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萍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 7外语学习者实际上经常不自觉地进行着跨文化交际,比如,课堂上和外籍教师的互动,课间和外国留学生的交流;出国留学时,与外国人的交往以及工作中与外国公司代表人员的业务谈判等等。除了直接与外国人接触而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外,实际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进行着跨文化交际活动,比如,品读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外文期刊、收看外国电视节目、观看外国影片。可以说,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外文期刊、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选择来中国旅游,亲眼目睹这个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的东方文明古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俄语导游和来自讲俄语国家的游客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不仅包括语言交际,还包括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两者缺一不可。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交际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换句话说,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交际的成功离不开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和掌握。因为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人们需要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反之,文化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民族文化甚至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最终导致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只有区别和掌握了俄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俄语语言的实质,并最终成功实现俄语导游和游客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下面我们从词义与文化、语用规则与文化两方面来对比分析俄汉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中最富生命力的存在。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对文化的反映最直接。词汇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文化伴随意义。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Маслова认为:“词的文化伴随意义是一种历史文化联想意义,也是一种非概念意义,能引起本民族成员特定的情感联想和价值判断,具有双重特性。”因此可见,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是指一个词或词组概念意义以外的具有感情评价色彩的意义。俄语导游在与俄罗斯游客交流时,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还要特别注意词的文化伴随意义。俄汉语言中很多词汇具有文化伴随意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1.俄汉词汇概念意义相同,文化伴随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1)“狐狸(лиса)”在俄汉两种文化中不仅概念意义相同,文化伴随意义也基本相同,都包括了“诡诈狡猾、阿谀奉承”的象征意义。汉语中有“狐假虎威”“狐朋狗党”“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等成语或谚语。俄语中也有类似的俗语谚语,比如:“Лиса семерых волков проведет”(一只狐狸能骗过七只狼)、“У доброй лисы три отнорка”(高明的狐狸有三窟)、“Не волчий зуб, так лисий хвост”(不用狼牙,就用狐狸尾巴,意为不用武力,就用计谋)等等。
(2)“驴(осел)”在俄汉文化中都有“愚蠢、固执”的象征意义。比如,汉语成语“黔驴技穷”;在中国北方方言中,常常听到“倔驴”“犟驴”等词语,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倔强、固执”。俄语中也用驴(осел)来比喻“倔强、愚蠢”的人,例如,“Упрямый или глупый, как осел”(倔强或愚蠢得像一头驴),“ Глупца знать по речам,осла знать по ушам ”(凭说能知笨蛋,凭耳朵能认出驴子)。
(3)“白色(белый цвет)”在俄汉两种文化中的伴随意义基本一致,一方面表示高贵和圣洁,另一方面表示反动和死亡,比如“белая армия (白军)”“белый мятеж(白色暴动)”“белый террор(白色恐怖)”;在俄语中死神(смерть, мор)、瘟疫(чума)、冬神(зима)都是穿白色衣服活动的,俄罗斯有在死者身上加盖“саван (白色殓衣)”的习俗,在中国办丧事,要穿白色“孝服”“丧服”。[2]11
2.俄汉词汇概念意义相同,文化伴随意义不同
