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
摘 要:芦笙是苗族远古最早的主要乐器之一。苗族芦笙记载苗族历史,苗族芦笙源远流长,远古时期苗族祖先用六根竹筒管制作而成苗族芦笙,你呼我应,我唱你伴,吹奏出悠扬婉转动听的芦笙曲调,以之体现苗族精神、思想之灵魂及各民族之和睦相处。而今常用苗族芦笙舞曲在各民族庆典活动和迎接贵宾贵客即是缘故。
通过对永善县的地理环境的考察与研究,来探索永善县地域文化特色。并了解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永善县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永善县苗族芦笙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2-0-02
一、永善县苗族芦笙舞概况
芦笙舞曲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苗族按语言主要分为滇东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两大支系。永善苗族芦笙舞曲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花苗采用的《历史叙事舞蹈级曲》,苗语称:“构阿作”;另一部是白苗采用的《祭祀组曲》,苗语称:“构辞”,仅在特定场景使用,但是现在都已用于各大喜庆节日上了。苗族芦笙舞的继承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反映了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劳作不息,奋斗不绝的精神。如今在苗族地区每逢迎送宾客、喜庆佳节、娶亲嫁女,芦笙手均要献上一曲曲笙歌、一调调祝词,以追记历史,祝福人们。
二、永善县苗族芦笙舞内容
永善苗族从来就喜歌善舞,透过古老的歌舞能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反映苗族的社会生活。
1.芦笙构成
永善苗族常用的芦笙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插于木制的笙头中。管上有孔,管内镶有不同音色的铜片,每管一个音,六管则构成不同的音谱。
2.芦笙发音方式有以下几种:
2.1吐音:舌尖顶住上腭,快速发出“冷冷”、“打打”。
2.2呼舌音:用鼻孔呼吸,喉部肌肉放松,舌往口腔内扇起均匀的气流,发出重和即均匀的波状音。
2.3卷舌音;舌在口腔内作“嘟噜”,造成某一音的慢、快、轻、重碎音。
2.4颤音:喉、舌、腹运动激起均匀的气流,震动簧片,发生柔音的效果。
2.5指颤音:手指在音孔上快速开闭。
2.6历音:在演奏中起装饰作用。
2.7打音:演奏中本音用其他音来装饰。
2.7抹音:抹音滑向另一音,手指逐渐开发和关闭,抹音有上抹音和下抹音。
2.9锯气音:一吹一吸,近似拉锯音。
2.10顿气音:如单吐音。
2.11单音:一加和音。
2.12和音:有五度、八度、四度、大三度和音。
3.永善縣大花苗支系所采用的是《历史叙事诗舞蹈组曲》曲共有十二部曲目:它包括了《试笙曲》、《探路曲》、《起舞曲》、《展舞曲》、《展舞曲附曲》、《迎亲曲》、《跷脚曲》、《迎左舞曲》、《鸡鸣曲》、《晨曦曲》、《晌霄曲》、(擒肉调)、《祝辞曲》、(祭祀调)共十二个曲调组成。
4.芦笙舞动作
永善苗族(大花苗支系)芦笙舞主要动作有跳、转、跺、磋、踢、拍脚板等等。双脚始终稍带弯曲,微微含胸,上身稍前倾,但随着音乐节奏,有时前倾较深,有时后仰,磋脚等动作都做得短促有力,有顿挫的感觉,动作优美,舞蹈受外来影响较少,保持着原始古老的动作。芦笙舞进行时,由一人领头吹芦笙,其余的跟随其后边吹芦笙边舞,随着参加人员的不断增加自行围成圆圈,沿逆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根据芦笙曲调变换舞蹈动作。
三、永善县苗族芦笙舞艺术特点
芦笙舞是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芦笙舞动作粗犷大方,手上动作少,脚上动作变化较多,难度也较大,整套动作表现出苗族人民英勇顽强,勤劳朴实的民族气质。
芦笙舞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明快紧凑,时而蹬跳,时而磋跳,时而叠罗汉,时而倒立,时而翻滚,多姿多彩,舞蹈优美,节奏鲜明。
四、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与发展
永善苗族芦笙吹奏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记”,传承宗旨是“前传后教”,传授的目的是“全面普及”。传承中,学徒跟随师傅学习的时间长短主要看其悟性,学会全部芦笙曲60多首,需要几年时间。用这样的方式学艺出师才能称为芦笙能手和传承后代的芦笙尊师。
1.拜师学艺
在苗族中能担任芦笙吹奏师长的人,必须是全面掌握不同场合不同时候所用芦笙曲及其含义,演奏技巧高深,舞蹈步伐娴熟,并熟悉芦笙礼仪。芦笙吹奏传承中,拜师学艺没有严格的规程,也不举行什么仪式。拜师学艺者只要带上两斤白酒,到师傅家说明来意,得到师傅认可就表示已经拜师。永善苗族芦笙曲调均以叙事为主,旋律起伏变化不大,乐曲节奏速度徐缓,曲调旋律长短不一。传统芦笙曲调分为问讯曲、代歌曲、舞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问讯曲曲调缓慢,节奏明朗;代歌曲曲调婉转柔和,多有尾声;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芦笙虽然只有六个音符,却能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祖先们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内涵十分丰富。
2.出师传承
通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掌握了各种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演奏技巧,并能适应各种场合不同时候的各类活动后,师傅便带领徒弟参加一些重大场合的演奏活动。徒弟上场吹奏时,师傅站在一旁仔细观察,如果徒弟的吹奏和舞蹈在其中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得到芦笙能手和别人的赞扬时,师傅则认为徒弟可以出师了。出师前,师傅再三嘱咐,要求徒弟把苗族芦笙吹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今后还要承担传授徒弟的重任。徒弟出师的程序是邀请几个吹芦笙的好友来共进一餐,让好友们知道所教的徒弟已出师,就算拜师学艺已完成。
