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贫乏与写作的限度

2019-12-27 05:55:00刘金祥
文学自由谈 2019年5期
关键词:叶兆言金发赛珍珠

□刘金祥

叙事功能的“新历史主义类型化”是区分和甄别当下小说的重要标准。在这里,作者与文本同谋,活人与死人对话,读者同历史眉来眼去,彼此依附缠绕:与其说是作家在结构小说,不如说是读者在杜撰子虚乌有的生活。对作家而言,面对写作,他更像是面对一座空荡荡的舞台。他沉溺于幻觉,听任笔触去追逐那一份原不属于他,实际也毫无意义的生活。问题还不在于尺度荡然无存,而在于叙述被无限扩张,在于手段变成了目的。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当前小说的叙事除了呼风唤雨、窥探隐私、展现欲望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意味了吗?

据说当年叶兆言的《走近赛珍珠》和《王金发考》被评论界一致看好,但我在细读之后,感觉其实不然。在刘岳厚和赛珍珠两个主要人物交叉或虚实对照的叙述中,叶兆言是想揭破命运的荒谬。刘岳厚生于也死于母语文化的本土,然而至死都未能弄懂它的奥义。最终他作为一个幼稚、肤浅的文学爱好者,死在文学的门槛之外。这的确是一个讽刺。赛珍珠仅仅是一个生在中国的美国人,却远比刘岳厚幸运,其小说《大地》一举捧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一夜之间成为文化名人。这的确又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人的一生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不可思议。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叶兆言的这部中篇想必会撼动人心,像帕斯捷尔纳克的不朽之作《日瓦戈医生》那样,会让人们通过小说认识一个时代,再从“时代”的限定中破译人性的奥秘;但小说在表达的关键时刻突然戛然而止。

在我看来,问题就在于叶兆言太痴迷于他的“叙事”能力。像很多江南才子那样,他喜欢在节骨眼儿上玩弄小聪明小技巧,相信叙述可以无所不为。换言之,叶兆言未必不知小说想象力的深度,他是在掩饰自己的欠缺,叙事正好可以拿来“遮羞”。《王金发考》也是这个毛病。但它的历史想象力更显平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王金发是一个极具阐释意义和充满张力的微妙人物。如果我没有猜错,叶兆言试图研究王金发个人命运的或然与必然的各种可能性。他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叙述”王金发,包括那一段特殊的历史。叶兆言不愧是有眼力的小说家,他进入历史的感觉大概没错,错就错在他把叙事能力当成挖掘历史沃土的铁锹,相信手头那点有限的文献就是无所不能的探路指南针。结果,《王金发考》与其说像一篇小说,不如说更像是一篇不甚严谨的学术随笔。在王金发生活过的历史空间里,只有叶兆言一个人在那儿唠唠叨叨,引经据典,不厌其烦,叙述原委,再玩一点圈套。总之,他竭力把小说写成了一个不像小说的东西——叙述效果比《走近赛珍珠》还要平面。

同一时期李冯的《蝴蝶》和《纪念》使用的是同一叙述圈套:李敬与曼倩之间不断发生的男女故事。如果说叶兆言的小说多少还有些历史感受,那么李冯的叙述却把人们引向一种无聊。《蝴蝶》讲的是剧作家被女演员利用并遗弃的故事,其情形不会比现实生活中的这类故事更为精彩。它主要依赖叙述的技术——叙述者先在那里装聋作哑,然后,不经意地把傻乎乎的读者套进故事。这种手段,几乎已被晚生代作家用烂。《纪念》也是这样。在诗人徐志摩、陆小曼尽人皆知的陈旧故事中,夹入可疑的叙述者李敬和曼倩,目的是使稔熟的心理准备中忽然产生一种陌生感。把发生过的历史文本化,这种想法原本没问题;问题是,历史经过“处理”之后怎么办?为什么能把整体性的历史拆散成一个个零件,却不能像福柯那样,用更深邃的眼光洞察“拆散”这个语言的“实践”?这暴露出李冯(也包括其他晚生代作家)写作能力上的尴尬:把叙事变成了一根拐杖,却不能把它当作认识的工具。

