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
大约十年前,有一位中年作家曾写过一篇小品,回忆自己每次回台湾搭火车,总是想办法搭乘近中午或黄昏的班次,因为他最怀念的就是在火车上吃饭的情境。可是,当年那种用铁盒或薄木片盛装的、风味绝佳的便当,日后却再也未吃到过。
最近不时旅行远地,从事自然观察,搭乘火车的次数相对频繁。或北回线,或纵贯线,填饱五脏庙的民生大事,多半在火车上解决。对这篇小品的美好记忆,遂常成为进餐时的精神佐料。
上个月,在火车上买了六十元(新台币)的便当后,还特别将现在的铝箔制餐盒仔细地研究了一遍。当天,我买的是由餐旅服务总所台中餐厅制作的便当,饭盒里有排骨、豆皮、酱菜、海带与菜脯蛋五种。
铁路餐盒通常都交由各地的铁路餐厅负责,水准参差不一,但大致说来饭盒里的内容大同小异,永远以排骨为主。这种排骨饭的历史根据我的查算,少说也有近四十年。这期间,听说铁路局也曾经试着改换口味,加入牛肉饭、蔬菜饭或者面食,却乏人问津,远不如前者的销售量。
为什么排骨饭特别受欢迎呢?记得以前有位铁路局的员工曾在报纸上提过:“一大块排骨放在饭盒中,大家感觉比较实在。”这可能也跟过去的生活比较清苦、简朴有关吧!我还记得,排骨饭里的蛋多半是卤蛋,因为卤蛋可以切成半个,荷包蛋或菜脯蛋似乎不好如此偷工减料。当天,我也问过旁边的旅客,吃完觉得如何,他的感受和我一样:饭粒很硬,卤味甚重。
“卤味甚重”也自有其来历。十年前,为了铁路餐盒,还曾经有民意代表质询铁路局,为什么火车上卖的盒饭越来越难吃了?许多人都怀念更早年铁盒装的排骨饭,怀念那热腾腾的饭香和卤得色味俱佳的排骨。
有阵子,铁路局便仿照更早年制作盒饭的方式,在白饭中添加较多的油并拌一下。可是,旅客们抱怨如常。铁路局只好竖白旗投降了。他们的结论是:“我们的餐盒品质并没有降低,而是生活水准提高了。”这话若说得更白,就如先前我的判断,以前大家生活拮据,能吃到排骨,自然津津有味,现在大鱼大肉习以为常,排骨饭反而让人感到油腻。
虽说油腻不知为何,我总是覺得东海岸的铁路餐盒比较好吃。经常旅行的焦桐叔叔对铁路便当也有至深的情感。为此我特别问过他,他的回答潜藏着中式的虚无:“因为东海岸的风景好。”据说,幽默大师林语堂生前最喜欢的就是这种生活旅行。
爸爸似乎也有这种无法抑制的浪漫,总是坚信越小的城镇,便当风味越佳。所以旅行中最好的便当是在池上买的,爸爸去东海岸时,吃过好几回。每次到东海岸,一接近那里,便难免兴起一番眷恋,进而喜欢起池上这个小镇了。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自然足迹:山黄麻家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