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合一”运行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9-12-26 01:55陆光海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运行对策

陆光海

摘 要:脱贫攻坚视阈下,农村合作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通过调研该县的“村社合一”的情况,分析其发展背景、做法与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当前我国在“村社合一”的推进中提出一些见解性的对策,有积极的资政作用。

关键词:村社合一;运行;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康步伐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开发特色产业,需要一定经验规模,也需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不是随便一家一户就能干得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与企业、购买商的产销对接方面有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是农民抵御风险不可缺少的经济组织。当下在脱贫攻坚拔寨时刻,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出“农社合一”模式,很有必要。本文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其的做法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为类似地区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村社合一”模式发展背景——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村社合一”,指每个村至少成立1个以上村级名义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立党支部,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领办合作社,通过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并采取“三资”入股和服务创收等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模式,达到实现“村社合一”的工作目标。通过调研,2017年,该县共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37个(其中,总社314个,分社223个),主要涉及菜、果、畜、茶、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其中种植业136个、养殖业131个、综合销售服务234个、农机3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达30919万元,入社农户3954户,带动相关产业农户14363户。2018年该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其中在贫困村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9个,分别是种植36个、养殖36个、其他综合12个。新增入社农户3712户,新增带动相关产业农户5318户;新增覆盖贫困户3833户,覆盖贫困人口16098人。目前该县86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已成立村级合作社,覆盖率100%,有效带动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二、做法與成效

1.类型多样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企业牵头发起,利用企业资金、技术、加工和销售优势聚合,形成“公司+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比如,该县中和镇红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推出了“公司+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核心成员动作型。由懂管理会经营的农业技术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能人运作发起,形成“能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比如,该县的三合街道尧麓富民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都江镇上江村国顺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专业大户领办型,由种养大户自发组织,产品统一发放,统一定价,统一品牌,抱团抵御市场风险,形成“大户+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比如,该县的丰乐老王山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普安镇交梨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村级组织引领型,由村支两委主导发起,围绕本村的主导产业,组织群众开展经营活动,形成“村支两委+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比如大河镇柳庄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成效初显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化组织的程度;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经营,撬动了土地快速有序流转;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了农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四是夯实了农村和谐社会基础。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不仅在经济上受益,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村社合一”运行中的困境之处

通过调研,该县“村社合一”运行过程中,部分村支部对“村社合一”的定位不准,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村社合一”工作推进不力。有的合作社办不起来,有的合作社虽然办起来了,却不能有效为群众服务。还不同程度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不高、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信息不畅等问题。

1.合作社规模偏小

一是社员人数少,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有的只有法人参加和管理,二是资产规模小,部分合作社由农业资产投资入股注册,没有实际注入资金,导致合作社发展无资金支持。三是产业链条短,多数合作社停留在农业供应、生产管理上,在产品错售环节和从事附加深加工及末端经营的非常少,形成合作层次不高,停留在种植、养殖等服务层面上,在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很少涉足,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组织机构不健全

合作社数量多、村覆盖率高,但是运行效果一般,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村社合一”较少。从调查来看,目前该县只有合并后的行政村建有“村社合一”的合作社,原来的老行政村没有“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有的也没开展运营,还存在挂牌社、空壳社现象。一些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能够按部就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因为管理队伍文化素质欠缺,缺乏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导致对合作社的运营组织能力较差,股东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对合作社不甚了解,甚至有脱离现象,大多数收益流到龙头企业、运销大户手中,没有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

3.社会认知度不高

一是农户认知度不高。部分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认为加入合作社就是“合伙干”;有的认为是回到“大集体”时代,怕失去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二是对合作社理解不够。发起人缺乏合作意识,偏离建设初衷;一些农业规模企业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成为“空壳合作社”;有的合作社运作、利益分配往往由一个人说了算,成为“一人合作社”。三是县、镇农技指导人员偏少,由于人少事多,对合作社缺乏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不清晰,重视程度不够,在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不够有力。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现金入股较少,造成运作资金缺乏。基于这些认知度的原因,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应得到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大,后盾不强,“一村一特”难以打造,从而难以形成推动贫困户的发展优势。

4.“三缺现象”较为突出。

大部分合作社缺产业、缺机制、缺人才尤为突出。一是缺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组织,从运作的较好合作社来看,都是“上接企业,下连农户”有较好的产业作支撑,才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没有产业或产业较差滞后的合作社则难以发展壮大。二是缺机制。一方面,目前推进“村社合一”工作涉及到组织部、农村工作局、市场监督局、扶贫局、财政局、商务局等部门,表面上有多个婆家,实际上变为可管可不管的状态,不利于合作社的有序壮大发展。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会服务以无偿服务为主,没有自主经营创收能力,导致合作社运转困难。三是缺人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专业人才,虽然是多年的种植户、养殖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新科技知识。再加上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或者成员,大多是土生土长,仅凭自身经验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差距,对自己就加入的合作社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对农产品的品牌打造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该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根据当地的发展主导产业优势进行组建,内部致富带头人,领军人物十分缺乏。经济组织的组织者基本由所本村村干担任,由于村干忙于村务的事务,对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力度不够,这种缺少专人管理和谋划发展人才的现象,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推进“村社合一”的对策探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民、农业、农村“三农”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该县农村合作社的上述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以下对策:

