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华,于 鹏,张椿英
(1.2.3.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需要坚持“人才为本”的方针,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而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针对目前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还应加快课程改革和实践探索,形成产教深入融合的课程体系,继而更好地满足机械类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需要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进行重点扩大,并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为迎合国家号召,各地开始在大中型企业开设产教融合试点,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但是在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相对被动。而学校依然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还应加强校内实训开设,从而更好地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机械类专业,一些高校已经在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并在课程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课程任务,通过开展实际生产任务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但就目前来看,尽管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宏观上得到了调整,完成了校内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但是课程理论部分由理论课程教师教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依然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而实验课教师则存在知识面较窄等情况,在实践中无法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解释,课程教学流于表面,难以得到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无法得到有效衔接,导致课程教学容易出现断层,难以为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继而导致课程的开设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还要加快课程改革,探讨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方法途径,切实解决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便通过提高课程教学水平满足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已经完成了由“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1]。而机械类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对从事机械行业的专门性人才进行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等方面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能够从事行业机械设计、制造和生产等工作的能力。开设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需要完成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提供钳工车间、数控实训车间等各种机械加工车间,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应树立机械类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确保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训课程得到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明确高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即对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实际生产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实践操作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结合课程改革目标,在校内实训课程建设方面,还应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并完成配套课程体系和生产计划的设计,从而科学的开展实训教学工作。针对课程开设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还要安排企业技术团队或工程师队伍与高校教师队伍合作,共同开展课程教学,以便在传授学生先进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生产技术的教授,促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脉搏,符合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发展需求。为此,还应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引入《CAE技术分析》《尺寸工程》等企业课程。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则要加强实际项目的引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项目当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纽带,则能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此外,实训课程教学还要做好计划的编制,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以便在加强学生单项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得到综合练习,使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得到有效衔接,继而使学生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解决实践生产问题。
为保证课程改革工作得到有序开展,需要制定课程改革方案。根据课程改革目标和社会需求,首先需要完成课程项目的教学目标分解,从知识、技能和思想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明确课程实施细则。在课程体系建立时,则要采取一轴两线交叉复合结构,设计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加强高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设计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需要结合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得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中,则要引入虚拟仿真、现代模拟加工等教学手段,使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得到密切联系,为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贯通提供平台。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进行课程的不断优化,因此还要加强课程评价,由高校联合企业定期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进行课程结构评价,实现对课程课时比例的合理调整。在课程调整过程中,还应保证专业基础课程课时不超出1/3,实训课程课时应达到1/3以上,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2]。此外,课程的开设需要得到多方面保障,还应完成保障体系的建立。项目实践生产的开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要加强教学成果奖的总结,完成相应组织的建立,以便获得物质和组织保障,确保课程改革工作得到可持续开展。
结合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目标、思路和方案,还要加强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在课程体系建立、课程计划编制等各项工作中,还应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深入融合,继而达成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建立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时,可以将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本课题,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实训课程的开设,如夹具与模具设计、机械零部件测绘等。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分配模式,可以按照部门进行学生分组,通过完成各项操作实践学习各门课程。例如,在学习零件基本分析与设计内容时,还要围绕零件结构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开展基本测绘工作,采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零件结构图形绘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并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围绕企业项目完成任务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拓展课程的设置,其中任务核心课程包含“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零件数控机床制作”等,专业实践课程包含“零件材料与工艺选择”“夹具与模具设计”“零件基本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拓展课程包含“CAE技术分析”“尺寸工程”等企业实训课程。
在课程计划编制上,还要由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对接,对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内容、课程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讨论,结合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结果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此,还要由企业选派的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整合,结合课程教学条件进行与课程体系配套的教材开发,体现校本教育特色。在实训项目设置方面,则要由相关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项目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结合不同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典型项目的设计,并实现课程教学各阶段实训任务的分解,继而使课程教学得到有序开展[3]。例如,针对“机械计算绘图”课程,可以设置齿轮油泵零件平面图绘制项目,将任务分解为绘制油泵从动轴平面图、绘制油泵旋塞平面图和绘制油泵左泵盖平面图等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学习高级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完成复杂平面图形绘制。
在课程平台建设方面,结合机械类专业实践生产需要,高校还要联合企业共同进行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设置焊接车间、数控实训车间、综合实训车间等机械设计与加工车间。结合项目任务开展要求,需要完成数控铣床、切割机、攻丝机、交直流电焊机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的配备[4]。通过建设课程平台,则能完成一半机械零件加工和制造要求,用于开展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等金工实训教学。此外,平台也能用于开展工种资格鉴定、社会培训等工作。
在课程评价方面,需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完成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根据项目安排和课程教学要求,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同完成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针对各项目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数控技术应用能力、焊工能力等各种岗位技术能力进行评价,采用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标准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针对课程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情况[5]。综合高校和企业的评价,则能确定课程建设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改进,继而使课程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程保障体系建立方面,需要加强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在组织保障方面,可以完成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立,负责对机械类校内实训课程建设提供指导,保证课程得到科学建设。在实践工作中,高校需要选派教师作为专业课程开发的责任人,负责课程资源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等工作,负责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企业选派专家则负责为课程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指导,提供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人才规格等信息。在物质保障方面,高校需要联合企业加强资金投入,提供课程开发的场地和设备,结合课程要求完成校内实训基地改造,为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的教学改革目标。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则应加快校内实训课程的建设。结合高校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教学现状,还要明确课程改革目标,理清课程改革思路和制定科学的课程改革方案,以便为课程改革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实践工作中,还要完成理论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践交叉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并做好课程计划编制和平台建设,通过科学开展课程评价和建立保障体系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