(1)“熊(медведь)”是俄罗斯的吉祥图腾。俄罗斯人把“медведь”称为“Миша”“Мишка”等。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由此可见,俄罗斯人民对熊的喜爱。在俄罗斯人的姓氏中有不少是由медведь构成的,比如现任俄罗斯总理的姓“Медведев(梅徳韦杰夫)”就来自于“熊(медведь)”这个词。“熊”还被看成是俄罗斯的象征。“熊”还有“未婚夫”的形象。然而在汉语言文化中,“熊”这个词多含贬义,往往让人们联想到“粗犷有力”或者“笨头笨脑”的文化伴随意义。例如,“熊瞎子搬苞米”“宁养一条龙,不养十个熊”“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等等;总体上讲,“熊”在汉文化中的主要象征意义是“愚笨、无能、窝囊”。
(2)“龙(драко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尊贵、威严、吉祥、善良,能腾云驾雾,能兴风作雨。在封建社会,皇帝是真龙天子。在民间,龙是吉祥的象征,如元宵节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但在俄罗斯文化中,龙(дракон)是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是“邪恶”的象征。俄语中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要译成亚洲四小虎。
(3)“黄色(жёлтый цвет)”在汉文化中是被崇尚的颜色。黄色是高贵的象征,在中国封建社会,黄色成了皇家的专用颜色,庶民不得用黄色。皇帝袍服为黄色,称为“黄袍”。皇家文告用黄纸书写称为“黄榜”。还有成语“飞黄腾达”“黄道吉日”等。但在俄文化中黄色为禁忌色,黄色多表示不好的意思。旧俄时妓女所持的身份证用黄纸书写,称为“жёлтый билет”,精神病院称为“жёлтый дом”。
(4)俄罗斯人喜欢奇数,送人鲜花时都是3、5、7等单数;中国人喜欢偶数,送礼或购物都喜欢买成双成对的。俄罗斯人崇尚数字3、7,忌讳数字13;中国人喜欢数字6、8、9,忌讳数字4和7。
3.俄汉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其中一种文化中词汇有文化伴随意义
(1)“虎(тигр)”在汉文化中是百兽之王。一方面,虎是威武勇猛的,是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喜欢用虎来比喻英勇作战的将士,有“虎将”“将门虎子”之称。民间流传的老虎鞋、虎头帽、布老虎等吉祥物。另一方面,虎是凶狠残暴的,比如“虎狼成群”“虎视眈眈”“伴君如伴虎”等。而在俄罗斯文化中没有这一矛盾形象。
(2)“鹳鸟(аист)”在俄文化中是“送子鸟”,可用作孩子的代名词。在汉文化中送子的是麒麟,没有鹳鸟送子这一观念,我们很容易在交际上发生困难。
(3)俄罗斯人特别看重白桦树(берёза)。他们认为白桦树可以辟邪、祛病,还可以算命。白桦树是“祖国”的象征。此外,白桦树皮泛白色,其姿态亭亭玉立,故而也是“姑娘”“少女”的象征。而在汉语中没有这些文化伴随意义。[3]191
(4)汉文化中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松为“百木之长”,凌霜傲雪,坚贞不屈;竹被视为“贤人君子”,有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大德行;梅花高洁,有傲骨;兰花品格高洁,气质清秀,潇洒出尘,以清逸著称。
俄语导游在与游客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尤其要注意第二、三种情况下的词汇,即“俄汉词汇概念意义相同,文化伴随意义不同”以及“俄汉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其中一种文化中词汇有文化伴随意义”的词汇。因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会因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相互理解的困难,因此,在与俄罗斯人进行交际时,一定要了解俄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作为俄语导游来说,应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观察总结,才能更好地与游客进行交流,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人们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仅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还要注意正确运用语用规则。不同文化下,语用规则存在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语用规则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是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等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因此,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尤其要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规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1.称呼
导游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机场或者火车站迎接游客。学会正确地称呼远道而来的客人是很重要的,这能给客人留下很好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俄语中广泛使用“товарищ”和 “гражданин”来彼此相称。后来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结构的变革,俄罗斯人已经极少使用“товарищ”和 “гражданин”。经历了几次变动,现在较稳定下来的称呼模式是“мужчина/женщина (девушка)”。最好的方式是称呼 “имя+отчество(名字+父称)”,这是很标准的称呼模式,而且表示对人的尊重。还应特别注意俄语中代词称谓“ты”和“вы”的用法,导游初次和客人打交道应该称“вы”,如果称对方为“ты”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游客的反感。但也有特殊情况,称小孩子可以为“ты”,如果客人较年轻且熟悉以后,也可以互称“ты”,表示关系亲密。