1.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主体

围绕“一村一品”,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依托本村资源优势,自然条件,选择1-2个主导产业,作为本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业布局和特色化、规模化、市场化要求,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模式,以黄桃、工业辣椒、种桑养蚕、葡萄、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勢产业,以村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产业启动资金,大力扶持村合作社发展产业,本村贫困户必须全部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村社合一”全覆盖。在实施“村社合一”工作过程中,优先考虑在贫困村成立“村社合一”合作社。已经成立合作社的村,召开社员大会吸收不是社员的贫困户为合作社社员。为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合作社理事长或执行监事由村级干部兼任。同时,根据合作社管理需要,可以从社员中选举农村致富带头能人为合作社管理层人员。

2.推动“三变”改革,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深入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延伸,积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由党支部引领,农民合作社、贫困农户、家庭农场等多元参与、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将村集体及农户自愿入股的资产资源、财政扶贫资金、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等各类资金进行合理的折股量化,将扶贫项目资金以股份形式量化给贫困村村集体和贫困户,原则上村集体占股不超过20%,贫困户占股不低于80%。其它财政扶持资金根据审批部门指导意见和有关规定进行折股量化。合作社根据社员结构,核定每股股金标准,制定股权分配方案,经乡镇审核后,通过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并公示后执行,并及时发放股权证,年终盈余按持股分配。各级财政扶持资金量化形成的股权3年内不得退股,一切私下股权转让均无效,本村以外的资金入股必须报乡镇审核。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积极申报扶贫项目,尽早将扶贫资金落实到村,确保“资金变股金”顺利推进。

3.配齐配强人才队伍

一是把有经济头脑,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经营,有管理水平,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能人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同时,选配好其他管理人员,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探素事业单位农技人员参与合作社工作机制,发挥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脱贫攻坚队员作用,解决合作社管理人才缺乏问题,改善合作社人才结构。二是建强农业技术队伍,实现技术团队服务全覆盖。全面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结合“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积极向省州争取人才支持和政策支持,通过选派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和农业辅导员,充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深入开展农业专家“集中会诊”深度贫困村活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安排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确保每乡镇有1名科技副职、有1支农技推广队伍,每个贫困村有1名农业专家服务,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个技术服务团队。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培训方式对合作社管理队伍和股东农民开展业务培训。以种养殖业生产、市场营销和管理服务为重点,培育一批懂“三农”管理队伍和发展的新型农民。

4.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合作社的生命力

一是完善产权明晰监督机制。坚持以产权明晰为前提,监督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领办主体,做好财务、管理、经营、项目“四个分开”,严格成员资格界定,杜绝“两张皮”现象,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尤其运作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合理规范。二是完善龙头企业大户示范机制。经营较好的农业生产带头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以核心农户的扶持使每个产业都产生数以百计的能人,使其尽快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更好的发挥示范领头作用。三是完善融资渠道机制。要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评级制度,制定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管理政策,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建立约束激励机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促使其更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5.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增强合作社营销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链接,加大本村合作社与学校、超市、企业等等对接力度,根据够方的需求进行发展生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通农村与市场的发展畅销通道,避免抹黑绕弯路,效益低的现象。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创造条件为当地合作社参与省内为展销活动,打出本地的用特产品的知名度和畅销渠道,使当地农民合作社发挥应有的职能。政府应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搭建产品供求信息平台,促进适销畅销,支持同区域内发展相同特色产业的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培养专职市场营销团队,主动开拓市场,形成同类合作社共同生产,联合社统一销售的经营联合体。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产业链上党组织全覆盖。立足现实与村级集体、农民群众抱团发展产业,按照有利于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有利于产业规范管理的原则,以推进产业发展为目标,结合“村社合一”具体实际,在各个村成立的合作社上建立产业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建在生产小组上,实现党组织在产业链上的全面覆盖、有效覆盖和纵深覆盖。突出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组织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合作社党支部设立程序、人员配备、隶属关系和工作职责按该县党建部门的设置方案执行。二是提高认识,党政领导亲自部署,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协同抓,共同做好“村社合一”组织工作。农业部门做好指导和规范工作,市监部门做好注册登记工作,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的队伍建设,改善目前县、镇管理人员偏少,忙于应付的局面。四是尽快建立县、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合,以利于农户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发展合作生产,方便产业结构调整。

7.强化调度督查,务求取得实效。

按照产业革命的“五步工作法”要求,逐级分解目标任务,精准安排到县到乡,把“村社合一”工作纳入涉及部门、乡镇重要督查内容,开展月调度、季分析,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细落实,目标任务如期实现。由各乡镇结合實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报相关部门备案,将工作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存在困难及问题对策建议报送相关部门,确保“村社合一”工作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谢芳芳.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2).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江苏经济报, 2012-11- 06.

[3]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集聚集群发展[N]. 贵州日报, 2017-09- 27.

[4] 伏传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5(05).

[5] 张红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07).

猜你喜欢
运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变电运行误操作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分析
浅谈输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管理措施
秦山第二核电厂电气厂房冷冻水系统(DEL)运行分析
AN系列静调轴流增压风机运行、维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