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设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2019-12-26 07:06翟毅斌
中国德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功能模块模块化校本

将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既有利于控制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本,又有利于实现课程的定制化服务,从而提升课程的开发效率,促进课程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被称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的贝伦斯,在开发一款电水壶的时候,设计出了不同模样的壶身、壶盖、手柄、底座,并且这些不同的部件可以通用、组合,由此便组装出了24款不同造型的水壶,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审美需求。这不仅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也降低了设计成本。这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这个方法我们称其为“模块化”,它是通过可以独立设计的,并且能够发挥整体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统来构筑复杂的产品或业务的过程。[1]

将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既有利于控制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本,又有利于实现课程的定制化服务,从而提升课程的开发效率,促进课程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模块化课程开发就是合理运用模块,设计出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先将已有课程分解成多个功能模块,再根据既定目标将功能模块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课程。课程的开发思路有别于传统的整体式开发,它不是从零开始设计,而是在已有课程模块的基础上,通过选用需要的功能模块,作少许改动,构建出新课程。具体来看,模块化课程内容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下文将结合南京市双塘小学的实例具体阐释这一设计过程。击剑课程与舞蹈课程同是该校两大传统的整体式校本课程,随后,学校将击剑课程中的相应模块与舞蹈课程中的相应模块重组,逐渐形成了击剑舞校本课程,这便是典型的模块化课程内容设计。之后,又经不断衍生,开发新的功能模块加以组合,研发出了武术舞蹈,即在编舞时融入武术元素。

一、获取学生需求

模块化课程设计是因需求多样化而产生的,因此校本课程在架构之初就应注重对“课程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学生需求是学校确定课程目标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在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主要包括学生对同类课程的需求量、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经验背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不顾学生需求与学校实际情况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然会导致课程结构与功能不合理。若不能给学生创造价值,再好的课程也失去了意义。在上述的击剑课程中,以往课程设计关注的是击剑课程的形式、内容及与学校整体办学环境是否协调等要素,而在调查中发现,有学生说,“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拿起树枝与别人玩打仗,而现在拿起佩剑我总觉得自己是个正义的骑士”。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精神需求以及课程是否唤醒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比关注课程形式要深刻得多。此时,与击剑相关的运动精神和道德礼仪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题中之义。

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具有弹性,那么,究竟如何判定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很多学校都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收集、汇总与分析机制。一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筛选、问卷调查、统计综合等途径来描述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需求。通常可以先进行定性调研,以形成初始的假设,之后以定量调研获取一些数据。基于学生的过程体验,才能保证这些数据的时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适度调整,将需求体现在整个课程实施中,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个平衡需求的过程。此外,学校也应从自身办学理念出发引导学生需求,而不是抱怨学生的需求经常变化。

二、制订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的合理制订能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良好的软环境,是课程开发的有力保障。它既影响到课程结构调整和学生需求的适应程度,又影响到模块化设计的难易和发展新课程的潜力。因此,课程计划要对课程进行缜密的定位,考虑采取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以及可能收到的效果,比如对开发出的新课程如何把控风险,新课程在教育行业内的发展趋势预测,课程的实施范围、特色定位、通用程度等。同时,课程计划还要确定好模块化设计的课程种类和数量,如果所涉及的课程种类过多,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则会增大,如果所涉及的课程种类少,课程开发工作会变得容易,但课程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变化。此外,课程计划的制订需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想象力。学校课程开发团队必须明确、严格推进各课程模块的创建工作,遵守课程计划。

三、创建课程模块

(一)模块的分解

模块分解是对课程做模块化设计的基础性工作,课程模块的合理分解直接影响课程开发的内容、时间、成本、课程活力等。基于课程的生命周期,划分课程模块可侧重设计、侧重实施、侧重客观环境或侧重学生受众等等,以此作为模块划分的依据。按模块化的原理,模块化课程的构成模式可用一个公式表达:新课程(体系)=通用模块(固定)+专业模块(不固定)。通过这一指导思想结合课程开发计划,就可以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课程亦是如此。进行模块化设计时,首先要把原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部分,从功能、范围、运作等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法。通常,我们以功能分析的方法,在功能独立化的前提下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课程有多种功能,通用模块是模块化课程里具有“共性”的功能部分,多样化的课程除了通用功能外,还有特殊的专业要求。如图2是在对击剑课程的功能分析后建立的击剑课程模块系统,击剑操、击剑舞、击剑史、击剑礼均为新生课程,击剑元素成了通用模块,而体操、舞蹈、历史、礼仪则是各专业模块。其中礼仪模块被划分出来后,又经再次开发,发展成了新的德育校本课程。