汉文化中的称谓体系也有自己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通用的社交称谓是“先生”“太太”“小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常用的称谓是“同志”,适用于男女老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师傅”又一度十分时髦。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生”“太太”“小姐”又一度成为一般的社交称谓。现在又出现“美女”“帅哥”的时髦称谓。
2.问候
见面问候常常是谈话活动的开端,导游对客人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问候语。俄国人见面打招呼一般使用“здраствуй(те)”“добрый день”,也可根据不同时间问好,“доброе утро (早上5点到11点)”“добрый день (11点到17点)”“добрый вечер(17点到23点)”。年轻人之间或者在非正式场合下通常使用“привет”。而在一天中再次相遇时可以说“Мы уже здоровались”,“Ещё раз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4]15
我国古时人们以“无它(蛇)否”“无恙否”作为问候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礼节和问候语随之发生变化。“吃了吗”“到哪里去”“你好”都是常用问候语。中国人的问候语还可以是就对方正在做的事发问:“去上班啊”“做饭呢”“打水去”等等。这在外国人看来是明知故问,有侵犯对方隐私之嫌。
3.道歉
正确使用道歉语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旅途中多多少少会发生摩擦或者误解。不同的文化对于抱歉也规定了不同的规则。相比而言,俄罗斯人比中国人更喜欢说“对不起”,但不见得所有的场合都是表示歉意,这只是他们的习惯。在俄语中常用的道歉用语是“Извините”和“Простите”,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但在表示请求原谅重大的过错时,只能使用“Простите”。因为,“Извините”通常表示请求原谅较小的过失,而“Простите”表示请求原谅的程度要比“Извините”强,其语气给人感觉更加诚恳,带有明显的自责意味。当然表示歉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Винават”也可以。和汉语相似的一点是,俄语中在向人询问事情或是请求他人做事时,礼貌的用法是先说“Простите(Извините)”。
汉语中的道歉语有两种与俄语不同的方式。一是用道歉的方式表示感谢,例如在请求别人帮忙时说“给您添麻烦了”;二是在自谦时用道歉语,比如在做完报告时说“对不起,浪费大家时间了”。
4.恭维与谦虚
在交际中,人们为了营造融洽的气氛、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得交际更为顺畅,常常使用必要的夸赞或相互恭维的行为。比如,俄国来的客人经常夸赞我们西安市的美景,这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一定是说“哪里哪里,一般一般”,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这时,应该大方地回答对方“Спасибо(谢谢夸赞)”。这是因为中国人在受到他人的夸奖时,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贬低自己,以此来表示谦虚有礼。而俄罗斯则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俄罗斯人在受到称赞时会说“Спасибо”等礼貌用语欣然接受。
5.告别
告别语在交际中的使用率也是很高的,在导游每天将客人送回宾馆和旅游结束送机或送站时,要说告别语。“До свидания/До встречи” 是最常使用的,可用于一天游玩结束时讲,也可在送客人离开时说。“Пока”是很口语化的,也表示再见,但通常是很短暂的分别,马上又会见面时说或多用于熟人之间。睡前可用“Спокойной ночи”或“Доброй ночи”互道晚安。 “Прощай”指的是不再见面或将长时间分别。在送行时,对即将踏上旅途的对象使用“Счастливого пути”,可以理解为汉语中的“一路顺风”。在朋友家里做客后,准备离开时,可说“Всего доброго”。
告别语中,俄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常来玩儿”(Приходите чаще)这种以邀请代告别的表达方式。然而实际的意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汉语的意思是真诚邀请对方“常来玩儿”,而俄语中的“Приходите чаще”却是一种客套的礼貌用语,并不是真的邀请对方,所以不必当真。这是因为俄罗斯人正式邀请客人时,一定会提前预约,并且指出确切的时间、地点。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而且还要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交际比语言交际发挥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在语言交际不顺畅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下的工作环境,俄语导游应该更加重视在跨文化交际中结合运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美国著名学者Samovar指出:“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传递的。” 