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9-12-26 01:51肖文桂
中文信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肖文桂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史和人类史合二为一的研究取向和理论视野,是他们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范式,从而在理论上构成了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生态哲学。当代人类的时代困境及生态转向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2-0-0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用科学的生态哲学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它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科学生态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研究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福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党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党的自觉。

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球生态安全

众所周知,全球生态安全具有普世性,国家不论强弱,人群不论贫富,都会受到生态安全的影响。更为主要的是,全球生态安全实际上就是人的安全,是人类安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要求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地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数据显示,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下降了12.9%,10年来,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十一五”期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当下的中国,已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未来中国将会陆续解决13亿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生存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生态安全,无疑是中国对世界生态安全的重要贡献。

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每个国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人民难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的环境和放心的食品。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也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因此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十八大报告中适时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是符合人民意愿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维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自然界虽然区别于人类社会,“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即人并不外在于自然,而与自然内在统一。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产品是人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栖身于自然之中,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只有在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类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生活内容的重要来源。自然界不单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活动的对象。“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最后,马克思确认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为我”关系

自然界对人具有“优先地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之后,自然就不再是天然的自在自然,而是逐渐被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动物不一样,动物只是依靠自己的本能消极地适应自然,而人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满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人类在实践中,首先是在自己的生产劳动中,把自身提升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从而把整个自然界变成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客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的人,人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的本质。在实践中,人会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即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意图物化到对象中,使其成为“为我之物”,达到占有对象,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通过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种“为我”关系。所以,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通过劳动,人把自身从自然存在物中提升为主体,同时就把自然界变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变成“为我而存在”的客体,变成“人化的自然”,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属人世界”。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类似于动物那种消极适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为我”关系。

3.将自然与人对立,只能招致自然的惩罚

虽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要通过改造自然来获取自己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学的自然界”的观点,与现代理性主义者从“抽象的思维者”的主体地位,把自然界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不同,他们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对立、征服自然、无限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做法。正是資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导致人们只关注局部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实现,极少或根本不考虑他们的行为对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影响。因而,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耗竭式利用,导致了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才最终导致自然环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地球是人类栖息的家园,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漠视,这个家园已被人类破坏得满目疮痍。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福建,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

1.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地生产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生产不同,动物“只是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组织生产的。但是,人的生产的全面性的根本标志是“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也就是说,人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顾人之外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相反而是要维护整个自然界的总体生态平衡的状态。我们现在正在走工业化强国之路,而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则必须依赖于社会化大生产,但是这里的社会化大生产不是建立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即“资源——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往复反馈、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哲学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强调生态哲学就是要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地生产。

2.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迎来了一个高额消费的社会。然而,高额消费必然引导和促成生产的不断扩大和膨胀。在这种消费观的指导下,消费者不再节俭,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胃口,无限制的追求物质享受和消遣,甚至人为的缩短商品的使用期限。这种消费观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造成环境和生态的日趋恶化,如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需要,无限制地向自然界进行掠夺性开发,致使人类行为已完全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瘫痪。这种消费方式是不合理的,它违背了消费的目的,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和促进人的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换句话说,只有能够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消费,才是合理的。因此,必须改变人们盲目地占有地球资源,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重建一种能够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固与平衡、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合理的消费方式,即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和最大化的满足为目的消费方式。它不仅关心每一个体和人类最大化的满足,而且还尊重自然的本性和规律。显然,绿色消费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不同需要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科学的消费方式。

3.恰当地运用科技,实现技术的生态化

在学术上,人们在对科技的态度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科技至上主义,另一种是把科技当作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虽然,生态问题的产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关,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科学技术是产生生态问题根源的结论。因为,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先进与否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恰当地运用好科技。众所周知,生态问题是人类在技术上利用的失误造成的。社会实践以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为中介,人不仅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体,还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生态哲学的视阈考量,我们应坚决地反对科技至上主义。即,我们要合理地运用科技,实现技术的生态化。“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能够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我们只有实现技术的生态化,才能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福建,也才能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进而科学发展的目标。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依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着重从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淡化GDP考核;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第三,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把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东西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能为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福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余谋昌、王耀昌.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素盼.论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及其生态意蕴[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3,(1) .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