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小甲虫的生物学特征、入侵危害及其防控对策

2019-12-27 13:16:03赵红霞陈大福侯春生王华堂黄文忠姬聪慧夏晓珊张学锋
蜜蜂杂志 2019年1期

赵红霞,陈大福,侯春生,王华堂,黄文忠,姬聪慧,任 勤,夏晓珊,张学锋

(1.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60;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3.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81;4.重庆畜牧科学院,重庆 荣昌 402460)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蜂箱小甲虫列为蜜蜂六大重要病原体之一。蜂箱小甲虫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但是不会危害当地养蜂业;蜂箱小甲虫在起源地与在新入侵地造成的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尚不明确[1],这可能包括非洲和欧洲蜜蜂亚种间的行为、饲养管理技术、气候因子等方面的差异,或逃避天敌及其他不确定因素[2,3]。虽然成虫对蜂群的危害相对较轻,但可导致逃群,即成年蜂全部弃巢飞逃[4-5],蜂箱小甲虫成虫对强蜂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其真正起破坏作用的阶段是蜂箱小甲虫的幼虫期。蜂箱小甲虫幼虫的取食行为通常会导致蜂蜜发酵、巢脾严重损毁,以及常造成整个蜂巢坍塌[6]。

蜂箱小甲虫幼虫以蜂蜜和花粉为食,它们挖洞穿过巢房,所经之处全被破坏,使蜂蜜颜色不正常,并伴有发酵现象,还散发出一种类似于烂橙子的异味。在巢房和封盖被破坏且发酵的情况下,蜂蜜会起泡并溢出巢房,甚至流出蜂箱。如果侵入了大量的蜂箱小甲虫幼虫,则对蜂群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强群还是弱群,都会在2周内被毁掉[6]。

1 蜂箱小甲虫生物学特征

蜂箱小甲虫 (Aethina tumida) 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露尾甲科(Nitdiuldae);蜂箱小甲虫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包括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一只蜂箱小甲虫从卵到成虫,在38~81 d之间,具体时间随周围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等因素而变化。在合适的环境下,蜂箱小甲虫每年能繁殖6代[7]。

蜂箱小甲虫的卵期:体色呈珍珠白色,体型与蜂卵相似,只有蜂卵的2/3,卵期1~6 d。卵群呈不规则团状,位于空巢房及蜂箱的小裂缝中。蜂箱小甲虫的幼虫期:体色为乳白色,体长2~13 mm,头较大,后面紧挨着3对足,背部体节有一对棘状突起,最后一对棘状相对坚硬和粗壮;孵化的幼虫经过10~16 d进入完全成熟阶段,便循着光线爬到蜂箱外的土壤中开始化蛹。

蜂箱小甲虫的蛹期:幼虫进入蜂箱外的土壤里化蛹,蛹初期为珍珠白色,随后蛹体色逐渐加深,胸部和腹部有刺状突起,蛹期8~60 d。

蜂箱小甲虫的成虫期:成虫体色为灰色至黑色,月龄越大体色越黑;体长5~l0 mm,棒状触角,形体呈椭圆形。具有3对足,2对翅,爬行迅速,也能飞,具有避光的特性。雌虫一般为(5.7±0.02)mm,雄虫一般为(5.5±0.01)mm,其宽度一般相同,约为3.2 mm。雌虫一般重(14.2±0.2)mg,雄虫一般为(12.3±0.2)mg。成虫的寿命平均为2个月,最长可活6个月。

2 蜂箱小甲虫入侵危害

2.1 国外蜂箱小甲虫入侵危害现状

国外,蜂箱小甲虫自1874年定名,学名:Aethina tumidaMurray,1867;直到1940年,南非农学家Ludine对其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8],1996年,蜂箱小甲虫首次在美国发现,1998年对美国养蜂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发现熊蜂也被蜂箱小甲虫侵染[9];接着埃及(2000年)、澳大利亚(2001年)、欧洲(2004年)、意大利(2014年)、菲律宾(2014年)、墨西哥(2007年)、韩国(2017年) 等西方蜜蜂蜂群均不同程度受到危害。