可以说,在人们的交际中,语言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都可以作为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指出:“非语言交际涉及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所构建的一切非语言环境,该环境对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由此看来,非语言交际指的是未使用任何语言方式情况下的信息的传递或交流方式,即信息的传递或交流不借助口头语言,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饰、体触行为、时间观念及对空间的使用都属于非语言交际,它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成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
“文化是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的关系密不可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构成和产生的结果往往由特定的某种文化结果所决定。[5]48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并非孤立存在,它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共同作用,产生交际意义。非语言交际具有多种交际功能,它在不同情况下发挥着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1.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能说话,亦能传神。眼神与语言紧密相连,但是不同的民族眼神使用情况不同。
俄罗斯人的行为准则要求交谈者要相互直视对方眼睛。他们认为直视对方眼睛,表示谈话是真诚的。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重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在导游和游客交际中,俄罗斯游客会为中国导游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会认为导游是心不在焉、不诚实、羞怯或有罪过感。中国导游会因俄罗斯人在交谈过程中“死盯”着自己感到反感,尤其是女导游,对于俄罗斯男游客这种盯视就极为反感。
2.手势
有学者认为,手部动作是身势语的核心。因为手部动作最多,也最细腻生动,运用起来更加自如。俄汉民族都有很丰富的手势,用于表达一定的意义,有时同一手势在俄汉文化中却表达不同的意义。导游工作中手势运用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当导游问客人对饭菜感觉如何,吃得怎么样时,俄罗斯客人会用这样一个手势:把右手食指抬到脖子边靠近喉咙部位,从左往右画一横线,紧接着左右来回动了动。俄罗斯人的这个手势表示“超过了限度”,表示“吃下去的东西已到了嗓子眼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一动作多表示“自杀”。
带着俄罗斯游客在游览我国名胜古迹时,经常会有中国游客请求老外和他们拍照留念,尤其是美丽的俄罗斯姑娘更受欢迎。有一次,一位客人莉莉娅被邀请去一起拍照,但拍完以后她很疑惑,甚至有些生气,为什么中国人用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伸到她的头上。按照俄罗斯人的习惯,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在头后方竖起,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在太阳穴竖起,作出动物犄角的样子,“Рог на голове (头上长角)”表示某人对妻子或丈夫不忠。但是,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拍照时候,喜欢说“茄子”、摆出“V”的手势,这是受英语影响,因为“Victory”表示“胜利”。这个手势在中国人看来,是美好的寓意,而俄罗斯人的理解则完全相反。因此,俄语导游们一定注意,在和俄罗斯客人一起照相时,一定不要用手指做出动物犄角的样子,即“V”形图案放在他们头上,这是对他们进行中伤和侮辱。
3.身势
身势是涉及全身的短暂动作的标记。文化不同,身势动作也会有差异。
俄罗斯人最具特色的肩部动作大概要数“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 (耸肩)”了,用耸肩表示莫名其妙、惊奇、困惑不解、无可奈何、不知道等。中国人取而代之的是摇头来表示这些意思。
4.面部表情
我们常说西方人面部表情多,西方人认为亚洲人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不易琢磨。在面部表情上存在民族种族区别,不同民族表达感情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以“微笑(улыбка)”为例,中国人属于喜欢微笑的民族,而俄罗斯人属于不太喜欢微笑的民族。在俄罗斯人生活的环境中,由于其特有的民族风俗和习惯,他们在成长中没有接受微笑作为礼貌谦虚的准则,因而大多数俄罗斯人会认为对陌生人微笑是“西方虚伪的微笑”,他们大多只会在亲朋好友之间真诚地微笑。不对陌生人微笑,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人不好客、不礼貌、待人冷淡,甚至怀有敌意。反之,如果取得俄罗斯朋友的信任,与之成为朋友,特别是在被邀请去家里做客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俄罗斯人真正的热情,他们会准备丰盛的美食,不断劝客人进食,待客热情、周到礼貌。
其实,对微笑俄罗斯人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准则。首先,俄罗斯人的习惯是不向陌生人微笑;其次,对俄罗斯人来说,微笑并不是礼貌的必备要素;最后,俄罗斯人还认为,在执行公务时,态度应该严肃,不应微笑。