被文化市场“炒红”的皮皮的长篇小说《渴望激情》,是这方面更加拙劣的例子,它的叙述策略不过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翻版。摄影记者尹初石偶遇电视台记者戴乔,并疯狂地爱上了她。但他又是有妻小的人,故事再往下发展,结局只会是鱼死网破。正当难解难分之际,戴乔的原男朋友李小春意外地插手进来,不仅导致了戴乔的猝死,而且解决了尹初石与家庭的“麻烦”。传奇色彩再加点男欢女爱,这本是鸳鸯蝴蝶派作家令人乏味的套路,作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移花接木,所填补的正是同一审美层次上的市民阅读空间。

晚生代作家多半有写诗的经历,如韩东、朱文、鲁羊和邱华栋等。他们敏感于时代风气的变化,在叙事姿态上保持某种先锋性,使自己始终处于公众关注的中心。这在大众文化水平尚低的时代的确会屡试不爽。问题是,写作毕竟不等于行为艺术,虽然行为艺术在当代文坛颇有用武之地。写作来自生存的焦虑,来自对个人处境的深刻洞察,是对非人道生活的尖刻反讽,更有对人们命运的骨血之痛的悲悯。

正是在这里,我发现了叙述意义上“零度写作”的可疑。在《红衫飘零》中,鲁羊给人们讲了一个极其没趣的人生故事:一个周末,“我”和马余百无聊赖地等待孟晖、杜小合的到来。先是我和杜小合之间关于活着意义的没完没了的争论,继而是深夜江边流浪,浑身无着感,伴之以潜在状态的性意识活动。最后,小说在一个清晨结束,始于毫无结果,又终于毫无结果。我理解这是作者想把人生表现为一个无主体的“过程”。他调动纯客观的摄影镜头,用复制生活的手段来影射生活。它让人隐约想起新小说作家格里叶的作品《橡皮》。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自言自语”。像诸多晚生代小说一样,自言自语成为作品唯一的叙述活动。那么,人们会问,“零度写作”的极限体验又是什么?在它之后会是什么?

由此,人们发现了晚生代作家写作的秘密:不断重复自己。邱华栋依靠接连不断的“都市体验”来维持写作。他口吻夸张,充满嘲弄。对因生存疲于奔命的读者而言,这种小说文体确乎不乏“消闲”功能。他的《化学人》写了“我”与一位年轻女雕塑家闪电般结婚、生子的过程,零乱的感觉,碎屑的生活细节,既无伤痛,亦无遗憾,平铺直叙,最后画了一个虚构的句号。邱华栋无非想告诉人们,他写了等于没写,叙述等于是零。正像李冯在《蝴蝶》中借李敬之口所说:“你看,我并不清楚一个诗人的真正含义。”

由此,我感到了某些作家人格的贫乏、油滑和不负责任,同时也发现了他们写作上的限度。既然叙述可以替代深刻的追问,感觉能够替代艺术,手段一变而为目的,既然写作仅仅止于一种策略的考虑,而不顾及、观察、自省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生存,那么,小说家在叙事活动中还有什么快感可言呢?在某种意义上,写作不单是对生存奥秘的怀疑,而且也享受着叙事的欢乐,在一种理性的节制中享受欢乐。

在很大程度上,叙事将我们引向了更深刻的经验,让人意识到,什么是真正而非虚假、浮泛并给人以激发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相反,叙事对于今天的小说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

猜你喜欢
叶兆言金发赛珍珠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0
秦淮河畔、古城墙下,叶兆言《南京传》南京首发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叶兆言
金山(2015年7期)2015-07-27 11:00:08
Design of the Control Circuit of C523 Vertical Lathe on PLC
Fault Diagnosis of Analog Circuit Based on PSO and BP Neural Network
Research on Wind Power Prediction Modeling Based on Adaptive Feature Entropy Fuzzy Clustering
A Location-Based Clustering Topology Control Algorithm in W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