2.2 国内蜂箱小甲虫入侵危害现状

2017年发现疑似蜂箱小甲虫,对中蜂群200群受到危害,采集样品进行了鉴定提出防控措施;直到2018年8月底至9月,连续雨水及台风,虫害泛滥,1 000群全部感染;同时,2018年8月海南省发现蜂箱小甲虫,约400群中蜂受损;而此蜂群源自广西;但广西地区未发现其危害;随后,行业专家通过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实验室接种实验确定为蜂箱小甲虫(赵红霞,2018,未出版)。蜂箱小甲虫幼虫以蜂蜜和花粉为食,它们挖洞穿过巢房,所经之处全被破坏,使蜂蜜颜色不正常,并伴有发酵现象,还散发出一种类似于烂橙子的异味;另外,蜂箱小甲虫幼虫所经之处会留下一种带臭味的黏质物,这种物质可迫使蜜蜂弃巢而逃。蜂箱小甲虫已经在我国广东、海南等地造成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检疫性蜜蜂害虫。

3 蜂箱小甲虫防控策略

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蜂箱小甲虫的防治措施及方法,从国外蜂箱小甲虫的发生和防治情况看,它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控的有害生物,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可尽量避免蜂箱小甲虫带来的危害。

3.1 加强出入境的检验检疫

蜂箱小甲虫传播途径较为广泛,主要通过转移蜂群、养蜂的蜂箱、蜂笼和蜂蜡以及进出境各种包装上附着的土壤等传播,或者通过寄生在水果、蔬菜及其他果蔬产品中经流通而得以传播。因此,特别是来自疫区的蜂产品、疫区运输船舶的生活用品和入境的废旧生活品等,应加强对来自疫区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蜜蜂及蜂产品的检疫,加强对入境的废旧生活品的无害化处理,防止蜂箱小甲虫的入侵,确保国内养蜂业不受该检疫害虫的影响。

3.2 加强蜂箱小甲虫的宣传

蜂箱小甲虫在我国养蜂史上从未出现,近两年才传入我国沿海地区,广大蜂农对蜂箱小甲虫并不认识,因此加强宣传工作尤为重要,以蜂箱小甲虫的识别、预防、防控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宣传材料方面以蜂箱小甲虫的成虫、蛹期、幼虫期、卵期的形态识别、快速检测监测及其预警蜂群科学防控等为主;正确的对待蜂箱小甲虫的入侵事件,消除蜂农心理恐慌,引导认知及科学防控蜂箱小甲虫。

3.3 防治方法

蜂箱小甲虫的有效控制不应该依赖单一方法,应开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7,10-11],尽可能综合采用所有可用的控制方法,分别从饲养管理技术、物理方法、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进行有效组合开展综合防控。

3.3.1 饲养管理技术方面

采用人工去除蜂箱小甲虫也可视为一种控制选择,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展相关工作[12-14];不同形式的蜂箱小甲虫陷阱可以安装在蜂箱内外,定期检查蜂群进行处理。

强群饲养蜜蜂,足够的守卫蜂执行守卫行为,缩小巢门确保减少蜂箱小甲虫的进入,虽然有执行巡逻任务的工蜂,仍然不能完全巡逻整个蜂箱,因此减少蜂箱小甲虫进入蜂箱非常有必要,例如非洲化蜜蜂使用蜂胶处理巢门,巢门口防止蜂箱小甲虫进入蜂箱。将蜂箱搬至水泥地面或厚黏土地方,尽量保持蜂箱内外的干燥。

饲养管理过程中,尽可能查找填补蜂箱内的裂缝缝隙,减少蜂箱小甲虫隐藏区域和繁殖区域。确保工蜂可以到达蜂箱内所有区域,工蜂执行相应的卫生清理行为,减少或避免蜂箱小甲虫产卵;保证蜂箱底部干净[11]。

