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曼侬的形象在芭蕾舞剧《茶花女》中的作用

2019-12-26 01:51李尚格
中文信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戏中戏茶花女

李尚格

摘 要:《茶花女》作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文学名作,曾多次被改编为歌剧、音乐剧、芭蕾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约翰·诺伊梅尔编舞的三幕芭蕾舞剧《茶花女》以“戏中戏”的形式,着重刻画了“曼侬”这一人物。曼侬作为主人公玛格丽特的镜像,使玛格丽特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得以更加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突出了舞剧爱情悲剧主题。本文将以曼侬为重点,从曼儂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全剧中的线索作用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探讨曼侬的艺术作用。

关键词:《茶花女》 戏剧芭蕾 戏中戏

中图分类号:J7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2-0-01

约翰·诺伊梅尔编舞的芭蕾舞剧《茶花女》以舞蹈展现剧情,工于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及对戏剧情节的巧妙描摹,是戏剧芭蕾的典范之作。在以倒叙展开的叙事框架中,诺伊梅尔将《茶花女》与《曼侬·莱斯科》两部文学作品结合,运用“戏中戏”的表现手法,使《曼侬》中的男女主人公作为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另一自我、一个统一与矛盾并存的“镜像”,在舞台上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中穿梭,表现出舞台手法的创新性和多重含义的思想性。

一、曼侬存在的合理性

《曼侬·莱斯科》的出版先于《茶花女》,作为18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杰作,小说讲述了曼侬与格里奥曲折的爱情故事。美丽的曼侬与格里奥一见钟情,却因无法抵挡金钱与富贵的诱惑而变心,离开了自己的爱人。此后,经历了数次爱情的复苏与分离,病入膏肓的曼侬终于在爱人的怀抱中停止了呼吸。可见,《曼侬》与《茶花女》在故事走向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茶花女》的原著中,《曼侬》仅仅被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笔带过,未作过多着墨;而舞剧的编导恰是抓住了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相似与不同,将其放大,以相似之处暗示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爱情中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以不同之处揭示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突出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我们可以发现,曼侬在舞剧中的每一次出现,无不展现出编导巧妙的安排与不可或缺的艺术构想,将两组命途多舛的爱人反复比对,在真与幻、虚与实之间,衬托、刻画了主人公矛盾而多元的人物形象。舞剧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引入曼侬的形象,不仅形式别具一格,也入情入理。玛格丽特作为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习惯于奢侈华贵的生活,出入于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而曼侬作为歌剧院上演的芭蕾舞剧中的人物出现在玛格丽特的视线中,无疑使二者的接触极为合理。此后,由于彼此生命的关联性,曼侬更是脱离舞台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进入了玛格丽特的内心。玛格丽特的生命由绽放至凋零的过程,也是她对于曼侬的认识逐渐完整的过程。

二、曼侬的形象在全剧中的线索作用

在诺伊梅尔版本的《茶花女》中,曼侬作为玛格丽特的另一自我贯穿全剧,为剧情发展与情感表达作出了强有力的补充,是全剧的线索。曼侬作为玛格丽特的镜像,在每一幕中都存在着与其交互的故事情节,但同为交际花的二人面对爱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曼侬作为典型的妓女形象,在爱情与物质之间展现出了享乐的本性。当被追求者环绕的曼侬首次出场于歌剧院的舞台时,内心并未完全抛弃爱情的玛格丽特对于曼侬的虚假轻浮持否定态度,以一段时空静止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剖白心迹,昭示了与曼侬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戏中戏”即将步入尾声时,两对舞者以镜像的方式两两相对,暗示了他们命运中矛盾的联系。至此,曼侬和她的爱人格里奥亦真亦幻的形象注定与玛格丽特和阿尔芒难舍难分。阿尔芒所追求的并非曼侬般虚假的爱情,不是负心、背叛与交际花的玩笑一场,这为之后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误解埋下了伏笔,提供了情感支撑。

曼侬与玛格丽特对于身份的选择矛盾始终贯穿于舞剧中。从时代背景上看,妓女作为法国的底层人物,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与侵害,本就无人权可言,爱情又是更加缥缈虚无的存在。曼侬对于自己的身份认知非常深刻,她理智、冷静甚至自私,可以为了物质而背叛爱情。玛格丽特虽然也是妓女,但是她却存在着对于自身认知的模糊性与欺骗性。一方面她相信爱情的存在,为了阿尔芒,她可以抛弃过去的自己;另一方面,她选择与“过去”再见,这种对于自身身份的隐瞒,让她对爱情和生活产生了期许。而曼侬的存在则恰恰相反,时时刻刻都在点醒她,自己的”妓女身份“无法抹去。因此,当阿尔芒的父亲出现时,这种反复提醒终于让她屈从于世俗而直面现实。曼侬的存在不仅是对“妓女身份”的反复标示,也通过镜像手法暗示了玛格丽特对于选择的坚持与怀疑。由于自己的妓女身份,玛格丽特不得不屈服于阿尔芒的父亲,回归“曼侬”代表的符合其身份的生活中去。此处的曼侬,是使玛格丽特内心痛苦矛盾、进而产生自我怀疑的写照。这种抉择的矛盾让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更为复杂,从而使其人性中的犹疑不定被合理放大。

