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学霸”康熙看西学东渐

2019-12-26 07:03李芸
科学导报 2019年75期
关键词:韩琦通天传教士

李芸

《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韩琦著,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0月出版

公元1668年(康熙七年),故宫午门前举行了一场日影观测比赛。比赛双方是传教士南怀仁和钦天监监正杨光先。观众是朝野大臣,最大的腕儿是康熙。结果南怀仁胜。

这条史料是清廷实录中普通的一条,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韓琦看来,它却不同寻常,是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试,其结果决定了清廷对西法与旧法的看法,也由此开启了继明末之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又一个高潮。”与此同时,这场比拼还在一个少年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由此诞生了帝王圈里最忠实的“科学粉”。那一年,少年天子康熙14岁,正是求知好学的年龄。

1.忠实的“科学粉”

近日,韩琦的新著《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简称《通天之学》)荣获第11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国际图书奖。此著作是韩琦30余年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研究的集大成,而本书中他最得意的一点就是以日影观测为切入点,对清廷开展的一系列日影观测与历法改革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从而重现了传教士和天文学在清廷传播的历史图景,并从科学社会史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和权力交织的复杂关系。

韩琦认为,1668年的日影观测并非孤立之事,此前有前因,此后有后果。

明末,耶稣会士想来华传播天主教义,明朝宫廷则因日月食预测不准正酝酿历法改革。两种需求虽不同但因“通天”达成一致,开启了西方天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序章。康熙三年,杨光先以“私传邪教,阴谋不轨”的名义掀起一场公案,导致奉教天文学家被处斩,削弱了钦天监中的天主教势力。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后,废用西法,改用大统、授时或回回诸历。天主教陷入低谷。

转机就是1668年的日影观测。南怀仁由此重获信任,杨光先被罢官,耶稣会士又在钦天监处于主导地位。

自此,康熙开始热衷西学,孜孜不倦。康熙听说要弄懂所有数理科学,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绝对必要之后,他马上要求将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解释给他听,并要求将它译为满文。南怀仁为康熙传授测量术和地理学,编译了《穷理学》,涉及西方哲学、逻辑学和其他科学知识。

1685年,洪若等人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作为“国王数学家”来华,于1688年到达,这开启了中法科学交流的新时代。这是中西科学交流浓墨重彩的时代,康熙对西学的求知欲也达到了顶峰。

2.学霸的“藏私”

成也日影观测,败也日影观测。40多年后,1711年夏至,又有一场康熙观摩的日影观测,这次观测却证明西法计算夏至时刻有误。由此,康熙对传教士失去信任。1713年,受到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影响,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召集了近百位人才进行历法改革,这是清代最大的国家科学工程。

蒙养斋算学馆等“自立”科学活动的开展,是康熙晚年的目标——师洋人的“技艺”为我所用,最后达到摆脱洋人垄断的目的。

“用其技艺”,这一国策被雍正、乾隆沿用,但到了道光六年,传教士退出钦天监,中西科学交流也由此渐渐沉寂。

康熙笃爱科学,数十年不改,并时时操练,终成“科学学霸”。他学科学除了兴趣和治理国家的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动力——权术。康熙在大臣前的表演并不是单纯的个人炫耀,而是隐含了重要的政治动机。也正是通过对西学的学习和宣扬,康熙塑造了博学多能的形象,凸显了满族君主的才能。

韩琦说:“从传教士的信件里可以看出,康熙实际上并不想把在宫廷里传播的科学内容让大众及时知道。”一些科学新知翻译后,要等二三十年得以出版,如《几何原本》在1690年左右已经译成,但直到1722年才刊印。康熙曾把安多叫到宫里翻译代数学著作,并叮嘱他翻译好以后不要跟别人讲,由此看出康熙是想“留一手”,并不想把传进来的东西及时传授给大众。可以说,康熙这位“专享”科学的“学霸”,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的部分传播,一方面也阻碍了科学的及时传播。

3.史料互证重构历史图景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源头活水。韩琦使用史料有两个原则:其一,尽可能找到最原始的史料;其二,中西互证,孤证不取。韩琦自1992年首次迈出国门,游历20余国,查阅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历史资料。

这世上不是缺少史料,而是缺少发现史料的眼睛。在多如牛毛的史料中发现一条有价值的无异于“采铜于山”。而韩琦有一个极大的优势——语言,他精通英语,流利阅读日语、法语专业文献,粗通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

发现史料就如同破案。1692年康熙的“日影观测秀”观众还有明代遗民、思想家方以智之孙方正珠,大概因为级别不够,官方史料的记载中并无方正珠。韩琦依据线索,在当时官场的大臣文集中见到这条史料,“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要请一介平民来看日影观测呢?”韩琦顺藤摸瓜,在方正珠家乡桐城县志中找到了记载。“大胆设想一下,把日影观测的观众面扩大到一位数学家,说明康熙对懂历算的汉人十分关注,也希望借机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历算才能。你想,方正珠回到自己的家乡,肯定会把这一事件广而传播。”

脑洞要够大,考证要够细,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场景中,搞清楚一个关系网、理清一条逻辑线,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或许就能串联成一段贴近真实的故事。

但作为历史学家,还要跳脱出来,在更高的角度俯视那段历史。韩琦并没有陷入细枝末节中,他把康熙时代的西学传播,这个清代科学史上最饶有兴味的篇章,放在宏观的全球史的视野下,去揭示近两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欧洲科学传入中国的社会、宗教因素,并阐述科学传入与传教士、皇帝、大臣、士人的关系,以及不同国籍的传教士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在《通天之学》结语中韩琦也作了一些分析。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原因有很多。作为历史学者,他认为,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尽可能地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历史图景。

猜你喜欢
韩琦通天传教士
青山绿水幸福长
开关魔盒
最高的修养是宽容
“交接”
韩琦宽厚待人
韩琦的豁达
惩罚
豁达是一种境界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印通天下”集结号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