永善苗族芦笙舞蹈曲流传时间悠久,曲调优美,旋律动听,风格独特,舞姿多变,是民族民间文化生活中的独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活跃的文化传承脉络。芦笙是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标记,是永善闻名中外的一张名片。
五、永善县苗族芦笙舞现状、困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受打工潮和现代传媒的影响,青年一代的交往渠道增加,他们向往外面世界,永善很多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民间绝技濒临失传,富于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承载历史传承的民族文化正逐渐被现代传媒侵蚀、同化,被挤占生存和发展空间,面临消亡。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1.受打工潮的冲击,芦笙传习者日渐减少。
2.受现代传媒影响,芦笙传习者积极性下降。
3.学校教育与芦笙艺术传承存在着断层。
4.芦笙舞教师的缺乏。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芦笙舞培训每年都举行,但是受社会各种因数的影响,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和创新学习方法,学习外来的芦笙舞曲,学习网络的芦笙舞曲,导致了永善苗族传统的芦笙逐渐被替代。加之芦笙舞传承人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很多芦笙舞曲谱写不出来,很多芦笙舞艺人年事已高,甚至已经老去,有很多技巧动作逐渐跳不起,还有吹奏芦笙也吹奏不起了,传统的芦笙曲已被现代的器乐所代替,没有了传统芦笙舞的气息。
5.经费紧缺,制约着芦笙、芦笙舞、芦笙舞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虽然近年来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但是没有专项资金,只能借助每年苗族花山节大型芦笙舞培训政府搭建的这个学习平台,交流学习芦笙舞。加之群众的生活拮据,为家庭生计奔波,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永善苗族芦笙舞面临濒危状态。
6.节目缺乏创新,质量难以提升。在各民族大团结的大潮中,文化的交流,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虽然把外界的好的芦笙文艺引进来,但还是要保留永善苗族芦笙舞蹈曲的原味,不能丢掉老祖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我们要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好。
六、“非遗”保护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永善苗族芦笙舞的重视,2005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普查,同年6月永善县人民政府批准永善县“马楠苗族芦笙舞之乡”为县级保护名录;同年9月昭通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級保护名录;2006年5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名录。2013年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套四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族芦笙舞—永善县马楠乡)》为第二集。
党政高度重视,倾力打造苗族芦笙艺术节。每年花山节为弘扬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马楠苗族百人芦笙舞表演节为媒,把苗族花山节办成“民族文化的盛会、旅游发展的盛会、民族团结的盛会”,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快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七、永善县苗族芦笙舞发展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培养新生力量。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加大力度培养芦笙舞教师,特别是民族乡镇的学校和民族小学的教师队伍。
2.制作芦笙舞教材。制作成宣传教材,录制永善苗族芦笙舞光盘,免费发放到各苗族村寨和有苗族学生在读的中小学校,形成活态的传承氛围。
3.强化对芦笙舞曲和芦笙舞的再学习,再认识,再传承,再提高。
4.举办苗族芦笙艺术节,打响“苗族芦笙舞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品牌。
5.制作芦笙舞蹈专题片,搞好记录、保护和申报工作。
6.争取各级支持,建设好芦笙舞传习所。
7.探索市场化运作,寻求以艺养艺路子。以每年举办马楠苗族花山节,展示永善魅力、助推脱贫攻坚为宗旨的有利契机,把永善苗族芦笙舞采取以节为媒、借节传播的方式加强指导,有计划有组织的组建芦笙表演队,强化训练,进行商业演出,走向市场,创造经济价值。这样才能使永善苗族芦笙舞技艺得以传承发展下去。
结语
总之,保护、传承与发展永善县苗族芦笙舞,需要苗族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自觉地提高自我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识。加之政府要多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来参与和了解、让更多人来关注永善苗族芦笙舞,这样才能使永善苗族芦笙舞走向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永善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项目资料《永善县马楠芦笙舞之乡调查报告》2005.
[2]《巧家县苗族文史资料第二篇第三节服饰与装束》云新出(2010)准印字045号.
[3]永善县文史资料第五辑2006年2月.
[4]《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第二集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