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教师社会角色探析

2019-12-27 07:23:37李文聪
文化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精准教师

李文聪

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作为乡村社会一个特殊文化群体存在的乡村教师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学者都从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角度出发,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分析乡村教师的发展现状、困境所在及其如何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片面强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或者乡村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地区的宝贵文化力量,不仅仅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更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进行探究,分析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更好建设与发展以及对新时代乡村教育的改革和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计划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乡村教师是精准扶贫攻坚阶段的必要依靠力量

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是国情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以往扶贫工作中,“输血”式扶贫是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能短暂缓解贫困户困境,但却不能使贫困户实现根本性脱贫。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与人力、物力的极大损耗。同时,“返贫”现象不时出现。对此,明确不同扶贫对象的贫困病根,“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瞄准目标精准发力,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显得尤为重要[1]。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扶贫攻坚的新方法、新手段,明确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首先,针对“等靠要”等思想要进行疏导,要使贫困群众树立自主脱贫志向。随后,在“志”的问题解决之后,着力推动贫困群众“智”的提升。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摆脱贫困绝不仅仅靠“输血”式短暂扶贫,而是需要帮助贫困主体智慧上的提升[2]。

作为乡村社会的一份子,乡村教师是精准扶贫事业推进的宝贵文化资源,其特有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那么,谁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谁来解读政策?谁来发现优势?谁又能做到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长时间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也有“皇权止于县城”。这一时期,乡村士绅以及塾师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导者。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乡村塾师在社会文化机构中占据重要社会地位,他们不局限于私塾而是活跃于整个乡村的日常生活,其具有的“公共性”对当代社会特别是精准扶贫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借鉴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飞跃式发展,但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因为对城市“美好生活”向往而导致的人才外流现象颇为严重,同时,社会上其他知识力量又难以通向乡村[3]。乡村教师成了村子里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智者”般的存在,乡村教师对精准扶贫的推动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更是扶“志”与扶“智”的必要依靠力量。

二、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弱化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稀有的知识分子,教书育人是其本职工作。作为乡村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教师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去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也应是乡村教师存在意义之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在近代教育制度完全建立之前,私塾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导者,乡村塾师不仅承担起了文化启蒙的重要使命,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乡村生活的公共责任。他们熟知乡村各种风俗礼仪,他们是乡约民规的书写者,他们传承并推动乡村文化向前发展,他们出入于各家各户的厅堂,他们活跃于乡村生活的各种重大场合。20世纪初,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提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者梁漱溟也指出,乡村教师至少有两种伟大的作用,一是乡村的耳目,二是乡村的喉舌。梁漱溟认为,作为知识分子,乡村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最能感觉出乡村社会中存在以及不断出现的问题,也掌握着能把问题表达出来的工具——文字,如果乡村教师能把“问题”呐喊出来,乡村建设便有了希望。

随着国家权力的下沉,国家政权不断向乡村延伸,乡村教师的身份也逐渐发生变化。在新型国家政权结构下,私塾被取缔,乡村教师被纳入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下。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乡村教师愈来愈向国家化、专业化发展,离乡村生活越来越遥远。一方面,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对乡村教师的准入、审核、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的管理具有绝对权力,教师队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完全取决于国家政权,不再像过去的私塾一样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自主性。国家管控力量的加强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乡村社会中特殊的存在,他们不再出现在乡村生活的各种大场合,逐渐远离乡村社区,乡村社会不再是他们生存的根基,如何能在体制下存活下来(如代课教师的取缔)或者说怎样去完善自身属性才能更加适合体制的要求成为乡村教师面临的巨大问题;另一方面,新型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片面追求专业化发展。这种专业化发展体现在体制下的各种考核中,包括学历要求、课堂教学能力、职业素养、教学理念等,逼迫着乡村教师不断丢掉自身的其他社会功能属性。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乡村教师的话语权也逐渐丢失。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的多渠道获取、信息内容的丰富多彩,使得乡村教师的言论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同样地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乡村社会也不再需要他们作为“喉舌”去发出他们的呼声。慢慢地,乡村教师们“蜗居”在学校院墙之内,对于墙外之事一概不问,窄窄的一堵围墙成为了乡村教师和乡村社会之间巨大的鸿沟,“墙内人”一心专注于单纯的知识传递教育与自身的发展,忽略了自身的存在对于整个乡村社会的巨大作用。在国家与乡村之间,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国家,当然他们也慢慢被乡村所“遗弃”,成为了乡间小路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公共性回归——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教师的“应然”角色

(一)做乡村生活的融入者

罗志田[4]教授在《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指出,私塾在传统社会中能够成为并且占据乡村生活的中心位置是有原因的,其中很大程度上源自塾师的个人能力,塾师往往是一乡之中被“佩服”的人,他是一乡的审判者、号令者、指挥者。他们不仅在教学上让村民赞扬,他们还活跃于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主持重大节日、为乡村公共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村民写节日村联、写信件、写房契地契条约等。那么,如何能够成为一乡之中被敬佩的人?