3.3.2 物理防控技术方面

受感染的养蜂场顶层土壤被清除、处理或深埋在地下,这种情况需要耗费非常多的劳动力,当全场蜂群均被感染时,尽量采取这种方式,尽可能消除隐患。

光波防控。蜂箱小甲虫对不同波长光谱的反应,发现蜂箱小甲虫的幼虫和成虫受到紫外光390 nm波长的吸引,表现出强烈的正向趋光性。在蜂场采用Led灯管,波长390 nm的引诱灯进行诱捕,在巢蜜及摇蜜过程中吸引蜂箱小甲虫,进而达到控制蜂箱小甲虫[15]。

熟石灰和硅藻土。熟石灰或硅藻土的混合土壤可以促使蜂箱小甲虫的蛹期阶段因脱水而无法化蛹,熟石灰仅在高剂量(10~15 g/100 g土壤),阻断降低SHB的繁殖成功率,结合硅藻土更好地降低SHB的繁殖成功率[16]。

3.3.3 生物防控技术方面

采用两种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和S.carpocapsae)对蜂箱小甲虫的防控进行了测定,尤其是土壤中幼虫阶段,控制率达到100%,持续时间达到3周。同时,欧洲市场上都有售这些产品[17],建议在蜂箱周围0.90~1.80 m范围内处理[18]。

采用不同亚种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erline,Bt))进行了蜂箱小甲虫的防控,通过添加于花粉团进行混合饲喂,很好抑制了蜂箱小甲虫的繁殖[19]。采用RNAi技术,通过注射dsRNA导致蜂箱小甲虫幼虫的死亡。因此我们认为,RNAi具有目的特异性,将为今后防控蜂箱小甲虫提供高效快速的方法[20]。

通过蜂箱小甲虫放射生物学的信息,在45~60 Gy时,未受辐射的雄性和受辐射的雌性之间的交配,平均繁殖力降低了99%,在1%~4%低氧条件下以45Gy照射未交配的成年雌雄,可导致高度不育。因此,不育昆虫技术可以作为新技术抑制新入侵的蜂箱小甲虫种群蔓延[21-22]。

通过设置只允许蜂箱小甲虫进入,而蜜蜂无法进入的陷阱,陷阱内添加苹果醋、矿物油、硼酸及其酵母菌Kodamaea omeri发酵物作为诱饵进行了物理防控,诱饵中添加化学药剂进行综合防控[23-25]。

3.3.4 化学防控技术方面

主要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目前国外主要防控蜂箱小甲虫的商品有GardStar(除虫菊酯类土壤灌溉)、CheckMite(有机磷酸酯条带)、APITHORTM(芬普尼,箱底使用);尤其是APITHORTM适用于蜂箱底部,设计的塑料外壳,防止蜜蜂接近或接触纸板插件,测定显示可以显著快速地减少蜂箱中成年蜂箱小甲虫的数量,对蜜蜂群体健康及蜂产品安全性均无影响[26-29]。

4 小结

相关研究报道,80%蜂箱小甲虫幼虫在蜂箱外的土壤10~30 cm处,漫游幼虫可能漫游至箱外2 m或更远的箱外土壤中,蜂箱小甲虫完成了蛹期发育。因此,通过改造蜂箱蜂群的周围环境,维持强群,非常有必要。蜂箱放在厚黏土上,让即将孵化的蜂箱小甲虫不能存活和繁殖,这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蜂箱小甲虫的防治做好早期检测工作十分必要。经常检查蜂箱箱底以检测是否有蜂箱小甲虫侵入,蜂箱小甲虫成虫不喜欢阳光,蜂箱打开时都躲到蜂箱的角落、隙缝或裂缝中避光。一旦在箱底检查到成虫,便要小心其幼虫为害了。由于幼虫躲在封盖房内,穿透巢房进行活动,一般在早期很难被察觉;因此蜂群管理保证蜂多于脾,箱内不要放置空巢脾。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蜂箱小甲虫的生物学特点及行为特征等,进而更好地应对蜂箱小甲虫的入侵,养蜂生产中应采用综合防控技术应对蜂箱小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