(二)模块的出新

功能模块的合理分解是基础,选择与创建新的课程模塊就是为了实现课程的推陈出新,在基础模块上拓展、创新出系列模块,进而满足学生需求。例如上述的击剑舞课程,便是在学校已有的击剑课程模块,加入了舞蹈的专业模块上,拓展出来的。选用模块是第一步,需要学校总体规划,弄清楚待设计课程的外部环境、功能匹配等要求,进行各模块的详细设计,列出系列结构图,以便让教师理清开发思路。而模块的修改是关键,通过将学生需求反映到所涉及的模块中,从而确定哪些模块需要修改。如果无法提取相似模块,则只有创建新模块,例如该校的武术舞课程,便是后期又加入了传统武术这一新的专业模块。课程模块的功能、结构、重组方式需要提前考量,课程开发可以结合其他学科需求横向扩展,也可根据本课程需要纵向衍生。

四、协调模块接口

课程的各个功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关的,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决定了课程模块的划分和组合。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选用匹配的模块,进行模块间的衔接和重组。通过选择不同功能的模块,判断它们匹配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验证可靠程度。

模块化课程的对接需从课程的整体系统考虑,在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替换、更改、拓展来构成新课程。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通用课程模块可以不断增加新的元素,根据学校特色组合成属于自己的课程。在实际协调工作中,有的课程模块比较复杂,会涉及不同的学科,为了便于课程模块间的组合就要对模块接口的匹配性进行专门设计。例如,让击剑课程的教练与学校德育老师接洽,将击剑中的礼仪模块分解出来,融入德育课程中,与行为礼仪规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组合,形成新的道德礼仪系列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乃是重要的接口之一。击剑教练在德育活动中讲述体育赛场上的运动员风度,而德育教师可以为击剑队员强化体育道德和人格意志,各自提取相关模块进行功能衔接,这种设计便于加工和及时更替,也强化了接口的协调性。总之,接口的匹配性需要进行认真验证,如课程资源、师资、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程开发初期就应将课程模块接口的匹配问题考虑在内。

五、组合课程模块

在构建功能模块时,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和创造力,即关注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考虑学生的行为、心理等因素,同时还应运用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使模块化组合更为合理,并能发挥最佳的效果。模块化课程可以看作由若干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而每个模块又是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课程要保持整体性,以整体性来协调各模块单元。在模块化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有总体规划和实时调控机制。因此,模块化的课程设计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不同的组合形式:1.直接组合,即直接进行模块间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课程,这是最普遍也最便于学校操作的模块化课程开发方式。如击剑舞,将击剑与舞蹈结合。又如3D打印技术课程,将小学信息课程中的编程软件操作技术与打印技术相组合的课。2.改装组合,即相互联结的两个课程模块不匹配,需要外部干预,对接口进行校本化改装,基于学校外部环境和硬件设施条件进行课程创新。如双语课程,英语是语言类学科,与数学、美术、科学等课程模块相似性不足,关联模糊,而双语课程教学便是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发展出新课程,即用英语教其他学科。当然双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在少数国际学校早已常态化,但在普通学校完全可以成为一类校本特色课程。3.归并组合,对课程原型进行功能形态划分后,为了减少模块划分后的数量,应提升课程形态的整体感,避免过多的附加结构使课程开发者产生凌乱和堆砌的感觉。如茶艺、泥人面塑、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象棋、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极其丰富,分类标准不一,在归并的课程实施中便要注意这些传统艺术的内聚和耦合,减少复杂性和冗余度,并改善一致性,使传统艺术课程模块的作用范围保持在其控制范围内。4.移植组合,即将一个学科领域的结构、形式或功能移植到另一个学科领域而创新课程设计,包括硬件设施、用途、技术等的移植。这是一种跨领域跨学科思维方式。如“数解木工”课程,在木工制作中融入测绘、角度、尺规作图、角度等数学素养,将数学学科移植到木工活动中,组合成学以致用的跨领域课程。5.复合组合,即对多种课程形态的综合化组合。当下流行的STEM课程教学便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集装复合起来的。

对于整体式开发的课程来说,由于它是“新生”的,所以需要全面验证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而模块化课程则不用,它是以现成的模块体系为主要构成,这些现成的课程模块在设计、实施等方面都已定型,并经过实践检验,因此只要验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即可。规范是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模块化设计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模块化设计理论与学校课程开发相结合,才能将模块化设计的成果转化为有教育价值的课程。模块化设计不仅要考虑物与物的组合问题,还要考虑人与物的组合问题,所以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教师之间的组合搭配问题,是需要考虑周详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擔当了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模块化使得学生有机会提供课程模块以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校本课程,这也有力地推动着德育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春田.现代模块化设计的理论基础[J].中国标准化.2007(7):66-73

【翟毅斌,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佳营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曾 妮

读者热线:010-62003483

投稿邮箱:zgdy_huati@163.com

猜你喜欢
功能模块模块化校本
基于“互联网+智慧工地”实名制与分账制管理系统研究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商业模式是新媒体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