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责任感调查研究

2019-12-26 08:52陶金花
关键词:责任感集体责任

陶金花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责任感是在认知明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过程、结果采取一种积极主动自觉的与个体内心需要相一致的观念、情感和态度。[1]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大学生责任感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高校理应发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7所高校共1 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223份,回收率为81.5%,其中男生436人,女生787人。结合大学生责任感文献,依据责任感以对象划分的结构类型,自编《大学生责任感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及责任感教育,均为单项选择题。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统计。

二、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分析

(一)自我责任感

在对大学生自身责任感重要性调查中,数据显示分别有63.37%和34.42%的受访者认为自我责任感极其重要和比较重要,自我责任感会影响大学生活各方面,对自身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自我责任感,但仍有2.21%的受访者认为自我责任感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具体数据见表1。在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感表现调查中,只有22.73%的受访者认为“对自身很负责”, 62.47%的认为“对自身负责一般”,另有10.87%的认为“对自身不太负责”,还有3.93%的表示不太清楚,说明大学对自我负责的态度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表2。

(二)家庭责任感

大学生对于家庭责任感强弱的自我评定中,近74.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家庭责任感较强,而18.4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家庭责任感一般,还有6.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家庭责任感不强或不确定,也就是说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未能把家庭责任感放在重要的位置,具体数据见表3。

表1 大学生对自我责任感重要性认识

表2 大学生自我责任感表现

表3 大学生家庭责任感强弱评定

(三)集体责任感

集体责任感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调查显示,70.56%的大学生认为集体责任感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另有7.8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19%的大学生则认为集体责任感对大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重要,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意识到集体责任感的重要性,缺乏集体意识,具体数据见表4。在对大学生集体责任感表现的调查结果显示,63.29%的大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责任感”或“只出现在紧急情况下”,24.5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有集体责任感,“但是出于盲从”,只有12.1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总体较强”,具体数据见表5。

表4 大学生对集体责任感重要性认识

表5 大学生集体责任感表现

(四)社会责任感现状

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问卷中发现,45.7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对他人、社会负责”,21.67%的大学生认为是“对他人、社会的贡献”,16.52%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行为”,另有16.11%的大学生认为仅仅是“不违背社会公德”,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还是模糊不清,具体数据见表6。84.79%的大学生认为人人需要承担,国家利益与个人息息相关,另有15.2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属于个人自由,没必要承担,具体数据见表7。

表6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识

表7 大学生认为个人承担社会责任必要性

三、影响大学生责任感的学校因素分析

关于中学阶段责任课程教育的调查发现,62.06%的大学生表示 “有相关课程教育”,24.04%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接触过”,另有13.90%的大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课程教育。责任教育在中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还是未得到充分重视,具体数据见表8。调查发现,仅有19.62%的大学生经常听说过“责任教育”,多数大学生表示“偶尔”或“从未”听说过“责任教育”,说明大学生责任教育普及程度堪忧,具体数据见表9。关于大学阶段责任教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仅有12.60%的大学生表示班级经常组织该类教育活动,剩余87.40%的大学生属于“有责任问题事件发生则举办”、举办“一两次”或“一次也没有”类型,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具体数据见表10。

表8 中学阶段责任课程化教育

表9 大学生责任教育现况

表10 关于责任教育班级活动情况

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社会压力,中学教育以分数评论学生是否优秀较为常见,缺少对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的内容和有效方法,缺少有意识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缺少对学生道德品行的有效评价,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较少考虑自身对家庭、集体以及社会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即使高校思政理论课上包含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内容,然而大学生对于这类课程如果只是抱着修学分的态度来学习,责任感教育很难取得实效。

四、建议

(一)高校需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理论教育

学校需构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内容体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我责任感,这是责任感中最基础的内容,要求大学生能够做到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物质需要、生命价值、学习规划等负责;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引导大学生尊重家人、孝顺长辈、分担家庭事务;集体责任感,大学生不能脱离集体而独立生活,要适应寝室、班级、学院、社团等集体环境,有集体荣誉感,主动履行在集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这是责任感中最重要的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要关心国家大事、遵守社会公德、投入社会服务。学校需鼓励教师创造多种责任感教育方法。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启发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社会上的道德模范、校园内的优秀典型,让大学生牢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事迹,启发大学生以这些人物为榜样,自愿去模仿他们的行为。情境教育,通过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中给每一位参与的大学生都有很多负责的机会,在情境中实现自身价值,也学习与他人合作。体验教育,体验教育的核心就是角色体验,通过活动赋予大学生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角色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领悟这个角色所赋予的责任感。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因此,教学中往往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需推进大学生责任感实践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2]学校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参与中感受到责任感的价值,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影响和更为直观的、深刻的、生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第一课堂取代不了的。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首先要设计好实践主题。实践的主题要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紧密结合,要切合社会潮流和时代精神,可以调查社会热点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也可以验证课堂理论等。社会实践具体的形式有三种:志愿服务,大学生把自己的专长用于社会发展、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在志愿为他人服务时,虽然不要任何报酬,但是自己在实践过程中也获得了自我成长。公益服务,大学生通过关心留守儿童、参与山区支教等社会公益服务,了解到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对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能坐视不管,他们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三下乡”实践,大学生在基层体验生活,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他们形成自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同时也把自己的知识送到基层,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高校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水平。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建筑上既要美观,也要有内涵,要有文化底蕴。二是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感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挖潜传统文化中责任感方面的经典文献,结合当下时代特点、学生实际,整理成教学课件或普及读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形式展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打造精品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体验生活,能够为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与提高创造积极的条件,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社团、班级、党团等活动平台进行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猜你喜欢
责任感集体责任
我为集体献一计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警犬集体过生日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