5.服饰
服饰有三大功能:蔽体、御寒和展示。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功能:文化展示。服饰的文化展示功能是指通过服饰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个性、爱好、社会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信息。通常情况下,服饰不仅可以美化自己,还可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甚至可以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周围环境、社会角色的态度。场合与衣服有着密切的联系。导游作为旅行社的代表,要保持与其行业特点、企业形象相一致的仪表。衣服要整洁、干净,得体大方,方便旅行。
俄罗斯游客在西安旅游时,晚上导游常常推荐他们在剧院观看一场唐乐舞,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宫廷生活以及古代中国的民俗风情。出发去剧院之前,客人都会问导游,要不要穿晚礼服,这是因为在俄罗斯去剧院时,一定是正装出行,通常男士穿西服套装、女士穿晚礼服。然而在中国,去剧院看戏的着装不需这么讲究,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去剧院观看演出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在中国剧院随处可见穿着休闲服饰的观众。
6.体触行为
体触是借身体间的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实际交际中,体触使用频繁且形式多样,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极强的文化特色。此外,由于体触行为表示进入了交际双方最敏感的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因此最容易产生敏感的反应。
碰触动作多见于熟人、友人进行无拘无束的友好交谈时。俄罗斯人的碰触动作比欧洲很多其他民族还要多,更比中国人多。在交际中,最常见的体触行为就是握手、拥抱和亲吻。汉文化中,异性之间碰触动作非常少见,但在俄罗斯男女搭肩挽臂而行是常事。拥抱亲吻是一种传统的俄罗斯见面问候动作。亲朋久别重逢、告别、祝贺时,不论性别、辈分,总要拥抱亲吻。这对于俄语导游来说也是很难适应的,因为毕竟是在中国。
7.时间观念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认为:“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响亮和清晰,因为它既不像口头语言那样受到意识的控制,也不会像口头语言那样容易为人所曲解,它还能揭穿人们的谎言。”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
比如,“准时”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准时”的理解不同。以应邀做客举例,在俄文化中,应邀做客或拜访朋友,都要事先约好时间,切记不要过早去赴约,但也不可过迟。但在汉文化中,我们一般都是会提前赴约,以便帮主人准备饭菜。俄罗斯客人在旅行时也有比约定见面时间稍微迟到几分钟的习惯,这时导游根据他们概念中的“准时”应给予理解。
8.对空间的使用
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产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于拥抱的态度、位置的意义等。我们这里以交际距离为例,俄罗斯人的交际距离小于中国、日本等东方民族文化的人。俄罗斯人的公务交际距离约两只伸出握手的胳膊的距离,而友好交际距离约两个肘部弯曲的距离。
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密切,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俄语导游和俄罗斯游客之间跨文化交际时较为频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比较对比,这些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必须引起导游,等相关人员的注意,如果操作不好,会引起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除此之外,非言语交际还包括许多方面,有待继续研究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流,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中国旅游,俄语导游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导游是民间大使,导游不仅代表公司形象还代表国家形象。给国外游客讲解好我国的风景名胜,传播好中国文化是导游的职责。实践发现,对于俄语导游来说,仅仅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是不够的,在实际交往中还是会发生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俄语导游和游客之间的交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本文利用跨文化交际学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理论,从词义与文化、语用规则与文化以及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饰、体触行为、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方面分析俄汉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以期能指导俄语导游的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