曼侬的存在时间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无论是从文学史上、从《茶花女》原著的脉络中、还是从芭蕾舞剧《茶花女》的叙事过程来看,都是早于玛格丽特的。因此,曼侬的命运发展对于玛格丽特有着前车之鉴的作用,在玛格丽特的数次抉择矛盾中暗示其命运,促成了她的选择。曼侬作为法国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地位较低的女性,有着属于这个阶层的诉求。她在爱情与利益之间投向了她更看重、也更需要的利益,可以说是时代与身份的印记投射的产物,是她由利己角度出发的思虑结果——她希望投入更好的生活,并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物质是她这一群体达成该目标的唯一可靠途径。但即使这样,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曼侬的人生仍然以悲剧结束。与曼侬相反,促使玛格丽特离开自己的爱人的动因并非是利己的。同是妓女但她全心投入爱情,甚至在已屈从于世俗后仍不放弃对爱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妓女不可能拥有爱情”的思想背景下是理想化的,相较于曼侬更为崇高,也愈发显现出“无法实现”的悲剧的必然。因此,曼侬作为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的亲历者,前车之鉴式地出现在了玛格丽特的梦境中,态度也由初次的强硬变得几近恳求,如此强调了对于她的社会身份导致的无力回天的命运的暗示,进一步加深了玛格丽特对于自己身份的认识,从而促成了玛格丽特再度离开阿尔芒的无力的妥协。

回顾曼侬在故事中的一生,不难看出,作为一名社会地位特殊的女性,曼侬的抉择及所作所为都是理智且利己的。她的人物形象特点不符合人们心中“正确的观念”,却與她身在其中的社会群体相契合,只有在临终时,她才对自己的作为表示了忏悔,最终死于爱人的怀抱,小仲马将其称为“弃邪归正”。曼侬的行为与价值体系,正是最初的玛格丽特所不认可的,她对这种不认可的外化是以行动来“弃邪归正”。然而,在曼侬对玛格丽特社会身份的反复提醒下,玛格丽特对于自己的认识不断跌落,最终达到了最低点,接受了自己不可更改的社会身份以及自己的命运与曼侬如出一辙的悲惨事实。她甚至渴望自己能够得到曼侬的结局,即在爱人忠诚的怀抱中死去,这种复杂的情感在第三幕的三人舞中得以展现。对于玛格丽特的结局,小仲马曾在原著中表示,她死在自己的家中却如同被埋葬沙漠中一样,“而且这个沙漠比埋葬曼侬的沙漠更干燥、更荒凉、更无情”。相应地,舞剧中的玛格丽特在曼侬的暗示中接受了自己身份命运的必然,在精神上达成了与曼侬的和解,但却以比曼侬更加悲凉的结局收场。从这种意义上讲,曼侬的存在,强化了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中乃至整部芭蕾舞剧中的悲剧意蕴。

结语

芭蕾舞剧《茶花女》创造性地扩大了曼侬这一形象,运用“戏中戏”的表现手法,使《曼侬》中的男女主人公作为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另一自我、一个统一与矛盾并存的“镜像”,在舞台上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中穿梭,传达出了多重含义的思想性与舞台表现手法的创新性。玛格丽特对于曼侬的理解在舞剧中逐渐完善、臻于圆满,但是自始至终却也充满了矛盾。玛格丽特作为社交场中炙手可热的交际明星,热闹与奢华却仅仅是她抚慰心灵的工具,在内心深处,她清楚自己的孤寂。因此,当她在歌剧院的舞台上看到骄奢淫逸的曼侬时,她传达出的情感中有不齿,更有惶然。曼侬的出现犹如在她的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面对这挥之不去的幻像,玛格丽特经历了自我怀疑、自我矛盾,最终服从了自己与曼侬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与曼侬统一的现实。这种情感上的由“不尽然的抗拒”到“不尽然的妥协”的转变,正是全剧戏剧性与悲剧性的体现。自始至终,玛格丽特与曼侬一直是处于矛盾中的统一体,恰如一对镜像,一种未竟的命运,一个无解的命题。曼侬的形象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揭示了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与她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

参考文献

[1]滕宇.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84.

[2]刘凤英,曹宏伟.权利与命运——《茶花女》中的存在女性主义解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9):1-3.

[3]郭芷茜 .解读《茶花女》中的悲剧形象玛格丽特.戏剧之家.2019.

猜你喜欢
戏中戏茶花女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悲惨结局
戏剧之我见——《我爱桃花》小剧场话剧的探索精神
歌剧《茶花女》剧照
茶花女柳依依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