磊)〔2018〕7号。

②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陈毅衡)〔2019〕84号。

③王思北、施雨岑《我国网民规模突破8亿》人民日报,2018-8-21。

猜你喜欢
财经新闻财经信息
财经日历
陆家嘴(2020年2期)2020-05-14 13:30:13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财经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
记者观察(2019年12期)2019-11-18 06:57:00
财经阅读时代
电影(2017年5期)2017-06-15 16:30:16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关于党报财经新闻的艺术性探微
“新常态”下财经新闻报道策略探析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2
财经神回复
中国连锁(2015年7期)2015-02-21 08:15:30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都市报财经新闻建设的现状与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40:13
财经简讯
环球时报(2009-01-07)2009-01-07 1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