首先,你得是乡里人,村里人,做乡村生活的融入者。民国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刚刚建立之初,乡村教师的收入极低,乡村教学设备落后甚至稀缺,教学经费几乎没有等一系列恶劣的工作环境让乡村教师一心急于跳出乡村社会,而如今的乡村已大有改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绝大部分乡村取得了质的发展。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除去国家的扶持,乡村教师要想“崛起”,最主要的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在外部环境大改善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想法,做一名真正的“乡村”的教师,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圈在学校的围墙之内,把心思放在应付各种考核以及提拔上面。乡村教师应在教学之余利用空闲时间加大对乡土人情、乡村文化、乡俗民约各方面的学习,多去田间地头走走,多去村民家里转转,努力弥合自己身上的乡土气息,把自己变成村里的一份子,与村民打成一片。只有彻底融入乡村生活,才能够走出自身心理上的困境,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帮助贫困村民。

(二)做新时代新思想的传播者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扶贫工作的推进和攻克提出了一系列大政方针,也颁布了相应的文件。但是,政策、文件是否已经真正被每一位乡村农人所理解、接受?答案是不一定。扫盲运动的出现使我国文盲率由1949年初期的80%降到现在的5%左右,甚至更低,但是这仅仅只是从是否识字的角度说,然而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新思想往往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易理解,其中蕴含的高瞻远瞩甚至有时还会受到一定的浅视。对于这些新思想的提出,一般省级层面会有专门的宣讲团来对其进行解读、传播,但是由于经费、乡村人口分布、宣讲团师资力量等各种现实因素,宣讲团难以真正下到每一个村子里去。受历史条件、现实因素等影响,乡村干部、扶贫干部很多时候也只能做一个“转述者”,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政策解读。

作为村里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学习、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使得他们能受到一定的尊重,他们不仅能讲明白,而且有身份去讲。既然如此,乡村教师应该凝聚起来,发挥自身知识储备优势,走出学校、走访入户,在乡村干部的协调下举办茶话会、专题讲座、扶贫知识大课堂等,用最直白的语言,用村民们能听懂的文字去讲清、讲好国家的大政方针,做一名新思想的传播者。只有在思想上使村民安心,才能让他们在脱贫路上走得放心,走得更稳和更快。

(三)做文明乡风的建设者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等”“靠”“要”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在“等靠要”的这一群体中,只有极少数群众是真正因为身体残疾或者智力残疾等原因失去了劳动能力而无法自行获取生活必需品,大部分群众都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劳动能力,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实际上的贫困户,他们却努力“创造”条件争当贫困户。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一是因为自我的懒惰;二是少数人仍保留着一些迷信思想,认为收成是由“老天爷”决定;三是来自村民互相之间的“攀比”,把贫困户当作一种“荣誉”,人人争当贫困户。

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现象,最主要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使群众形成良好向上的文明乡风。作为乡村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教师要走出学校,在乡村公共社区踊跃活动,推动乡风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引发乡农自学、自强、自治、自助,从而具备自己往上生长的能力。第一,协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里德高望重者等,制订、修改乡规民约,坚决删除那些过时的、落后的乡规民约,对新出现的问题加以规范,让村规更加适合新形势下乡村的发展;第二,协同乡村干部成立乡风促进会,乡村教师发挥好自己“笔杆子”的作用,大力挖掘先进典型,对其进行正面宣传,在乡村社会中形成正确的脱贫致富舆论导向;第三,有组织地利用好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通过歌曲、小品等艺术形式向贫困群众展示美好生活前景,使其树立脱贫自信;第四,乡村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举办讲座或者走访形式,破除乡村封建落后陋习,转变部分乡农“听天由命”的观念。

(四)做乡村培训的推动者

现阶段,乡村社会依旧存在部分乡农尚未摆脱贫困。刨根究底,主要由于其并未掌握脱贫致富的能力。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其往往并不存在较强的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其通常还秉承着陈旧的“看天吃饭”的理念,并未注重提升自身专业技术。同时,因人力、物力、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已有的培训体系并不能真正惠及到家家户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谈到:“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作为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在科技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乡村教师要利用好这种权威,协同县乡镇相关部门,把职业技能培训搬进乡村社区生活,在乡村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通过开展培训班,一方面为乡农开展脱贫思想培训,在乡村社会中宣传科技的力量,激发其内生动力,推动与鼓励乡农向“新农民”迈开步伐;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教师高学历、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去县里、市里、甚至省里将技术“带”回来,在培训班推广,从而达到给予农户们一技之长的目的,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陶行知认为,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山生利”[5]。诚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却足以说明乡村教师使命之神圣,责任之重大。在当下社会,乡村教师面临着众多困境,重拾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发挥好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社会的特殊功能,使其承担起乡村教师应有的公共责任,借助精准扶贫这一大好机会,做一名真正的乡村教师,方能实现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崛起。

猜你喜欢
精准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大山里的教师
黄河之声(2021年5期)2021-05-15 02:31:24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52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